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字名號為究竟圓滿之實相

4205


  「實相為體」和「佛名為體」,這是兩大解釋體系。

⒈實相與佛名一體

  「實相為體」與「佛名為體」,兩者之間不矛盾。雖然不矛盾,但是佛名為體更加殊勝。為什麼?因為佛名為究竟圓滿之實相。

  所謂實相如果以佛菩薩的道眼來看,凡夫眼睛所見到的、耳朵所聽到的,比如桌子、板凳等等,無有一處不是實相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實相。但是以凡夫來講,因為沒有證悟這樣的境界,看到的仍然都是虛妄相、生滅相,所以有掛礙、恐怖、擔心、害怕、困擾,有生死、好壞、有無、窮富。如果證悟實相就沒有這些。

  實相有不同的階位像天臺宗所講的「六即佛」,是在不同的階位上說的。佛名是在最究竟圓滿的位置上,阿彌陀佛證悟諸法實相,這個實相就體現在佛名當中。究竟,相對於方便、不究竟。究竟,是果位圓滿,也就是極位,是在最上、最極的果位元上顯示它是實相。

  在佛菩薩看來,娑婆世界的樹葉也是實相,但是它與極樂世界七寶樹葉的實相一樣嗎?佛菩薩來看是一樣的,我們來看大不一樣。我們這裡秋風一起,樹葉飄零,掀起世人無限的感歎:「黃葉飄零,白髮臨頭,無常到來,吾歸何處!」在極樂世界會有這樣的感歎嗎?所謂「無衰無變湛然常」。所以,這兩個實相是不一樣的,極樂世界的實相能讓眾生安住在實相之中,能破虛妄無明;而娑婆世界反而增加我們的悲歎。

  這是說明佛名和實相是一體的性質,不過有分位的不同

⒉實相如稻米,佛名如香飯

  實相如稻米,佛名如香飯,成分雖一樣,作用大不同。

  打個比喻,實相如同稻米。當然,實相也可以如米飯;不過這裡是就我們這個世間來講,一切萬法體現的實相是素的、樸實的,沒有經過佛菩薩累劫修行加工為成品,像稻米。

  佛名的實相是什麼呢?如同香飯,稻米的殼也剝了,然後煮熟了,香噴噴的。稻米和香飯成分雖然一樣,但是作用大不相同。如果大富長者請吃飯,端來了一碗生米,怎麼吃?我們的胃沒辦法消化。如果端來香噴噴的飯,那就好消化了。

  以我們凡夫這樣的「腸胃」,能消化「生死即涅槃,煩惱即菩提」那種實相嗎?消化不了,吃下去肚子會脹,胃穿孔,然後要急救,怎麼能消化這個實相呢?我們聞《金剛經》《心經》,聞如未聞。聞如未聞還不錯,沒有吞進去就算有福報了。有的人為什麼豁達空,破滅佛法,魯莽地招來無窮劫的生死之殃?這就如同吃了不能消化的東西,得了胃穿孔,他的胃消化不了。

⒊實相有性有修

  「實相」,又稱真如、法性、佛性、心性、空性、一真法界等等,也就是萬法本來的體性,不生不滅,不增不減,具含萬德。

  實相是真理的本身,萬法本來就是這樣的,萬法本自寂滅。不是等到我們悟了之後才寂滅,在我們凡夫開悟之前,它也是本自寂滅相;只是我們心中有生有滅。就像一棵樹,掉葉子了,但是它本自寂滅,無生無滅,是在有生有滅中本來無生無滅。

  「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」,這是《心經》裡的話,都很好,不過對我們而言是理論上說說而已,我們一定是有增有減的。房價上漲了,你不著急嗎?「哎呀,去年買房就好了,那時才四千一平方,現在漲到六千了」;白頭髮長上來了,「不增不減」,怎麼不增不減?白頭髮在增,黑頭髮在減嘛。我們都落在相上面。

  然有性有修,於凡唯是性德,不見修德,故眾生佛性雖與如來等,依然不免輪迴。

  實相具含萬德,不過有性有修。「性」是本性所含攝的。「修」是通過修行顯示出來的。打個比喻,一塊木頭含有火性,但如果燧人氏不鑽木取火,火能出來嗎?出不來。如果不是木頭,一碗水放在那裡,能鑽出火嗎?有再大的本事也鑽不出火,因為它沒有火性。能在木頭上鑽出火,是因為它本來就有火性。

