佛說無量壽經卷下
3512
佛說無量壽經 卷下
曹魏天竺三藏 康僧鎧 譯
攝眾生 |
㈢眾生往生之因 1.念佛往生 ⑴得生之機類 |
|
第十一願成就 | 佛告阿難:「其有眾生生彼國者,皆悉住於正定之聚。所以者何?彼佛國中,無諸邪聚及不定聚。 | |
⑵讚佛之讚歎 | ||
第十七願成就 |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,皆共讚歎無量壽佛,威神功德不可思議。 | |
⑶往生之業因 | ||
第十八願成就 | 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;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 | |
⑷念佛之輩品 | ||
三輩段 | ①總 說 | |
佛告阿難:「十方世界諸天人民,其有至心願生彼國,凡有三輩。 | ||
②上輩往生者 | ||
上輩 | 其上輩者,捨家棄欲而作沙門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無量壽佛;修諸功德,願生彼國。 | |
此等眾生臨壽終時,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,即隨彼佛往生其國,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,住不退轉,智慧勇猛,神通自在。 是故阿難,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,應發無上菩提之心,修行功德,願生彼國。」 |
||
③中輩往生者 | ||
中輩 | 佛告阿難:「其中輩者,十方世界諸天人民,其有至心願生彼國。 | |
雖不能行作沙門、大修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,一向專念無量壽佛;多少修善,奉持齋戒,起立塔像,飯食沙門,懸繒燃燈,散華燒香:以此迴向,願生彼國。 其人臨終,無量壽佛化現其身,光明相好具如真佛,與諸大眾現其人前,即隨化佛往生其國,住不退轉。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。」 |
||
④下輩往生者 | ||
下輩 | 佛告阿難:「其下輩者,十方世界諸天人民,其有至心欲生彼國。 | |
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,一向專意,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,願生其國;若聞深法,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,乃至一念念於彼佛,以至誠心,願生其國。 | ||
此人臨終,夢見彼佛,亦得往生。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。」 | ||
2.諸佛讚勸 ⑴長 行 |
||
第十七願成就 | 佛告阿難:「無量壽佛威神無極,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,莫不稱歎。 | |
於彼東方恆沙佛國,無量無數諸菩薩眾,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,恭敬供養,及諸菩薩、聲聞之眾;聽受經法,宣布道化。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。」 |
||
⑵偈 頌 | ||
往覲偈 |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:「 | |
菩薩往覲 | 1東方諸佛國,其數如恆沙,彼土菩薩眾,往覲無量覺。 | |
2南西北四維,上下亦復然,彼土菩薩眾,往覲無量覺。 3一切諸菩薩,各齎天妙華,寶香無價衣,供養無量覺。 4咸然奏天樂,暢發和雅音,歌歎最勝尊,供養無量覺。 5究達神通慧,遊入深法門,具足功德藏,妙智無等倫。 6慧日朗世間,消除生死雲,恭敬繞三匝,稽首無上尊。 7見彼嚴淨土,微妙難思議,因發無量心,願我國亦然。 |
||
彌陀說法 | 8應時無量尊,動容發欣笑,口出無數光,遍照十方國。 | |
9迴光圍繞身,三匝從頂入,一切天人眾,踴躍皆歡喜。 10大士觀世音,整服稽首問,白佛何緣笑,唯然願說意。 11梵聲猶雷震,八音暢妙響,當授菩薩記,今說仁諦聽。 12十方來正士,吾悉知彼願,志求嚴淨土,受決當作佛。 13覺了一切法,猶如夢幻響,滿足諸妙願,必成如是剎。 14知法如電影,究竟菩薩道,具諸功德本,受決當作佛。 15通達諸法性,一切空無我,專求淨佛土,必成如是剎。 |
