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導大師年表
3649
慧淨法師 編
佛曆 | 公 元 | 中國紀元 | 干支 | 善導年齡 | 善導事蹟 | 其他紀事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611 | 67 | 後漢明帝
永平十年 |
丁卯 | 生前
五四六 |
佛教由迦葉摩騰、竺法蘭始傳中國。 | ||
796 | 252 | 齊王
嘉平四年 |
壬申 | 生前
三六一 |
《無量壽經》由康僧鎧譯出。 一說308年竺法護譯出。 |
||
878 | 334 | 晉成帝
咸和九年 |
甲午 | 生前
二七九 |
淨土宗初祖慧遠出生。 | ||
946 | 402 | 晉安帝
元興元年 |
壬寅 | 生前
二一一 |
《阿彌陀經》由鳩摩羅什譯出。 | ||
956 | 412 | 晉安帝
義熙八年 |
壬子 | 生前
二○一 |
《易行品》由鳩摩羅什譯出。 | ||
960 | 416 | 晉安帝
義熙 十二年 |
丙辰 | 生前
一九七 |
八月,慧遠往生(八三歲)(一說四一五、四一七)。 | ||
968 | 424 | 宋文帝
元嘉元年 |
甲子 | 生前
一八九 |
《觀無量壽經》由畺良耶舍譯出。 | ||
990 | 446 | 宋文帝
元嘉二三年 |
丙戌 | 生前
一六七 |
三月,北魏詔令諸州厲行廢佛政策(三武一宗法難之第一),盡誅長安沙門,破壞一切經典圖像,北魏佛教遂遭毀滅 (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)。 | ||
996 | 452 | 元嘉二九年 |
壬辰 | 生前
一六一 |
北魏太武帝被弒而亡。 十二月,北魏文成帝詔令復興佛教。 |
||
1020 | 476 | 宋明帝
元徽四年 |
丙辰 | 生前
一三七 |
淨宗祖師曇鸞出生於大同府雁門(山西省代縣,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)。 | ||
1067 | 523 | 梁武帝
普通四年 |
癸卯 | 生前
九十 |
淨影寺慧遠出生。 | ||
1073 | 529 | 梁武帝
中大通 元年 |
己酉 | 生前
八四 |
《往生論》由菩提流支譯出。 曇鸞遇菩提流支於洛陽,並撰《往生論註》,闡釋他力淨土教,為淨土宗之開宗奠基。若曇鸞不遇流支,則無道綽、善導,頂禮菩提流支,頂禮曇鸞大師。 |
||
1082 | 538 | 梁武帝
大同四年 |
戊午 | 生前
七五 |
天台宗智顗出生。 | ||
1093 | 549 | 梁武帝
太清三年 |
己巳 | 生前
六四 |
三論宗吉藏(嘉祥)出生。 | ||
1098 | 554 | 梁元帝
承聖三年 |
甲戌 | 生前
五九 |
曇鸞往生(七九歲,北齊天保五年)。 一說東魏興和四年(542)。 |
||
1106 | 562 | 陳文帝
天喜三年 |
壬午 | 生前
五一 |
淨宗祖師道綽出生於并州汶水(山西省文縣)或謂并州晉陽(北齊武成帝河清元年)。 距曇鸞往生八年。 |
||
1119 | 574 | 陳宣帝
太建六年 |
甲午 | 生前
三九 |
五月,北周武帝廢止佛道二教,損毀經像,盡迫僧道還俗(三武一宗法難之第二)。 五七八年,武帝崩(三六歲)。 五八○年,北周復興佛道二教。 |
||
1133 | 589 | 隋文帝
開皇九年 |