  再比如礦石,它裡面有金性,你才能煉出金來。如果不煉,它還只是石頭而已。但如果它裡面沒有金性,無論怎麼煉它,都沒有金。所以,要有性德和修德兩方面。

  慧能大師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這都是從本性上講的,凡夫的自性具有和佛菩薩一樣的智慧德相。可是如果修德不到,性德就顯現不出來,雖然眾生的佛性跟如來平等,但仍不免輪迴。因為眾生沒有足夠的修持力把佛性之火點燃,得不到它的作用。

  凡夫都有佛性,「我本來是佛」,本來是佛怎麼成了這樣子?雖然成了這樣子,但本來還是佛。有人會覺得「本來是佛,是五千年以前?還是五萬年、五億年以前?」本來是佛,不是一個時間概念,它是指本體、原來、當下。就像水杯扣倒之後,顛倒了,倒不進水,但依然是水杯,不是說之前是而現在不是。現在倒扣在那裡還是水杯,這叫「本來」。佛看我們這樣的眾生,顛倒、迷妄,執無為有,執妄為真,但佛說「眾生本來是佛」,是指現在這個狀態當下就是佛。

  就像水杯倒扣在那裡,現在它就是水杯,但是你不知道它的作用;一翻過來就可以了。眾生顛倒見一旦倒轉過來,當下悟了,就是佛了。比如你迷失了方向,指東為西,指西為東,不是要讓地球轉一個彎,然後方向才正過來。你當下知道,起一念,「哦,搞錯了,原來這是東」,地球沒變,人也還是這個人,整個心境不一樣了,方向就正過來了。

  但是,我們罪惡凡夫修德沒有顯現,所以佛性的功用還是顛倒的。你說你本來是佛,這是佛講的,當然你本來是佛;但你是顛倒的,就像雖然是杯子,但就是裝不進水,不能用來裝水喝。

  修德有功,超凡入聖,方乃證顯性德。然有分滿,菩薩分證,唯佛滿證。

  我們本性具有和佛一樣的功德,但必須超凡入聖,破除人法二執,才能顯示出它的功能力用。雖然這樣,有分,有滿。「分」是部分的。「滿」是全部的。菩薩是部分證悟性德實相,佛是圓滿證悟性德實相,成為修德實相。

  又,諸佛所證三身四智雖皆平等,願行因緣有別故,獨有阿彌陀佛攝其滿證實相、一切依正功德,於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中,全體授與濁惡眾生。

  這是拿諸佛和阿彌陀佛來比。雖然諸佛所證三身四智完全平等,但如果從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來說,因地的誓願不同,果上的功用、方便就不同。諸佛都滿證實相,但唯有阿彌陀佛把他所證窮滿的實相、一切依正功德都濃縮在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名號之中,然後授與濁惡眾生。也就是說,諸佛的實相在他們自己那邊,沒法給我們,而阿彌陀佛的實相不一樣,變成六字名號,可以交給我們凡夫眾生;交給我們之後,我們得到六字名號,就得到實相法。

  你修禪宗,釋迦牟尼佛能把實相拿出來給你嗎?「吾有涅槃妙心,付與大迦葉」,然後拈花微笑。他無法拿出來,禪宗不立語言,不立文字,因為語言、文字無法作為載體。大迦葉破顏微笑,世尊以心傳心就傳過去了。可我們呢?我們只能傻笑。佛所證悟的甚深境界無法來表達,所以佛當初成佛時就準備入滅,「吾法甚深微妙,非語言文字所能傳達,一切眾生難思難解,我不如就此寂滅」。諸天就來請佛悲憫眾生,轉大法輪。佛說,這樣的實相法無法用語言表達,於是破一分三,講三乘教法,慢慢引導。

  「諸佛光明所不能及」,《無量壽經》明確地說:「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,諸佛光明所不能及。」佛佛平等,佛佛道同,那為什麼諸佛光明比不上阿彌陀佛呢?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呢?諸佛是在哪方面不如阿彌陀佛呢?通過前面舉的「拈花微笑」這個例子就知道了。釋迦牟尼佛所證的實相要交給我們,不知道怎麼交。當然,佛並不是真的不知道,而是眾生根機沒有成熟,佛這種滿證的實相功德給不了眾生。

  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推功於阿彌陀佛,為什麼?因為阿彌陀佛有辦法,他把證滿的實相成就為六字名號,說:「娑婆世界的苦惱眾生,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,將涅槃法傳給大迦葉;只會傻笑的眾生,我給你『南無阿彌陀佛』,這就是實相法。汝好持是語,你把這句名號抓住了,就得到了實相法。」所以才引起十方諸佛的讚歎「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」「如我今者,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」,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讚歎阿彌陀佛是「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」。十方諸佛本身也是不可思議功德;但是要利益眾生挺為難,利益送不出去,十方眾生接受不了,不能理解這個實相法。而阿彌陀佛把這個不可思、不可議、不可說、不可言傳、不可表達、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的實相,整個濃縮在六字名號裡,讓我們能夠聽到,能夠稱念,能夠執持,抓得住,看得見,摸得著,念得出來——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才是究竟的方便。