||
諸佛勸讚 | 16諸佛告菩薩,令覲安養佛,聞法樂受行,疾得清淨處。 | |
17至彼嚴淨國,便速得神通,必於無量尊,受記成等覺。 | ||
第十八願成就偈 | 18其佛本願力,聞名欲往生,皆悉到彼國,自致不退轉。 | |
19菩薩興至願,願己國無異,普念度一切,名顯滿十方。 | ||
往覲偈完 | 20奉事億如來,飛化遍諸剎,恭敬歡喜去,還到安養國。 | |
釋迦勸讚 | 1若人無善本,不得聞此經,清淨有戒者,乃獲聞正法。 | |
2曾更見世尊,則能信此事,謙敬聞奉行,踴躍大歡喜。 3憍慢弊懈怠,難以信此法,宿世見諸佛,樂聽如是教。 |
||
所信法深 | 4聲聞或菩薩,莫能究聖心,譬如從生盲,欲行開導人。 | |
5如來智慧海,深廣無涯底,二乘非所測,唯佛獨明了。 6假使一切人,具足皆得道,淨慧知本空,億劫思佛智。 7窮力極講說,盡壽猶不知,佛慧無邊際,如是致清淨。 |
||
結 勸 | 8壽命甚難得,佛世亦難值,人有信慧難,若聞精進求。 | |
9聞法能不忘,見敬得大慶,則我善親友,是故當發意。 10設滿世界火,必過要聞法,會當成佛道,廣度生死流。」 |
||
聖眾果德 |
㈣眾生往生之果 1.一生補處之德 |
|
第二十二願成就 | 佛告阿難:「彼國菩薩,皆當究竟一生補處;除其本願,為眾生故,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,普欲度脫一切眾生。 | |
阿難,彼佛國中,諸聲聞眾身光一尋,菩薩光明照百由旬。 有二菩薩最尊第一,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。」 阿難白佛:「彼二菩薩,其號云何?」 |
||
觀音勢至 | 佛言:「一名觀世音,二名大勢至。此二菩薩,於此國土修菩薩行,命終轉化,生彼佛國。 | |
第二十一願成就 第四十一、 四十八願成就 |
阿難,其有眾生生彼國者,皆悉具足三十二相,智慧成滿,深入諸法,究暢要妙,神通無礙,諸根明利。其鈍根者,成就二忍;其利根者,得不可計無生法忍。 | |
第二、五願成就 | 又彼菩薩,乃至成佛,不受惡趣,神通自在,常識宿命;除生他方五濁惡世,示現同彼,如我國也。」 | |
供養諸佛 | 2.供養諸佛之德 | |
第二十三願成就 第九願成就 第二十四願成就 |
佛語阿難:「彼國菩薩,承佛威神,一食之頃,往詣十方無量世界,恭敬供養諸佛世尊。隨心所念,華香、伎樂、衣蓋、幢幡,無數無量供養之具,自然化生,應念即至。珍妙殊特,非世所有。輒以奉散諸佛及諸菩薩、聲聞之眾。在虛空中化成華蓋,光色昱爍,香氣普熏。其華周圓四百里者,如是轉倍,乃覆三千大千世界。隨其前後,以次化沒。 | |
聞法歡喜 | 其諸菩薩僉然欣悅,於虛空中共奏天樂,以微妙音歌歎佛德。聽受經法,歡喜無量。供養佛已,未食之前,忽然輕舉,還其本國。」 | |
3.聞法供養之德 | ||
彌陀說法 第二十八、 四十六願成就 |
佛語阿難:「無量壽佛為諸聲聞、菩薩、天人頒宣法時,都悉集會七寶講堂,廣宣道教,演暢妙法,莫不歡喜,心解得道。 | |
即時四方自然風起,吹七寶樹,出五音聲。無量妙華隨風四散,自然供養,如是不絕。 | ||
聖眾供養 |
一切諸天皆齎天上百千華香、萬種伎樂,供養其佛及諸菩薩、聲聞之眾。普散華香,奏諸音樂。前後來往,更相開避。當斯之時,熙怡快樂,不可勝言。」 | |
一切智德 | 4.說法自在之德 | |
第二十五願成就 | 佛語阿難:「生彼佛國諸菩薩等,所可講說,常宣正法,隨順智慧,無違無失。 | |
不著萬物 第十願成就 |
於其國土所有萬物,無我所心,無染著心。去來進止,情無所繫,隨意自在,無所適莫。無彼無我,無競無訟。 | |
悲濟眾生 |
於諸眾生,得大慈悲饒益之心,柔潤調伏、無忿恨心,離蓋清淨、無厭怠心,等心,勝心,深心,定心,愛法、樂法、喜法之心,滅諸煩惱、離惡趣心。 | |
5.自利利他之德 ⑴正 說 |
||
歎二利行德 | 究竟一切菩薩所行,具足成就無量功德。得深禪定,諸通明慧。遊志七覺,修心佛法。 | |
五眼具足 第六願成就 |
肉眼清徹,靡不分了;天眼通達,無量無限;法眼觀察,究竟諸道;慧眼見真,能度彼岸;佛眼具足,覺了法性。 |
|
智辯無礙 第二十九願成就 |
以無礙智,為人演說。等觀三界,空無所有。志求佛法,具諸辯才,除滅眾生煩惱之患。從如來生,解法如如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,不欣世語,樂在正論。 | |
歎二利圓滿 真俗雙融 |
修諸善本,志崇佛道。知一切法皆悉寂滅,生身煩惱二餘俱盡,聞甚深法心不疑懼,常能修行。 |
|
悲智雙運 | 其大悲者,深遠微妙,靡不覆載,究竟一乘,至於彼岸。決斷疑網,慧由心出,於佛教法,該羅無外。 | |