己酉 | 生前
二四 |
隋朝統一中國,南北朝告終。 | ||
1136 | 592 | 開皇 十二年 |
壬子 | 生前
二一 |
淨影寺慧遠寂(七六歲)。 | ||
1140 | 596 | 開皇 十六年 |
丙辰 | 生前
一七 |
南山律宗道宣出生。 | ||
1141 | 597 | 開皇 十七年 |
丁巳 | 生前
十六 |
天台宗智顗寂於石城寺(六十歲)。 | ||
1144 | 600 | 開皇 二十年 |
庚申 | 生前
十三 |
日本首次遣使入隋。 玄奘出生(一說六○二)。 |
||
1145 | 601 | 隋文帝
仁壽元年 |
辛酉 | 生前
十二 |
敕令於全國一一三州建立舍利塔。 | ||
1148 | 604 | 仁壽四年 |
甲子 | 生前
九 |
四月,日本聖德太子發布十七條憲法,其中規定禮敬三寶。 | ||
1149 | 605 | 隋煬帝
大業元年 |
乙丑 | 生前
八 |
十月,帝臨幸天台山,敕賜「國清寺」之額。 靜琬於房山雲居寺著手石刻大藏經。 |
||
1151 | 607 | 大業三年 |
丁卯 | 生前
六 |
一月,敕令諸州請度僧千人。 日本第二次遣隋使中,有僧數十人來華。 |
||
1153 | 609 | 大業五年 |
己巳 | 生前
四 |
道綽詣玄中寺,歸入淨土門,時年四十八歲,曇鸞滅後六十九年,成為曇鸞滅後弟子。 | ||
1157 | 613 | 大業九年 |
癸酉 | 一 |
姓朱,安徽泗州人(瑞應刪傳)。 山東臨淄人(新修往生傳,佛祖統紀二八)。 |
||
1162 | 618 | 唐高祖
武德元年 |
戊寅 | 六 |
隋煬帝被弒。 唐朝建國,高祖於太極殿設無遮大會。 |
||
1167 | 623 | 武德六年 |
癸未 | 一一 |
於諸城縣依明勝法師出家,學《維摩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。 | 五月,三論宗吉藏寂(七五歲)。 | |
1170 | 626 | 武德九年 |
丙戌 | 一四 |
五月,佛道二教徒論爭故,敕令沙汰佛道二教,京留三寺二觀,諸州各留一寺一觀,置僧千人,餘皆廢除或令還俗。 | ||
1174 | 630 | 唐太宗
貞觀四年 |
庚寅 | 一八 |
見極樂變相圖,深受感動,發願生心。 | 八月,日本首次遣使入唐。 | |
1175 | 631 | 貞觀五年 |
辛卯 | 一九 |
波斯穆護何祿傳入祅教。 | ||
1176 | 632 | 貞觀六年 |
壬辰 | 二十 |
受具足戒。 與妙開律師共看《觀經》,悲喜交集,確信唯此是出離解脫之法門。 |
八月,日本留學僧靈雲、僧旻等人隨唐使歸國。 八月,章安灌頂寂於國清寺(七二歲)。 法相宗窺基生於長安。 |
|
1177 | 633 | 貞觀七年 |
癸巳 | 二一 |
二十幾歲,便依《觀經》證入三昧,古今高僧,少出其右。 | ||
1179 | 635 | 貞觀九年 |
乙未 | 二三 |
周遊寰宇,求訪道津。 前往玄中寺,師事道綽禪師,受淨土教。 |
相部律宗法勵寂(七六歲)。 唐太宗行幸太原,訪玄中寺道綽禪師,祈禱文德皇后病癒。 羅馬阿羅本始傳景教。 |
|
1180 | 636 | 貞觀十年 |
丙申 | 二四 |
九月,攝論宗道英寂。 | ||
1182 | 638 | 貞觀 十二年 |
戊戌 | 二六 |
禪宗六祖慧能,生於南海新興(廣東省)。 | ||
1183 | 639 | 貞觀 十三年 |
己亥 | 二七 |