  所以,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中說彌陀名號「是實相身,是為物身」,解釋得非常到位,超一流的祖師所說的話總是讓我們振奮、歡喜。「實相身」,諸佛都是實相身,都證了實相。「為物」就是為了利益眾生。這種實相怎麼能利益眾生呢?它必須同時具備這兩個特點,才能讓我們這樣的凡夫得利益。打一個比喻,諸佛所證的實相、智慧,如同三昧真火,可以燃盡一切。現在把這個火交給你,讓你用手拿,行嗎?不行,手要燒壞了。但如果用火鏟取,火就取來了,因為火鏟不怕火燒,還可以用手接觸。

  六字名號就是火鏟,能取到阿彌陀佛的智慧之火,燒不著我們,還可以起作用,因為有「為物身」的功能作用在當中。六字名號是雙方面的,靠佛的一面是實相,能破一切虛妄相;靠眾生這一面,不妨是有相的。實相是無相,眾生可以有相;實相是無為,眾生可以有為。名號讓我們可以執著、執持、把握、稱念、記憶,它很好地連接著佛和眾生。眾生是在分別、顛倒、黑暗中,諸佛是在平等、光明的境界;一個是現象界,一個是真理界,兩者之間無法溝通。兩者要溝通,必須有溝通的器具,這個器具必須連接兩頭,一頭要連接實相,另一頭要連接眾生。

  這個器具就是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字,就是彌陀的光明,「阿彌陀佛」四個字就連到阿彌陀佛那裡,「南無」兩個字就連在我們心中——歸命。所以,這句名號從我們這裡念出來,直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。如果沒有六字名號,我們怎麼跟阿彌陀佛溝通?他住在佛的報土境界中,不要說我們不行,連阿羅漢都不能到達。只有破無明、證實相的菩薩才可以跟阿彌陀佛氣分相通,才可以感覺,不然沒有辦法。

  這是阿彌陀佛名號實相的長處、優點。

⒋理事不同

  聖道門,理實相;淨土門,事實相。

  聖道門也講實相,不過就凡夫來講,那是理體上、道理上的實相,在事實上對凡夫還是虛妄相;淨土門所講的實相,在事實上就是實相。就像前面打的比喻,我們這裡的一片秋葉,和極樂世界七寶樹上的一片樹葉,在佛菩薩看來都是實相,但是對我們凡夫來說,有理和事的差別。在娑婆世界只是一個說理的問題,從事相來看完全是生滅的。極樂世界就不一樣,它的事能給我們理的啟發,它的理完全在事上表現出來,這就是「依法性入清淨相」。

⒌理深解微,難行道

  理深解微,難行道。真如實相第一義空,曾未措心。

  這是從前面第四點衍生出來的。理實相是實相,事實相也是實相,它們有什麼區別呢?「理深解微」,這個理非常幽妙、幽微、精深,凡夫要想理解它很困難,甚至產生邪見,不能正確理解,更不要講證悟了。信、解、行、證,悟都沒有,還要行,還要證,那就差得太遠了,這樣就成為難行道。道綽大師在《安樂集》中說「真如實相第一義空,曾未措心」,「措」是放、安置的意思,就是說,理實相是心思、語言所不能及的,我們的心根本攀緣不上去。這樣的大乘真如實相法,如果從理體來講,我們凡夫不是上根利智之人,沒有人修得了。

⒍事顯可依,易行道

  事顯可依,易行道。但稱佛名,暗合道妙,潛通佛智。如手機、飛機。

  如果以事相來講,「事顯可依,易行道」。極樂世界已經成為一個事實了,就可以依據它,這就是易行道。這句名號就可以念;極樂世界的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盡可以按照自己的想像來想,比如觀極樂世界的相,先觀日想觀,再觀水想觀。這個日想和水想,其實是就我們娑婆世界的假想觀——觀我們娑婆世界的落日,再觀水,水再觀成冰,冰再觀為琉璃地,就可以從假入真。為什麼?我們是在凡夫虛妄境界中;但是如果指向阿彌陀佛,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,我們就可以從假入真。

  觀佛法門都這樣,何況念佛法門?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,假心念真佛,同樣有利益。這樣說不是鼓勵假心,而是因為凡夫的心都是假的。但是假的心念了真的佛之後,真佛名號進來,能破斥一切虛妄相,就能得真實利益。貴在你真的念佛,而不貴在你是真是假,不是說「我要達到怎樣真心再去念佛」,所以這就成了易行道。我們但稱佛名,「暗合道妙,潛通佛智」。