譬說總歎 | ⑵譬 喻 | |
喻自利之德 |
智慧如大海,三昧如山王。慧光明淨,超踰日月。清白之法,具足圓滿。猶如雪山,照諸功德等一淨故;猶如大地,淨穢好惡無異心故;猶如淨水,洗除塵勞諸垢染故;猶如火王,燒滅一切煩惱薪故;猶如大風,行諸世界無障礙故;猶如虛空,於一切有無所著故;猶如蓮華,於諸世間無染污故。 | |
喻利他之德 |
猶如大乘,運載群萌出生死故;猶如重雲,震大法雷覺未覺故;猶如大雨,雨甘露法潤眾生故;如金剛山,眾魔外道不能動故;如梵天王,於諸善法最上首故;如尼拘類樹,普覆一切故;如優曇缽華,稀有難遇故;如金翅鳥,威伏外道故;如眾遊禽,無所藏積故;猶如牛王,無能勝故;猶如象王,善調伏故;如獅子王,無所畏故;曠若虛空,大慈等故。 | |
⑶說法之德 | ||
說法德 | 摧滅嫉心,不忌勝故。專樂求法,心無厭足。常欲廣說,志無疲倦。擊法鼓,建法幢。曜慧日,除癡闇。 | |
修六和敬,常行法施。志勇精進,心不退弱。為世燈明,最勝福田。常為師導,等無憎愛。唯樂正道,無餘欣戚。拔諸欲刺,以安群生。功慧殊勝,莫不尊敬。滅三垢障,遊諸神通。 | ||
威力具足 |
因力、緣力、意力、願力、方便之力,常力、善力、定力、慧力、多聞之力,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,正念正觀諸通明力,如法調伏諸眾生力;如是等力,一切具足。 | |
⑷結 歎 | ||
結 歎 |
身色相好、功德辯才,具足莊嚴,無與等者。恭敬供養無量諸佛,常為諸佛所共稱歎。究竟菩薩諸波羅蜜,修空、無相、無願三昧,不生不滅諸三昧門,遠離聲聞、緣覺之地。 | |
總 結 | 阿難,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,我但為汝略言之耳;若廣說者,百千萬劫不能窮盡。」 | |
以上彌陀分 | ||
㈤釋尊之勸誡 1.大悲攝化 ⑴總 誡 |
||
釋迦分 | 佛告彌勒菩薩、諸天人等:「無量壽國聲聞、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。又,其國土微妙安樂,清淨若此。 | |
淨穢欣厭 勸勵往生 |
何不力為善,念道之自然? 著於無上下,洞達無邊際。 |
|
宜各勤精進,努力自求之。 必得超絕去,往生安樂國; 橫截五惡道,惡道自然閉。 昇道無窮極,易往而無人; 其國不逆違,自然之所牽。 何不棄世事,勤行求道德。 可得極長生,壽樂無有極。 |
||
三毒段 |
⑵三毒之誡 ①貪欲之苦 |
|
然世人薄俗,共諍不急之事。 | ||
厭離穢惡 貧富營務 |
於此劇惡極苦之中,勤身營務,以自給濟。無尊無卑,無貧無富,少長男女,共憂錢財;有無同然,憂思適等。屏營愁苦,累念積慮,為心走使,無有安時。 | |
有財苦 | 有田憂田,有宅憂宅。牛馬六畜、奴婢錢財、衣食什物,復共憂之。重思累息,憂念愁怖。 | |
失財苦 |
橫為非常水火、盜賊、怨家債主焚漂劫奪,消散磨滅。憂毒忪忪,無有解時。結憤心中,不離憂惱。心堅意固,適無縱捨。 或坐摧碎,身亡命終,棄捐之去,莫誰隨者。尊貴豪富,亦有斯患。憂懼萬端,勤苦若此,結眾寒熱,與痛共居。 |
|
無財苦 | 貧窮下劣,困乏常無。無田亦憂欲有田,無宅亦憂欲有宅,無牛馬六畜、奴婢錢財、衣食什物,亦憂欲有之。 | |
適有一,復少一。有是少是,思有齊等。適欲具有,便復糜散。 | ||
求財苦 | 如是憂苦,當復求索。不能時得,思想無益,身心俱勞,坐起不安。憂念相隨,勤苦若此,亦結眾寒熱,與痛共居。 | |
或時坐之,終身夭命,不肯為善,行道進德,壽終身死,當獨遠去,有所趣向,善惡之道莫能知者。 | ||
②瞋恚之苦 | ||
一、勸誡瞋恚 和睦之德 |
世間人民,父子兄弟,夫婦家室,中外親屬,當相敬愛,無相憎嫉。有無相通,無得貪惜。言色常和,莫相違戾。 |
|
二、怨憎會苦 不和之過 |
或時心諍,有所恚怒,今世恨意,微相憎嫉,後世轉劇,至成大怨。所以者何?世間之事,更相患害,雖不即時應急相破,然含毒蓄怒,結憤精神,自然剋識,不得相離,皆當對生,更相報復。 | |
三、愛別離苦 生死變化 |
人在世間愛欲之中,獨生獨死,獨去獨來。當行至趣苦樂之地,身自當之,無有代者。善惡變化,殃福異處,宿豫嚴待,當獨趣入。遠到他所,莫能見者。善惡自然追行所生,窈窈冥冥,別離久長,道路不同,會見無期,甚難甚難,今得相值! | |
結 勸 | 何不棄眾事,各遇強健時,努力勤修善。 | |
精進願度世,可得極長生。 如何不求道,安所須待,欲何樂乎? |
||
③愚癡之苦 | ||
一、不信因果 五趣流轉 |
如是世人,不信作善得善、為道得道,不信人死更生、惠施得福。 善惡之事,都不信之。謂之不然,終無有是。 |
|
但坐此故,且自見之,更相瞻視,先後同然。 | ||
二、邪見相承 先人迷執 |