大師弟子懷惲出生。 十二月,地論宗曇榮寂(八五歲)。 |
||
1184 | 640 | 貞觀 十四年 |
庚子 | 二八 |
十一月,華嚴宗初祖杜順寂(八四歲)。 七月,法琳寂(六九歲)。 文成公主下嫁西藏王棄宗弄讚(松贊干布)。 |
||
1187 | 643 | 貞觀 十七年 |
癸卯 | 三一 |
華嚴宗三祖賢首(法藏)生於長安。 | ||
1189 | 645 | 貞觀 十九年 |
乙巳 | 三三 |
從玄中寺返終南山悟真寺,嚴持戒律,一心念佛(一說二八歲時)。 大師念佛精至,每念一聲,便口出一道光明,聲聲佛號,聲聲光明,故時人尊稱「光明和尚」。 當時亦於國際都市之長安光明寺、慈恩寺、實際寺等熱烈教化,書寫《阿彌陀經》贈與信眾,其數十萬,信者不計其數。 |
一月,玄奘從印度返抵長安。 道宣撰《續高僧傳》,《傳》中預先記載大師事蹟。 大師人尚在世,時又年輕,已入《高僧傳》,大師高德,於此可知。 道綽往生(八四歲)。 |
|
1192 | 648 | 貞觀 二二年 |
戊申 | 三六 |
為大慈恩寺落成法會五十大德之一。 某一期間住錫於大慈恩寺。 畫淨土變相圖三百鋪,盛行教化。 |
高宗為皇太子時,為母后薦福,於長安建立大慈恩寺,於寺西北隅建造譯經院。 窺基出家。 義淨出家。 |
|
1193 | 649 | 貞觀 二三年 |
己酉 | 三七 |
淨土宗迦才往生。 | ||
1194 | 650 | 唐高宗
永徽元年 |
庚戍 | 三八 |
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由玄奘譯出。 | ||
1195 | 651 | 永徽二年 |
辛亥 | 三九 |
禪宗四祖道信寂(七二歲)。 | ||
1199 | 655 | 永徽六年 |
乙卯 | 四三 |
大師弟子淨業出生。 | ||
1207 | 663 | 唐高宗
龍朔三年 |
癸亥 | 五一 |
住於實際寺,為檢校僧。 | ||
1208 | 664 | 唐高宗
麒德元年 |
甲子 | 五二 |
二月,玄奘寂於玉華宮(六三歲,一說六五歲)。 | ||
1211 | 667 | 唐高宗
乾封二年 |
丁卯 | 五五 |
南山律宗道宣寂(七二歲)。 | ||
1212 | 668 | 唐高宗
總章元年 |
戊辰 | 五六 |
懷惲(三十歲)於西門寺依大師出家,後為實際寺住持。 十月,華嚴二祖智儼寂(六七歲)。 |
||
1215 | 671 | 唐高宗
咸亨二年 |
辛未 | 五九 |
|||
1216 | 672 | 咸亨三年 |
壬申 | 六○ |
自今年至六七五(上元二年)之三年間,因深諳佛教藝術,乃被征召入宮,奉敕前往洛陽龍門山檢校 (監督)彫刻八十五尺之石龕大毘盧舍那佛像,並監造龍門最大寺院奉先寺。 | ||
1218 | 674 | 唐高宗
上元元年 |
甲戌 | 六二 |
宗五祖弘忍寂(七四歲),一說六七五年。 | ||
1220 | 676 | 唐高宗
儀鳳元年 |
丙子 | 六四 |
於長安熱心教化之餘,撰著《五部九卷》並《彌陀經義》等淨宗寶典。 此頃,京華諸州,受大師教化,修梵行而念佛,日得一萬五千至十萬遍者,及得念佛三昧,往生淨土者,不可知數。 古今祖師,自得三昧者不多,何況更教信眾,又令如此眾多信眾證得三昧,是知大師德化,不可思議。 約於此頃,懷感師事大師,受大師之教,精虔念佛三年,終於證得念佛三昧,後著《淨土群疑論》七卷,以釋淨土諸疑。 約於此頃,大師在西京寺內,與金剛法師較量念佛勝劣,大師以如意杖指一堂中佛像,像皆放光。 |