  「暗合道妙,潛通佛智」這兩句話很好,很妙,只要念佛,「暗合道妙」。這個「道」是無上佛道,非常微妙。如果是大祖師,他開悟了就合了道妙。我們沒開悟怎麼「暗合道妙」?「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……」,這句名號就是「道妙」就是實相法,就是佛的究竟本極境界。「暗合」是說你自己不知道,心裡是迷暗的,搞不清楚,連念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念的是實相,但是跟實相法合到一起了,這個微妙啊!念佛雖然沒有心花怒放的感覺,沒有大徹大悟的灑脫,也沒有觀音菩薩「無掛礙故,無有恐怖」的安全、無畏、自在,但是暗合道妙。「暗」是說沒有開悟,卻合上了「道妙」。曇鸞大師說「不斷煩惱得涅槃分」,煩惱沒有斷,涅槃有分。這個誰能說得出來?又是曇鸞大師,所以我們要頂禮曇鸞大師,第一流的大祖師、大智慧的人!

  「潛通佛智」,「潛」也是暗的意思,埋在下面的。比如地下水,表面看不出來,但在下面有,潛伏。「佛智」是佛的智慧。如果登地的菩薩破了無明,證悟了實相,跟佛就相通了,明瞭就通了。我們凡夫念這句名號,我們的心跟佛的智慧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通上了。

  「明信佛智」,念這句名號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佛的智慧。既然是佛的智慧,就不要去問凡夫,「某某居士,請問我念這句佛號一定能往生嗎?」「那是不行的!我都是老居士了,修行好幾十年了,哪有那麼容易?」不要問凡夫老和尚,因為這是佛智,凡夫能給佛打分嗎?你要問就問東方世界阿閦鞞佛:「南無阿閦鞞佛,我念這句名號能往生嗎?」「十方如來舒舌證」,證我凡夫得往生,阿閦鞞佛說:「然也!」——「潛通佛智」。

  「暗合道妙,潛通佛智」,這八個字非常妙,這只能「心有靈犀一點通」。懂得善導大師教義、專修念佛的人,聽到這裡真是心心相印,心心溝通,心有靈犀一點通,跟阿彌陀佛完全相通,他就會覺得真的是暗合道妙,真的是潛通佛智。不然他會查字典,「暗」是何義,「潛」是何義,研究來研究去跟他自身沒有關係。

  打一個比喻,比如手機。手機是基於無線通訊原理的,那麼它的事實、實相是什麼呢?無線電波充滿整個虛空,手機的信號、頻道跟它相應,它就可以收到資訊。如果我把這個道理告訴你,「這是理實相」,周圍有電波,你抓得來嗎?使勁聽,耳朵聽得到嗎?不行,這個理沒有顯現為事。這個理通過發射台發射,通過手機接收,你就可以用了。老太太雖然不懂得無線電的實相,但她手機照樣用得挺好。

  所以說「理深解微」,「事顯可依」,成為事實上的實相之後,我們就能用得上,非常方便、好用,大家都可以得利益。而理上的實相,講得天花亂墜、地湧金蓮,都不是你的。但成為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個字,老太婆可以念,教授可以念;凡夫可以念,聖人可以念;愚昧的人可以念,開悟的人照樣念。

  就像用手機,你懂得無線電通信原理,但使用起來跟我還是一模一樣的,是平等的。不會因為你懂得無線電原理,打的聲音就大一點,我不懂,打的聲音就小一點,不可能的,都是一模一樣。六字名號誰念都一樣,不要迷信

  從今天開始,我們各位,不管是師父還是居士,不要迷信。這個法門能破除一切迷信,不要認為「出家多少年的大和尚,他念這句佛號就靈光一些吧?」那是你自己把權交出去了。像打手電筒一樣,他打就亮一點,你打就不亮嗎?是一模一樣的。六字名號誰來念都是一樣的,光明一點不少,平等法,平等救度,誰念都往生。

  家裡老人死了,你念照樣可以超度。為什麼你不敢?你不相信這一點。當然,環境、因緣能觸發我們的信心。比如到寺院去,一百位師父一道念佛,你感到很好,實際上是你的心跟境界相應了。你在家裡一個人憶念父母,稱念名號迴向給父母,一樣能超度,絕對靈光。

  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說:

  或在須彌峰,為人所推墮,念彼觀音力,如日虛空住。或被惡人逐,墮落金剛山,念彼觀音力,不能損一毛。

  觀世音菩薩說:「如果從懸崖墜落的時候,稱念我的名號,馬上懸崖變為平地;如果將要掉入火坑,稱念我的名號,馬上火坑變為水池。」那時你還來得及喊人助念嗎?「我一個人念怕不管用,喊一百個人來念吧」,不等喊夠一百個人,你已經掉下去摔死了。根本就不需要許多人,只要你相信,當下念佛,當下成為現實,不會是假的。大家要相信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誓願功德,尤其是阿彌陀佛名號的作用。所以,從今天開始,大家破除迷信,建立正信,好不好?