轉相承受,父餘教令。先人祖父,素不為善,不識道德。身愚神闇,心塞意閉。死生之趣、善惡之道自不能見,無有語者。吉凶禍福,競各作之,無一怪也。 | |
三、不悟無常 |
生死常道,轉相嗣立。或父哭子,或子哭父。兄弟夫婦,更相哭泣。顛倒上下,無常根本。皆當過去,不可常保。教語開導,信之者少,是以生死流轉,無有休止。 | |
四、傷嘆失道 |
如此之人,蒙冥抵突,不信經法,心無遠慮,各欲快意,癡惑於愛欲,不達於道德,迷沒於瞋怒,貪狼於財色。坐之不得道,當更惡趣苦,生死無窮已,哀哉甚可傷! | |
五、恩愛阻道 愚癡之業 |
或時室家父子、兄弟、夫婦,一死一生,更相哀愍,恩愛思慕,憂念結縛,心意痛著,迭相顧戀,窮日卒歲,無有解已。教語道德,心不開明。思想恩好,不離情欲。昏矇闇塞,愚惑所覆,不能深思熟計、心自端正、專精行道、決斷世事,便旋至竟,年壽終盡,不能得道,無可奈何! | |
六、造業受苦 貪欲之業 瞋恚之業 |
總猥憒擾,皆貪愛欲。惑道者眾,悟之者少。世間匆匆,無可聊賴。 尊卑上下,貧富貴賤,勤苦匆務,各懷殺毒,惡氣窈冥,為妄興事,違逆天地,不從人心。 |
|
流轉之相 |
自然非惡,先隨與之,恣聽所為,待其罪極,其壽未終盡,便頓奪之。下入惡道,累世勤苦,展轉其中,數千億劫,無有出期。痛不可言,甚可哀愍!」 | |
④釋尊之勸說 | ||
教誡時眾 勸往生 往生之因 |
佛告彌勒菩薩、諸天人等:「我今語汝世間之事,人用是故,坐不得道。當熟思計,遠離眾惡,擇其善者,勤而行之。愛欲榮華,不可常保,皆當別離,無可樂者。遇佛在世,當勤精進。其有至心願生安樂國者,可得智慧明達、功德殊勝。勿得隨心所欲,虧負經戒,在人後也。倘有疑意,不解經者,可具問佛,當為說之。」 | |
彌勒領解 |
彌勒菩薩長跪白言:「佛威神尊重,所說快善。聽佛經語,貫心思之,世人實爾,如佛所言。今佛慈愍,顯示大道,耳目開明,長得度脫。聞佛所說,莫不歡喜。諸天人民、蠕動之類,皆蒙慈恩,解脫憂苦。佛語教誡,甚深甚善,智慧明見八方上下去來今事,莫不究暢。 | |
今我眾等所以蒙得度脫,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。恩德普覆,福祿巍巍。光明徹照,達空無極,開入泥洹,教授典攬,威制消化,感動十方,無窮無極。佛為法王,尊超眾聖,普為一切天人之師,隨心所願,皆令得道。今得值佛,復聞無量壽佛聲,靡不歡喜,心得開明。」 | ||
佛之重誨 |
佛告彌勒:「汝言是也。若有慈敬於佛者,實為大善。天下久久,乃復有佛,今我於此世作佛,演說經法,宣布道教,斷諸疑網。 拔愛欲之本,杜眾惡之源。遊步三界,無所罣礙。典攬智慧,眾道之要。執持綱維,昭然分明。開示五趣,度未度者,決正生死泥洹之道。 |
|
生死長遠 |
彌勒當知,汝從無數劫來,修菩薩行,欲度眾生,其已久遠。從汝得道,至於泥洹,不可稱數。汝及十方諸天人民、一切四眾,永劫以來,展轉五道,憂畏勤苦,不可具言,乃至今世,生死不絕。與佛相值,聽受經法,又復得聞無量壽佛,快哉甚善,吾助爾喜! | |
厭穢欣淨 舉 益 第十五願成就 |
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,惡露不淨,無可樂者,宜自決斷。端身正行,益作諸善。修己潔淨,洗除心垢。言行忠信,表裡相應。人能自度,轉相拯濟。精明求願,積累善本。雖一世勤苦,須臾之間;後生無量壽國,快樂無極。長與道德合明,永拔生死根本,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。欲壽一劫、百劫、千億萬劫,自在隨意,皆可得之。無為自然,次於泥洹之道。 | |
信疑得失 邊 地 |
汝等宜各精進,求心所願。無得疑惑中悔,自為過咎,生彼邊地七寶宮殿,五百歲中受諸厄也。」 |
|
彌勒信受 | 彌勒白佛言:「受佛重誨,專精修學,如教奉行,不敢有疑。」 | |
⑶五惡之誡 |
||
五惡段 | ①總 誡 | |
此世修善 總 標 |
佛告彌勒:「汝等能於此世,端心正意,不作眾惡,甚為至德,十方世界最無倫匹。所以者何?諸佛國土天人之類,自然作善,不大為惡,易可開化。今我於此世間作佛,處於五惡、五痛、五燒之中,為最劇苦。教化群生,令捨五惡,令去五痛,令離五燒;降化其意,令持五善,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。」 | |
佛言:「何等五惡?何等五痛?何等五燒?何等消化五惡,令持五善,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? | ||
一、第一惡 不仁 | ②第一惡 | |
作惡之相 | 其一惡者,諸天人民、蠕動之類,欲為眾惡,莫不皆然。強者伏弱,轉相剋賊,殘害殺戮,迭相吞噬。 | |
