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看待佛教的感應

52


  有因必果,有感必應,乃天然之理

  種因就得果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眾生來感,佛就來應,天然的道理。

  佛感眾生應

  對於因果,在這裡作了兩重說明,第一重因果是這樣子的:

  彌陀發願是因,屬於感;
 
 眾生念佛是果,屬於應。

  這是源頭,沒有彌陀發願成佛之因,我們現在有沒有佛念哪?我們就沒有六字名號來念了,對不對?所以,彌陀發願是因,我們今天念佛是果,我們念佛就得到結果啦!彌陀發願是「感」,怎麼叫「感」?他讓十方諸佛讚歎他的名號,呼喚我們,感動我們,叫「感」;我們念佛是「應」,怎麼叫「應」?我們答應阿彌陀佛,念「阿彌陀佛」,願意到西方淨土去,這叫「應」。

  彌陀發願說「欲生我國」,「你要來往生!」;我們念佛說「願生彼國」,「我要去往生!」念佛,就好像阿彌陀佛和我們之間一呼一應關係。

  我們一般講感應,就把這層關係忽視了,以為我在那裡使勁地賣功夫,「我來感,佛來應」,「我一天三萬,念了好幾年,阿彌陀佛真的就像石頭一樣,怎麼沒有感動啊?怎麼沒有給我現一點瑞相啊?」那你就不懂得感應的道理了。

  首先,第一重因果是從佛那一邊到眾生這邊來的,阿彌陀佛發願是因,屬於感;我們眾生念佛是果,屬於應。已經「感應道交」啦!沒有感應的話,哪有佛念哪!

  眾生感佛應

  第二重因果是:

  眾生念佛是因,屬於感;
  彌陀救度是果,屬於應。

  阿彌陀佛發願說:「眾生稱念,若不往生,我不成佛!」我們一念佛,就感了佛的本願,屬於感;阿彌陀佛就馬上應他的本願,來救度我們,屬於應。我們今天念佛是因,我們被救度往生是果。

  根本之因

  這兩重關係是同時成就的。雖然是兩重關係,根本上說,是建立在阿彌陀佛的本願「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」方面。願是佛發的,屬於感;我們念佛,屬於應。這裡講「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」,今天我們念佛的因,還是阿彌陀佛本願裡面有的,我們這個因,是佛給我們種下來的,阿彌陀佛如果沒發這個誓願,我們任何人不會念。

  四種感應

  然而,或有一向念佛,而全無感應;這並非全無感應。

  「我念佛怎麼到現在沒啥感應呢?」有沒有蓮友心中有這樣想法的?可能不少人這樣想。這並不是叫全無感應。

  須知感應大略分為四種:

  一、顯感顯應:有念佛,亦有明顯感應,自己感覺得到。

  第一種:明顯地感、明顯地應。如果就念佛來講,我們都是「顯感顯應」,阿彌陀佛發願,是顯感;我們今天念佛,是顯應。這裡的「顯感顯應」是從眾生的角度講的,念佛,有感應,自己感覺得到,念佛明顯,感應也明顯。

  二、顯感冥應:有念佛,而感應在暗中,自己覺察不到。

  第二種:「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」地念佛,感應在暗中,自己覺察不到。沒有覺察到感應,並不是說沒有感應。

  三、冥感顯應:以前或過去世曾經念佛,現在雖沒念,而遇事逢緣,明顯感覺彌陀加被。

  第三種:現在沒念佛,以前或者過去世曾經念佛,現在明顯感覺彌陀加被。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蓮友這樣講的,「我這輩子沒念佛,但是遇到災難的時候,突然就得到阿彌陀佛的感應了」,這叫「冥感顯應」,過去世曾念佛,今生雖然沒有念,但是感應很明顯,他因為這個原因,就開始信佛念佛了。

  四、冥感冥應:以前或過去世曾經念佛,現在雖沒念,而遇事逢緣,暗中蒙受彌陀加被。

  第四種:現在沒念佛,以前或者過去世曾經念佛,暗暗地受到彌陀加被。什麼叫「暗中」呢?比如說我們經常坐車,都希望早一點到達目的地,如果在路上碰到交通堵塞,一堵一個小時,我們在心裡邊就著急了……其實,這裡邊很難說,因為世間的事情是很難說的。後來學了佛,遇到這種情況,心就很安定,為什麼呢?如果不在這裡堵上一兩個小時,你在前面開過去,說不定撞的就是你這部車。所以,你怎麼知道啊?「我坐車,彌陀保佑我,怎麼不讓我快一點?」那彌陀保佑你,就讓你慢一點,這一劫就過去了,但是你自己感受不到,無形當中就把災難化解了。

  我們學佛念佛的人,很多事情,事後想起來,好像有佛菩薩的加持一樣,「怎麼這麼巧妙呢?」當時感覺不到,過後想起來,確實如此。這叫「冥應」,潛在的。

  眾生根性、業緣各異,因此佛之應機亦自不同。

  眾生的根機不一樣,過去造的業也不一樣,所遇到的種種緣也不一樣,所以,佛應機也自然不同。感應是佛來應眾生,自然也就顯現不同的種類。

  故不論顯應冥應,皆是佛之方便,以此引導眾生藉境發心,趨入菩提,使其徹底離苦得樂。

  佛法不是以感應為目標,感應是佛法教導眾生的一個方便,叫做「借境發心」,借著感應的境界,讓你發起信仰佛的心,引導你往生成佛,最終徹底離苦得樂。

  不以感應為目的

  雖然感應是因果之事相,但佛教不以感應為目的,很多人喜歡講感應,墮落在感應當中,那是錯誤的。佛法以教理為基準,感應是事相。乃以此感應之事相,知佛說之真實,而起信心、念彌陀、生極樂。

節選自《念佛勝易》
因編輯需要略有改動

標籤: 淨宗法師, 演講摘錄, 南無阿彌陀佛, 1848, 念佛勝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