  還有飛機的比喻。阿彌陀佛有一個法界航空公司,有六字名號的飛機,可以運載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。飛機是依據空氣動力學原理發明的,跟你講空氣動力學,講得那麼好聽,那麼微妙,你自己能上天嗎?你有再怎樣的聰明智慧,懂得空氣動力學原理,仍然飛不起來。現在發明了飛機,有了航空公司,飛機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一種交通工具,大家坐飛機不都坐得很好嗎?往飛機上一坐,「我沒有翅膀,能到彼岸嗎?」你會這樣擔心嗎?

  有的人坐在飛機上,使勁把頭髮抓了往上提,「我飛高一點,飛快一點」;有人抓住耳朵往前拽,「飛機,我幫你加速」。機長只是在那裡笑,「不必了吧」。我們已經坐上了六字名號的航班,就不要再搞自我的東西。

  這不是讓大家不努力,而是讓大家努力地、好好地坐在航班上,老老實實地坐在上面念「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……」。要一心靠倒阿彌陀佛,要稱名「如實修行相應」,不要作無用功,不要「幫忙幫忙,越幫越忙」。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,要死了那個自我執著的心。拜託大家,也包括我個人,好好地、老老實實地念這句佛號,不要搞些沒用的動作,要老實。

  「老實」兩個字大家都在說,但就是老實不下來,「我要這樣,我要那樣」,就是要作怪。你就過凡夫日子,念阿彌陀佛名號,不亦樂乎?悠哉悠哉往生極樂,不亦悅乎?這樣不亦可乎?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。完全放下,坦然放下,「無掛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」,不要掛礙那麼多,「我臨死怎麼辦?我沒有清淨心怎麼辦?我妄念沒有斷除怎麼辦?」那些都是阿彌陀佛為你辦,你通通交給他。阿彌陀佛沒有那些條件。那些都是虛空幻影,沒有意義,不要擔心,不要操心。

  凡夫虛妄相,阿彌陀佛彈一個六字名號的小石頭到你的心中,就把那些通通打碎。

⒎通和別的差別

  實相為體,廣通諸大乘經;佛名為體,別顯淨土三經。

  實相為體,廣通一般大乘經典;佛名為體,別顯淨土三經的高超。這是通和別的差別。

⒏純和雜的差別

  佛名為體,純彰願力;實相為體,可能容混自力。

  佛名為體,是純而又純的,是黃金中的黃金;實相為體,有可能雜有自力。

  佛名為體,純是他力,靠阿彌陀佛名號,你自力用不上。因為佛的名號究竟圓滿了,你即使是普賢王菩薩,也用不上自力。就像《無量壽經》所說的,阿彌陀佛的光明一旦生起,就如同太陽一樣,其他的光都看不到了,菩薩的光都隱蔽了,「猶如聚墨」,好像黑墨一樣,不亮了。即使有自力也用不上,所以,「佛名為體,純彰願力」,彰顯阿彌陀佛的願力。

  「實相為體,可能容混自力」,為什麼說「可能」呢?因為實相也包含六字名號,如果以六字名號來講,當然還是靠佛力的。靠自己開悟的話,當然就夾雜自力,夾雜自力就很難了,這裡很微細,有很多變數。

⒐實相起修,自力、難行

  直據實相起修,則成自力、難行。

  直接從實相起修的話,所謂「悟後起修」,一定要豁破無明、證悟實相,這個時候才談得上修行;不然都是在前面做準備工作,還沒有走上修行路子。悟後起修,這當然就很難了,開悟以前都還在摸索。

⒑佛名起修,他力、易行

  若依佛名起行,自成他力、易行。

  佛名本來就是果地的,是阿彌陀佛修行好直接給我們的,這樣就是他力、易行。

  《往生論》稱名如實修行」。

  《往生論註》判彌陀佛名是「實相身、為物身」。

  這是引用兩句話來證明稱名是如實修行,是實相行。依據就是《往生論》,不過原句比較長,這裡把它濃縮為一句。原句說:

  稱彼如來名,如彼如來光明智相,如彼名義,欲如實修行相應故。

  稱名稱為「如實修行」,如實修行者,「不行而行,名如實修行」。就是沒有修行相,一切任運自然,一切隨順真理,這叫如實修行。

  如實修行,在《往生論》裡是指極樂世界的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,即不動遍至德、一時遍至德、無餘供佛德、遍示三寶德,這不是一般凡夫能做到的。