不知修善,惡逆無道,後受殃罰,自然趣向,神明記識,犯者不赦。故有貧窮下賤、乞丐孤獨、聾盲瘖啞、愚癡弊惡,至有尪狂不逮之屬。又有尊貴豪富、高才明達,皆由宿世慈孝,修善積德所致。 | ||
二、痛 現世報應 | 世有常道王法牢獄,不肯畏慎,為惡入罪,受其殃罰,求望解脫,難得勉出:世間有此目前現事。 | |
三、燒 死後痛苦 | 壽終後世,尤深尤劇,入其幽冥,轉生受身,譬如王法,痛苦極刑。 | |
故有自然三塗,無量苦惱。轉貿其身,改形易道,所受壽命,或長或短,魂神精識,自然趣之。當獨值向,相從共生,更相報復,無有止已,殃惡未盡,不得相離,展轉其中,無有出期,難得解脫,痛不可言! | ||
因果自然 | 天地之間,自然有是,雖不即時卒暴應至,善惡之道會當歸之。 | |
是為一大惡、一痛、一燒,勤苦如是。譬如大火,焚燒人身。 | ||
四、勸善 | 人能於中一心制意、端身正行、獨作諸善、不為眾惡者,身獨度脫,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:是為一大善也。」 | |
一、第二惡 不義 | ③第二惡 | |
作惡之相 | 佛言:「其二惡者,世間人民,父子兄弟、室家夫婦都無義理,不順法度。奢淫憍縱,各欲快意,任心自恣,更相欺惑。 | |
心口各異,言念無實,佞諂不忠,巧言諛媚,嫉賢謗善,陷入怨枉。 主上不明,任用臣下;臣下自在,機偽多端,踐度能行,知其形勢。在位不正,為其所欺,妄損忠良,不當天心。臣欺其君,子欺其父,兄弟、夫婦,中外知識,更相欺誑。 各懷貪欲、瞋恚、愚癡,欲自厚己,欲貪多有。尊卑上下,心俱同然。破家亡身,不顧前後。親屬內外,坐之滅族。或時室家、知識、鄉黨、市里、愚民、野人,轉共從事,更相利害,忿成怨結。富有慳惜,不肯施與,愛保貪重,心勞身苦。 如是至竟,無所恃怙,獨來獨去,無一隨者。善惡禍福,追命所生,或在樂處,或入苦毒,然後乃悔,當復何及! 世間人民,心愚少智,見善憎謗,不思慕及,但欲為惡,妄作非法。常懷盜心,悕望他利,消散磨盡,而復求索。邪心不正,懼人有色,不豫思計,事至乃悔。 |
||
二、痛 | 今世現有王法牢獄,隨罪趣向,受其殃罰。 | |
現世痛苦 | 因其前世不信道德,不修善本,今復為惡,天神剋識,別其名籍,壽終神逝,下入惡道。 | |
三、燒 死後痛苦 | 故有自然三塗,無量苦惱。展轉其中,世世累劫,無有出期,難得解脫,痛不可言! | |
是為二大惡、二痛、二燒,勤苦如是。譬如大火,焚燒人身。 | ||
四、勸善 | 人能於中一心制意、端身正行、獨作諸善、不為眾惡者,身獨度脫,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:是為二大善也。」 | |
一、第三惡 無禮 | ④第三惡 | |
作惡之相 |
佛言:「其三惡者,世間人民,相因寄生,共居天地之間,處年壽命無能幾何。上有賢明長者、尊貴豪富,下有貧窮廝賤、尪劣愚夫,中有不善之人,常懷邪惡,但念淫泆,煩滿胸中,愛欲交亂,坐起不安。貪意守惜,但欲唐得,眄睞細色,邪態外逸。自妻厭憎,私妄出入,費損家財,事為非法。交結聚會,興師相伐,攻劫殺戮,強奪無道。惡心在外,不自修業,盜竊趣得,欲擊成事。恐勢迫脅,歸給妻子,恣心快意,極身作樂。或於親屬,不避尊卑,家室中外。患而苦之,亦復不畏王法禁令。 | |
二、痛 現世痛苦 | 如是之惡,著於人鬼,日月照見,神明記識。 | |
三、燒 死後痛苦 | 故有自然三塗,無量苦惱。展轉其中,世世累劫,無有出期,難得解脫,痛不可言! | |
是為三大惡、三痛、三燒,勤苦如是。譬如大火,焚燒人身。 | ||
四、勸善 | 人能於中一心制意、端身正行、獨作諸善、不為眾惡者,身獨度脫,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:是為三大善也。」 | |
一、第四惡 無智 | ⑤第四惡 | |
作惡之相 |
佛言:「其四惡者,世間人民,不念修善,轉相教令,共為眾惡,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綺語,讒賊鬥亂,憎嫉善人,敗壞賢明,於傍快喜。不孝二親,輕慢師長,朋友無信,難得誠實。尊貴自大,謂己有道,橫行威勢,侵易於人。不能自知,為惡無恥,自以強健,欲人敬難。不畏天地、神明、日月,不肯作善,難可降化。自用偃蹇,謂可常爾,無所憂懼,常懷憍慢。 | |
二、痛 | 如是眾惡,天神記識。賴其前世,頗作福德,小善扶接,營護助之。 | |
現世痛苦 | 今世為惡,福德盡滅,諸善鬼神各去離之,身獨空立,無所復依。 | |
三、燒 死後痛苦 |
壽命終盡,諸惡所歸,自然迫促,共趣奪之。又其名籍,記在神明,殃咎牽引,當往趣向。罪報自然,無從捨離。但得前行,入於火鑊。身心摧碎,精神痛苦。當斯之時,悔復何及!天道冏然,不得蹉跌。 | |