||
1224 | 680 | 唐高宗
永隆元年 |
庚辰 | 六八 |
淨土宗慈愍三藏(慧日大師)出生。 十一月,天台宗二祖智威寂(七八歲)。 |
||
1225 | 681 | 永隆二年 |
辛巳 | 六九 |
三月十四日,化緣圓滿,回歸極樂(新修往生傳)。 三月二十七日寂(帝王年代錄)。 |
此年由僧義法師撰《唐慈恩寺善導禪師塔碑》樹立於慈恩寺,彰顯大師偉德,長存景仰。 | |
1233 | 689 | 武則天
永昌元年 |
己丑 | 滅後
八年 |
善導大師圓寂後,唐高宗和武則天為紀念大師偉業,乃敕門弟懷惲於長安鳳城之南神禾原建立大師崇靈塔十三層,並建造香積寺,殿堂崢嶸,雄偉壯觀。 | ||
1245 | 701 | 武則天
大足元年 |
辛丑 | 滅後
二十 |
十月,大師弟子懷惲往生(六二歲)。 | ||
1256 | 712 | 唐玄宗
先天元年 |
壬子 | 滅後
三一 |
淨土宗承遠出生。 六月,大師弟子淨業往生(五八歲)。 十一月,華嚴宗三祖賢首寂(七十歲)。 |
||
1257 | 713 | 先天二年 |
癸丑 | 滅後
三二 |
一月,義淨寂(七五歲)。 八月禪宗六祖慧能寂(七六歲)。 |
||
1277 | 733 | 唐玄宗
開元 二一年 |
癸酉 | 滅後
五二 |
大師著《往生禮讚》傳入日本。 | ||
1288 | 744 | 唐玄宗
天寶三年 |
甲申 | 滅後
六三 |
大師著《觀經四帖疏》於此年已在日本傳寫,可知此《疏》早已傳入日本。 | ||
1292 | 748 | 天寶七年 |
戊子 | 滅後
六七 |
慈愍往生(六九歲)。 | ||
1329 | 785 | 唐德宗
貞元元年 |
乙丑 | 滅後
一○四 |
少康於貞元之初,在洛陽白馬寺見大師《西方化導文》放光,又於長安大師影堂蒙大師化身開示,遂歸心淨土,私淑大師,自行化他,唯事念佛。 其念佛佛從口出,與大師念佛光從口出,同一高德,故有「後善導」之稱,後世尊為淨土宗五祖。 |
||
1346 | 802 | 貞元 十八年 |
壬午 | 滅後
一二一 |
承遠往生(九一歲)。 | ||
1349 | 805 | 貞元 二一年 |
乙酉 | 滅後
一二四 |
十月,少康(後善導)往生。 | ||
1382 | 838 | 唐文宗
開成三年 |
戊午 | 滅後
一五七 |
淨土宗法照往生(或說八三二。出生時間不詳)。 | ||
1383 | 839 | 開成四年 |
己未 | 滅後
一五八 |
大師著《觀念法門》、《法事讚》、《般舟讚》傳入日本。 | ||
1386 | 842 | 唐武宗
會昌二年 |
壬戊 | 滅後
一六一 |
五月,武宗滅佛(至八四五年,為三武一宗法難之第三),寺皆廢棄,逼令僧尼還俗,佛像、鐘、磬,改鑄錢幣或農具,史稱「會昌法難」,為四大法難中最慘烈。 八四六年三月,武宗崩(三三歲)。 翌年(唐宣宗大中元年)三月,下敕恢復全國佛寺。 |
||
1395 | 851 | 唐宣宗
大中五年 |
辛未 | 滅後
一七○ |
大中五年,志遇法師撰寫《唐慈恩寺善導和尚塔銘》樹立於慈恩寺。 可知大師曾長期住於慈恩寺,而其感化之深,功勳之隆,致使後人一而再地為其樹碑,長存感恩,永貽懷念。 |
||
1499 | 955 | 後周世宗
顯德二年 |
乙卯 | 滅後
二七四 |
世宗實行排佛政策,詔令廢止佛寺,毀佛像,收鐘、磬、鈸、鐸之類鑄錢(三武一宗法難之第四 )。 顯德六年,世宗胸發瘡疽而殂。 翌年,宋太祖統一天下,下詔復寺立像,佛教始告復甦。 《五部九卷》並《往生論註》、《安樂集》等淨宗寶典,大約毀於此之法難。 |