  可是我們在娑婆世界稱名,就能稱為如實修行。就像前面說過的,老太太拿著手機,所有無線電、電信的道理都在裡面,她都已經使用到了,這就是「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」。

  《往生論註》就判彌陀佛名為「實相身、為物身」。

⒒綜述

  這一部分講實相為體與佛名為體。「體」是載體的意思。就一部經來講,聲、名、句、文是它的體。比如釋迦牟尼佛講經,經法的內容是通過聲音傳輸出來的,所以聲音就是體;如果印成經本,文字紙張就是體;通過文字、句法構成了這部經,所以文句就是經體。這些是表現形式上粗淺可見的經體。

  再進一步探求這部經的本質、體性,這個「體」就很抽象,比較幽密、深細。經以什麼為「體」呢?一切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。這是不是比較抽象?我們可以通過比較來瞭解。

  比如從聲、名、句、文的表現形式上來講,外書如四書五經也是經,《易經》也是經,世俗宗教典籍也叫作經。名字都叫「經」,好像都差不多,怎麼顯示彼此的區別呢?這就要看它們的本質內容。由本來體性的差別,顯示出本質的不同。

  打個比喻,比如刀,名字都叫刀,形式都一樣,有刀背,有刀口,但是有木頭的,有塑膠的,有紙做的,有鋼打的,有金剛不壞的。金剛材質的刀就很鋒利,削鐵如泥;紙做的刀,雖然也是刀的形狀,但是沒有切割的功效;木頭的刀只能用來切切土;塑膠刀只能當玩具。雖然名字、形式一樣,但是體不一樣,作用就不一樣。

  雖然世間很多人各自信奉自己的經典,也都叫作「經」,比如《道德經》是經,《易經》也是經,但是它們的體與佛經不一樣。佛所說的大乘經典是以實相為體,所謂「實相」,就是諸法的本來真實之相,也就是真理。這些經典是釋迦牟尼佛徹證宇宙真理所自然流露出來的語言,從真理所流現,能讓我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就是說,它本身是真理的流現,也能引導聽聞的人開悟,契入真理,所以是實相為體。外書雖然都稱為「經」,也有它們的功效和作用,但是不能讓我們契入真理,不能稱為實相為體。

  這樣我們就知道,辨經體是特別有作用和意義的實相為體就能破除我們一切虛妄之相,就能引導我們證入諸法實相。有這個體,才有這個作用。這是我們辨體的原因。不是我們沒事找事,搬弄一句玄玄妙妙的話在那裡說,是因為要依體起用。我們瞭解它的體,是為了瞭解它的功用,它能讓我們切斷無明、成就佛道,這才是我們所需要的。大乘經典都有這樣的作用和功效,所以說「以實相為體」。這句話很短,但是意義很深。

  為什麼說一切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?所有大乘經典,比如《金剛經》《阿彌陀經》《心經》等等,雖然經名不一樣,形式、表現手法不一樣,但是它們的體質是一樣的。這就好像金戒指、金耳環、金手鐲,或金的器具、金的佛像,雖然做成的東西形象不一樣,但都是金子做的,都是以黃金為體。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大乘經典,因為對機講法,表像有所不同,但是本質都是大乘實相,都是從實相法中自然流露出來的,所以稱為實相為體。這就顯示佛法的高超、殊勝,它有切斷無明、引導眾生成佛的作用。

  所以,我們辨體是為了依體起用,同時讓我們對佛陀所說的教法產生無上的信心。

  接下來我們說淨土三部經。淨土三部經當然也是以實相為體,不過曇鸞大師另外又說「以佛名為體」。「佛名為體」和「實相為體」,我們前面說到它們之間的關係,總的來講,佛名為體並不是否定實相為體,而是在實相為體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說明不是一般的實相為體,是以佛名這樣究竟圓滿的實相為體

  就好比木頭桌子,桌子以木頭為體,這是一般所講的;可是為了顯示這張桌子與眾不同,「這張桌子是沉香木為體。這可不是一般的木頭,是沉香木的」。如果都講木頭為體,怎麼顯示出這張桌子的貴重呢?