故有自然三塗,無量苦惱。展轉其中,世世累劫,無有出期,難得解脫,痛不可言! 是為四大惡、四痛、四燒,勤苦如是。譬如大火,焚燒人身。 |
||
四、勸善 | 人能於中一心制意、端身正行、獨作諸善、不為眾惡者,身獨度脫,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:是為四大善也。」 | |
一、第五惡 不信 | ⑥第五惡 | |
作惡之相 |
佛言:「其五惡者,世間人民,徙倚懈惰,不肯作善,治身修業,家室眷屬,飢寒困苦。父母教誨,瞋目怒應,言令不和,違戾反逆,譬如怨家,不如無子。取與無節,眾共患厭,負恩違義,無有報償之心。貧窮困乏,不能復得,辜較縱奪,放恣遊散。串數唐得,用自賑給,耽酒嗜美,飲食無度。肆心蕩逸,魯扈抵突,不識人情,強欲抑制。 | |
三業作惡 不信經法 |
見人有善,妒嫉惡之,無義無禮,無所顧難,自用識當,不可諫曉。六親眷屬,所資有無,不能憂念,不惟父母之恩,不存師友之義。心常念惡,口常言惡,身常行惡,曾無一善。不信先聖、諸佛經法,不信行道可得度世,不信死後神明更生,不信作善得善、為惡得惡。欲殺真人。鬥亂眾僧。欲害父母、兄弟、眷屬,六親憎惡,願令其死。 | |
二、痛 現世痛苦 |
如是世人,心意俱然。愚癡蒙昧,而自以智慧。不知生所從來,死所趣向。不仁不順,惡逆天地,而於其中悕望僥倖,欲求長生,會當歸死。慈心教誨,令其念善,開示生死善惡之趣,自然有是,而不肯信之。苦心與語,無益其人。心中閉塞,意不開解。 | |
三、燒 死後痛苦 | 大命將終,悔懼交至,不豫修善,臨窮方悔;悔之於後,將何及乎? | |
天地之間,五道分明,恢廓窈冥,浩浩茫茫。善惡報應,禍福相承,身自當之,無誰代者。數之自然,應期所行,殃咎追命,無得從捨。善人行善,從樂入樂,從明入明;惡人行惡,從苦入苦,從冥入冥。誰能知者?獨佛知耳。教語開示,信用者少,生死不休,惡道不絕。如是世人,難可具盡。 故有自然三塗,無量苦惱。展轉其中,世世累劫,無有出期,難得解脫,痛不可言! 是為五大惡、五痛、五燒,勤苦如是。譬如大火,焚燒人身。 |
||
四、勸善 |
人能於中一心制意、端身正念、言行相副、所作至誠、所語如語、心口不轉、獨作諸善、不為眾惡者,身獨度脫,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:是為五大善也。」 | |
五惡制誡 | ⑦釋尊之勸說 | |
佛告彌勒:「吾語汝等,是世五惡勤苦若此,五痛、五燒展轉相生。但作眾惡,不修善本,皆悉自然入諸惡趣。或其今世,先被殃病,求死不得,求生不得,罪惡所招,示眾見之。身死隨行,入三惡道,苦毒無量,自相燋然。至其久後,共作怨結,從小微起,遂成大惡。皆由貪著財色,不能施惠。癡欲所迫,隨心思想,煩惱結縛,無有解已。厚己諍利,無所省錄,富貴榮華,當時快意;不能忍辱,不務修善,威勢無幾,隨以磨滅。身坐勞苦,久後大劇,天道弛張,自然糾舉。綱維羅網,上下相應,煢煢忪忪,當入其中。古今有是,痛哉可傷!」 | ||
五善勸修 |
佛語彌勒:「世間如是,佛皆哀之,以威神力摧滅眾惡,悉令就善。棄捐所思,奉持經戒,受行道法,無所違失,終得度世泥洹之道。」 | |
正勸善 |
佛言:「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,得佛經語,當熟思之,能於其中端心正行。主上為善,率化其下,轉相敕令,各自端守。尊聖敬善,仁慈博愛,佛語教誨,無敢虧負。當求度世,拔斷生死眾惡之本,當離三塗無量憂怖苦痛之道。 | |
對比勸善 |
汝等於是廣植德本,布恩施惠,勿犯道禁,忍辱精進,一心智慧,轉相教化,為德立善。正心正意,齋戒清淨一日一夜,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。 | |
極樂純善無惡 | 所以者何?彼佛國土無為自然,皆積眾善,無毛髮之惡。 | |
於此修善十日十夜,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。 | ||
所以者何?他方佛國為善者多,為惡者少,福德自然,無造惡之地。 | ||
娑婆多惡苦毒 | 唯此間多惡,無有自然,勤苦求欲,轉相欺殆,心勞形困,飲苦食毒,如是惡務,未嘗寧息。 | |
大悲攝化 | 吾哀汝等天人之類,苦心誨喻,教令修善,隨宜開導,授與經法,莫不承用,在意所願,皆令得道。 | |
佛世勝益 |
佛所遊履,國邑丘聚靡不蒙化。天下和順,日月清明,風雨以時,災厲不起。國豐民安,兵戈無用,崇德興仁,務修禮讓。」 | |
護 念 | 佛言:「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,甚於父母念子。 | |
今我於此世作佛,降化五惡,消除五痛,絕滅五燒。以善攻惡,拔生死之苦;令獲五德;升無為之安。 | ||