||
1576 | 1032 | 宋仁宗
明道元年 |
壬申 | 滅後
三五一 |
約於此後,智榮禪師崇仰大師高德,於大師法像銘文讚言:「善導阿彌陀佛化身。稱佛六字:即歎佛、即懺悔、即發願迴向、一切善根莊嚴淨土。」 | ||
1677 | 1133 | 唐宋高宗
紹興三年 |
癸丑申 | 滅後
四五二 |
四月七日,日本淨土宗開祖法然出生。 | ||
1705 | 1161 | 紹興 三一年 |
辛巳 | 滅後
四八○ |
二月一日,南宋曇省律師深仰大師高德,於大師法像銘偈讚言: 善導念佛,佛從口出,信者皆見, 知非幻術。是心是佛,人人具足, 欲如善導,妙在純熟。心池水靜, 佛月垂影,業風起波,生佛殊迥。 |
||
1712 | 1168 | 南宋孝宗
乾道四年 |
戊子 | 滅後
四八七
|
九月,日僧重源(法然弟子)入宋攜帶「淨土五祖像」回日本。 | ||
1719 | 1175 | 南宋孝宗
淳熙二年 |
乙未 | 滅後
四九四
|
春,法然(四三歲)第八遍閱讀善導《觀經四帖疏》至〈散善義〉「正定業」之文,忽悟彌陀救度之理,遂徹底歸入淨土門。 一夜,大師現於法然夢中,證明傳承無誤,預記弘傳廣遠。蒙此夢印證,法然乃開宗立教,建立日本「淨土宗」;而此靈夢,有「二祖對面」之美稱。 |
||
1756 | 1212 | 南宋寧宗
嘉定五年 |
壬申 | 滅後
五三一
|
正月二五日,法然回歸極樂(八十歲)。 | ||
1757 | 1213 | 嘉定六年 |
癸酉 | 滅後
五三二
|
日僧明信入宋尋覓大師所有著作,毫無所獲,空手而歸。 | ||
2405 | 1861 | 清文帝
咸豐 十一年 |
辛酉 | 滅後
一一八○
|
十二月十二日,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出生於陜西合陽。 印光大師極度仰讚大師而言:「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,有大智慧,有大神通,所說等同佛說。」 |
||
2435 | 1891 | 清德宗
光緒 十七年 |
辛卯 | 滅後
一二一○
|
大師《五部九卷》回歸祖國。 | ||
2443 | 1899 | 光緒 二五年 |
己亥 | 滅後
一二一八
|
日本探險隊在吐魯番(新彊省)發掘到大師真蹟之《阿彌陀經》及「淨土變相圖」。大師真蹟,遠傳西域,教化之廣,令人驚歎。 | ||
2484 | 1940 | 民國 廿九年 |
庚辰 | 滅後
一二五九
|
十一月四日,印光往生(八十歲)。 | ||
2510 | 1966 | 民國 五五年 |
丙午 | 滅後
一二八五
|
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(1966-1976),搗毀寺廟,焚燒經像,盡迫僧尼還俗,中國佛教滅亡(台灣除外)。 | ||
2522 | 1978 | 民國 六七年 |
戊午 | 滅後
一二九七
|
中國大陸改革開放,允許部份佛教恢復,非宗教場所,仍禁止佈教。 | ||
2524 | 1980 | 民國 六九年 |
庚申 | 滅後
一二九九
|
五月十四日,中日兩國佛教徒在兩國淨土宗的共同祖庭--復建中的香積寺,聯合舉辦紀念大師往生一千三百年的大型讚仰法會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