  淨土三部經是以實相為體,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實相為體,而是阿彌陀如來修成的果地功德的實相,成為六字名號,以此來作為體的。

  那麼,佛名的實相為體和一般的實相為體有什麼差別呢?打個比喻。就像稻米和香飯,它們的成分是一樣的,但是作用就不一樣了。雖然淨土三部經和其他大乘經典都是實相為體,可是淨土三部經以佛名究竟圓滿的實相為體,就有利他的功能。一般大乘經典實相為體是要你悟入實相,它是引導你悟入,那你要有相應的根機,不然還是如聾如啞。這是我們來分辨實相為體和佛名為體的意圖。

  關於實相為體和佛名為體,我們前面列了十點。第一點是講它們之間「同」的關係,當然,同中也有異。第二點舉了個例子,用稻米和香飯的比喻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。

  接下來第三點到第六點講它們的不同點。第三點說了性德和修德的關係,這也是佛教的常用術語。性德就是本性上如此的,像一般法門講眾生本性就是佛,這是性德,性地所具足的。性德雖然是這樣,但如果修德沒有顯現,仍然起不了作用。就像木頭,本性裡有火,但是如果不點燃它,仍然冒不出火來;它能冒出火來,是因為裡面有火性。它有火性,這就是「性」;把它點燃,這是「修」。我們本來具有佛性,可是修德沒有顯現,就還是凡夫。阿彌陀如來成佛之前,性德和我們一樣,都是佛;可是他通過修行,把性德完全彰顯出來了,所以在修德上也是佛了。這是第一個層次,眾生和佛的比較。

  第二個層次,十方如來和阿彌陀佛的比較。十方如來的修德是不是也是佛?十方如來修德圓滿,也成佛了。成佛了又怎麼利益眾生呢?每尊佛都有他的本願。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就是「我修德圓滿的佛果,要凝結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裡」,所以,他以修德成了佛,然後又成了六字名號,施予眾生,眾生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,就是如實修行相應、實相法、實相修行,這樣就能破無明、斷煩惱、成佛道。

  所以,這裡有幾個層次:從性德到修德;從諸佛普通的修德,到彌陀的修德成為六字名號,施予眾生。這樣,佛名為體和一般的實相為體,已經經過了好幾個層次,就好像牛奶變成酪,酪變成酥,最後成為醍醐妙味。性德的實相就是牛奶;然後佛修行成為修德,就是酥;阿彌陀如來進一步將修德變為六字名號,就是成為醍醐妙味給我們吃。

  這是第三點,性德和修德的差別。

  第四點說了理和事的差別。一般講的實相為體,多從理性上講的。比如桌子、板凳,「青青翠竹皆是法身,鬱鬱黃花無非般若」,這都是講「理」。這個理上的實相,從佛菩薩的境界來看,本來就是這樣子的;但對我們這樣生滅的凡夫來說,仍然分成兩片,理上雖然如此,但是我們還住在生滅境當中,我們看不出其中有什麼般若、法身,我們還在生死輪迴當中。所謂「生死即涅槃,煩惱即菩提」,理上是絕對不會錯的,但是我們得不到受用。

  阿彌陀如來佛名為體,是把理上的實相結為一個事實,讓我們看得見、摸得著、聽得到、念得出來。你聽不懂沒有關係,只要會念南無阿彌陀佛,當下就是實相。這怎麼可以思議?這叫不可思議,所謂「暗合道妙,潛通佛智」。

  打個比喻,我們借用世間法來說,道理如此。比如手機,它是靠一種無線電波的傳輸原理,這就代表理上的實相。但是這個道理,一般的老太太能聽明白嗎?聽不明白,除非是專業工作者。但即使專業工作者明白了,他也不能讓其他人明白,怎麼跟別人說?「不可說,不可說,跟你沒辦法說」。現在不要說那麼多,把它做成一部手機,發送設備、接收設備等等都建設好了,老太太把手機拿在手上,就可以跟她的兒子通話。她懂得無線電傳輸的原理嗎?懂得電信訊號怎麼轉換嗎?她一概不懂。她需要懂嗎?她也不需要懂。她不懂,手機就沒有作用嗎?照樣有作用。

  就是說,我們不懂得實相,我們沒有開悟,但我們念佛就能切斷無明煩惱,這就是佛名為體,名號就有這種功效。所以,名號是變成事實上的一個實相。

  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哪一個是實相?都是虛妄相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沒有一個是實相,除了我們所聽到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。

  所以,各位不要在那裡作無用功,毫無意義;要做我們凡夫根機修得來的。不要把這麼一個最寶貴的、究竟圓滿的實相丟在旁邊,自己去想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這是佛所講的,但是你觀了半天,都是你的虛妄想像。一觀,還覺得「蠻相應的」,其實都是你意識分別的影子,誤認這是實相。

  實相,所謂「大乘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」,這是非常微妙的,我們不能措心,起心動念都是錯的。阿彌陀佛所成就的真如實相法就是這句名號,是絕對不會錯的,而且這個實相不是菩薩所證悟的一分一分的實相,是滿分的。