滅後劣相 | 吾去世後,經道漸滅,人民諂偽,復為眾惡,五燒㥮五痛還如前法,久後轉劇,不可悉說;我但為汝略言之耳。」 | |
教囑彌勒 | 佛語彌勒:「汝等各善思之,轉相教誡,如佛經法,無得犯也!」 | |
彌勒領受 | 於是彌勒菩薩合掌白言:「佛所說甚善,世人實爾。如來普慈哀愍,悉令度脫。受佛重誨,不敢違失!」 | |
現土證誠 |
2.現土證誠 |
|
佛告阿難:「汝起,更整衣服,合掌恭敬,禮無量壽佛。十方國土諸佛如來,常共稱揚讚歎彼佛無著無礙。」 於是阿難起整衣服,正身西面,恭敬合掌,五體投地,禮無量壽佛。白言:「世尊,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、聲聞大眾。」 |
||
靈山現土 |
說是語已,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諸佛世界。金剛圍山、須彌山王、大小諸山,一切所有皆同一色。譬如劫水彌滿世界,其中萬物沉沒不現,滉瀁浩汗,唯見大水。彼佛光明亦復如是。聲聞、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,唯見佛光明耀顯赫。 | |
彼此相見 | 爾時阿難即見無量壽佛威德巍巍,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,相好光明,靡不照耀;此會四眾一時悉見。彼見此土亦復如是。 | |
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:「汝見彼國,從地以上,至淨居天,其中所有微妙嚴淨自然之物,為悉見否?」 阿難對曰:「唯然,已見。」 「汝寧復聞無量壽佛,大音宣布一切世界,化眾生否?」 阿難對曰:「唯然,已聞。」 「彼國人民,乘百千由旬七寶宮殿,無所障礙,遍至十方,供養諸佛,汝復見否?」 對曰:「已見。」 |
||
胎化段 | 「彼國人民,有胎生者,汝復見否?」 | |
對曰:「已見。」 「其胎生者,所處宮殿,或百由旬,或五百由旬。各於其中受諸快樂,如忉利天上,亦皆自然。」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:「世尊,何因何緣,彼國人民胎生、化生?」 |
||
胎生之因 第十九願成就 |
佛告慈氏:「若有眾生,以疑惑心修諸功德,願生彼國,不了佛智、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,於此諸智疑惑不信;然猶信罪福,修習善本,願生其國。 | |
胎生之果 | 此諸眾生,生彼宮殿,壽五百歲;常不見佛,不聞經法,不見菩薩、聲聞聖眾。是故於彼國土,謂之胎生。 | |
化生因果 |
若有眾生,明信佛智乃至勝智,作諸功德,信心迴向。此諸眾生,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,跏趺而坐。須臾之頃,身相光明、智慧功德,如諸菩薩具足成就。 | |
復次慈氏,他方諸大菩薩,發心欲見無量壽佛,恭敬供養,及諸菩薩、聲聞聖眾。彼菩薩等,命終得生無量壽國,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。」 | ||
信疑得失 |
彌勒當知:「彼化生者,智慧勝故。其胎生者,皆無智慧,於五百歲中,常不見佛,不聞經法,不見菩薩、諸聲聞眾,無由供養於佛,不知菩薩法式,不得修習功德;當知此人,宿世之時無有智慧,疑惑所致。」 | |
胎生譬說 |
佛告彌勒:「譬如轉輪聖王,有七寶牢獄,種種莊嚴,張設床帳,懸諸繒蓋。若有諸小王子,得罪於王,輒內彼獄中,繫以金鎖,供給飲食、衣服、床蓐、華香、伎樂,如轉輪王,無所乏少。於意云何?此諸王子,寧樂彼處否?」 | |
對曰:「否也。但種種方便,求諸大力,欲自勉出。」 | ||
胎生劣相 |
佛告彌勒:「此諸眾生亦復如是。以疑惑佛智故,生彼七寶宮殿,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,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,不得供養、修諸善本,以此為苦。雖有餘樂,猶不樂彼處。 | |
悔責見佛 | 若此眾生識其本罪,深自悔責,求離彼處,即得如意,往詣無量壽佛所,恭敬供養;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,修諸功德。 | |
彌勒當知,其有菩薩生疑惑者,為失大利,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。」 | ||
十方來生 十四佛國 | 彌勒菩薩白佛言:「世尊,於此世界,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?」 | |
此土往彼 |
佛告彌勒:「於此世界,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。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,次如彌勒者也。 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,不可稱計,皆當往生。」 |
|
他土往彼 | 佛告彌勒:「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,他方佛土亦復如是。 | |
其第一佛,名曰遠照,彼有百八十億菩薩,皆當往生。 其第二佛,名曰寶藏,彼有九十億菩薩,皆當往生。 其第三佛,名曰無量音,彼有二百二十億菩薩,皆當往生。 其第四佛,名曰甘露味,彼有二百五十億菩薩,皆當往生。 其第五佛,名曰龍勝,彼有十四億菩薩,皆當往生。 其第六佛,名曰勝力,彼有萬四千菩薩,皆當往生。 其第七佛,名曰師子,彼有五百億菩薩,皆當往生。 其第八佛,名曰離垢光,彼有八十億菩薩,皆當往生。 其第九佛,名曰德首,彼有六十億菩薩,皆當往生。 其第十佛,名曰妙德山,彼有六十億菩薩,皆當往生。 其第十一佛,名曰人王,彼有十億菩薩,皆當往生。 其第十二佛,名曰無上華,彼有無數不可稱計諸菩薩眾,皆不退轉,智慧勇猛,已曾供養無量諸佛,於七日中,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。斯等菩薩,皆當往生。 其第十三佛,名曰無畏,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,諸小菩薩及比丘等,不可稱計,皆當往生。」 佛語彌勒:「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,當往生也;十方世界無量佛國,其往生者亦復如是,甚多無數。 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、比丘生彼國者,晝夜一劫,尚未能盡,我今為汝,略說之耳。」 |
||
流通分 |
【三、流通】 ㈠付囑流通 |
|
一、付囑彌勒 | 佛告彌勒:「其有得聞彼佛名號,歡喜踴躍乃至一念,當知此人為得大利,則是具足無上功德。 | |
二、勸學示益 | 是故彌勒!設有大火,充滿三千大千世界,要當過此,聞是經法,歡喜信樂,受持讀誦,如說修行。 | |
所以者何?多有菩薩,欲聞此經而不能得。 | ||
勸 信 | 若有眾生,聞此經者,於無上道終不退轉。是故應當專心信受,持誦說行。 | |
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,令見無量壽佛,及其國土一切所有,所當為者,皆可求之,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。 | ||
三、預言惠眾 哀愍特留 |
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,止住百歲。其有眾生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」 |
|
四、舉難勸信 難值難信 |
佛語彌勒:「如來興世,難值難見;諸佛經道,難得難聞;菩薩勝法、諸波羅蜜,得聞亦難;遇善知識,聞法能行,此亦為難; 若聞斯經,信樂受持,難中之難,無過此難! |
|
是故我法,如是作,如是說,如是教,應當信順,如法修行。」 | ||
㈡聞經得益 | ||
時眾得益 |
爾時世尊說此經法,無量眾生皆發無上正覺之心。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淨法眼,二十二億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,八十萬比丘漏盡意解,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。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,於將來世當成正覺。 | |
㈢現瑞眾喜 | ||
滿會瑞相 |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,大光普照十方國土,百千音樂自然而作,無量妙華紛紛而降。 | |
信受奉行 | 佛說經已,彌勒菩薩及十方來諸菩薩眾、長老阿難、諸大聲聞,一切大眾,靡不歡喜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