  實相像黃金一樣。我們這個時代的黃金,如果和佛時代的黃金一比,怎麼樣?金光不現,就沒有光了,被蓋住了;那地上的黃金和天上的黃金一比,光則不現,被遮住了;那天上的黃金跟極樂世界的黃金一比,光則不現。

  就是說,你自己感受、證悟的「實相」,跟菩薩所證悟的實相一比,你的光就沒有了;初地菩薩跟二地菩薩證悟的境界一比,光就沒有了;十地菩薩跟佛一比,光就沒有了;那十方諸佛所證悟的實相當然是圓滿的、究竟的,可是跟六字名號相比,光就沒有了。為什麼?因為它不可說、不可說,它沒辦法讓我們凡夫得到實相的利益。

  所以,這麼一個寶貴的,比閻浮檀金還要閻浮檀金的絕妙、尊貴的實相,我們都看輕了,我們不去寶貴它、稱念它,還在那裡想像「我要怎樣悟實相啊?」你往哪裡悟實相啊!「千悟萬悟悟不到,就是一句佛名號」,確實如此。

  從理上的實相,到成為事實的實相,是不可思議的。曇鸞大師就說這是「實相身、為物身」。實相身是指這句六字名號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正覺實相、圓滿智慧、真理本身;同時,它是為物身,為了我們眾生成為可見、可聞、可稱、可使用的有形有相的一句名號。因為我們眾生都是有分別念的,我們都落在有形有相當中。有形有相的所有事物都是虛妄法——除了這句名號是實相,讓我們可以稱念它、得到它,這是不可思議的。

  所以,這個法門是名號度眾生,頓超、橫超、直捷,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超過。這不是我們自己在這裡吹,「你學這個法門,你就講它好。我學禪,我當然說禪好。」當然都很好,沒有哪個不好;但比較起來,因地的實相和果地的實相那是不能比的。當然,實相本身無所謂因和果,只是說從眾生的修因證果來講,還有一個因起頭,然後到證悟一個果。

  這就講到理和事。

  第五點和第六點說到難和易的差別。理上的就很難,所謂「理深解微」,往往會誤解、曲解、錯解,認影為頭,認假為真,這樣就錯了。六字名號會假嗎?絕對假不了,你就念這句名號,非常簡單容易。

  總結一下,比較起來,佛名為體和實相為體,大方向是一致的,但也有差別。差別可以分為幾項,首先舉了一個比喻,接著說了性和修的差別,理和事、難和易、通和別、純和雜(純他力和雜有自力)、還有因和果(實相是由因中起行,佛名是果地的覺悟,果地教),有這種種差別。

  當然,也可以說有漸和頓的差別,如果按照一般實相修行,可能要多生多劫,這就是漸;現在我們罪惡的凡夫當下就可以契入佛的正覺,這就是頓。也有凡和聖的差別,一般實相為體的修行需要聖道根機;佛名為體,我們一般人都可以修得來。

  這樣比較起來,就顯示出曇鸞大師把淨土三部經判為佛名為體,對我們念佛人非常親切,不然會不瞭解它們的殊勝作用。

  問大家一個問題,我們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這六個字,請問這六個字是以什麼為體呢?

  這可以有好幾個層次。

  首先,聲音為體,這個聲音就是六字名號,六字名號用聲音來做載體。或者說這六個字為體。這是表淺的。

  第二層,這個名,是誰的名?是阿彌陀佛的名。那麼體是誰?體就是阿彌陀佛。我們講「名體一如」,南無阿彌陀佛是名,體就是阿彌陀佛本身的存在,這就是名和體。這是就佛身來講的。

  進一步說,名號是實相的,所以是以實相為體;這個名是阿彌陀如來發的願,說「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」,所以這個名是以正覺為體。

  我覺得這些都有點書面化、理論化,如果直觀地說,南無阿彌陀佛是慈悲為體。它徹徹底底是阿彌陀佛的慈悲,它是阿彌陀佛的慈悲做出來的。就像饅頭是麵粉為體,是用麵粉做出來的,這句六字名號飽含了阿彌陀佛徹底的慈悲。當然,說正覺、智慧、功德為體,都是對的,只不過那些往往概念性的多一些。所以,我們聽到六字名號,這就是佛的慈悲,這就是佛的救度,也可以說是以救度為體。這就是佛的正覺,也是我們的往生、十方眾生的往生。

  這樣瞭解之後,我們對名和體的關係就會感到很親切。

▍摘自《阿彌陀經歸宗解》

(因編輯需要,略有改動)

標籤: 南無阿彌陀佛, 六字名號, 淨宗法師, 實相, 實相身, 為物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