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14講

305


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 講述   淨宗法師依此開講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,共五十二講。



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14講 「至心信樂」之內涵㈠

第二節 至心之義

一、真心

  「至心」就是「真心」。真心是貫串下面所講的「信樂、欲生我國、乃至十念」。也就是說:信,要真心地信;願生極樂,要真心地願;乃至十念的念佛,也要真心地念佛。

  「信受彌陀救度,信有極樂世界的歸宿」,口中這麼講,可是內心卻有懷疑,那就不是真的信了。必須是心口如一,內心真的相信:「大宇宙之中有阿彌陀佛,有極樂世界。」這樣的信就是真信

  願生極樂世界,不是跟隨人家念一念發願文而已,而是真的打自內心念發願文。

  念佛,也是真心地在念佛,不管一天念多少,所念的佛,都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,不是為了求現生的福報,或是來生能夠再度為人,能夠一聞千悟,能夠做祖師、廣度眾生。不是!都是為了真的願生極樂,而來念這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所以,這個至心,也就是真心。

二、誠心

  「至心」也可以說是「誠心」。

  《中庸》說:
  誠者,物之終始,不誠無物。
 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。

  也就是說,每一個人、每一件東西,從一開始到最後,始終本末,都必須「誠」。如果不誠的話,就沒有這件東西的存在,是故君子以誠為貴。人跟人的交往,都必需具備真誠,如果沒有真心誠意,只是虛情假意,就沒有真正交往的意義存在;做一件事,沒有真心誠意去做,也沒有做這件事的意義存在。

  《大學》說:

  誠於中,形於外。心誠求之,雖不中,不遠矣。

  內心是什麼,自自然然就會呈現什麼。有這個心,自然流露於語言、形諸於舉動。所謂「言為心聲」,聽他講這句話,就瞭解他的動機、目的,因為他所講的話,所顯現的,一定從內心自自然然流露出來。

三、凡事要真

  我們的淨土宗宗風提到「凡事真心」,也就是,不管事情大小、人我對待,任何事情都要有真心。如果沒有真心,很顯然就是虛假了,我們儘量不要做虛假的人。

  連世間的事都要真心了,何況往生極樂世界這麼重大的事情,豈能不真心?所以,阿彌陀佛一開始就說「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」,把「至心」擺在最前面,也就是說,「你信要真,你欲生我國要真,你念佛也要真」

人坐船喻

  這個「至心」,可以就佛和就眾生兩方面來講,也就是說:佛救度眾生是毫不虛假的,如同金剛,永不改變;眾生的願生極樂世界也是不虛假的。救度的人,以及被救的人,都要有真心。好像我們人坐在船上,這艘船是真的要讓人坐而到達彼岸,而這個人也真心誠意地依靠船、不離開船。這樣的話,船跟人、救跟被救,就一體不離,同時能夠到達。

四、世間難真

  不過,話說回來,我們這個時代是「末法時代」,是「五濁惡世」。

  末法時代是所謂的「人心不古,世風日下」,修行有心無力。而五濁惡世充滿惡凡夫,自己惡,別人也惡。所以,處在五濁惡世的人,都是具足貪瞋癡的凡夫。這樣的話,怎麼能夠凡事都真心呢?不可能的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說:

  心口各異,言念無實。

  我們眾生往往都「心口各異」,也就是口中所講的,並不是心中所想的;所謂「言念無實」,人生處在這個世界、在這個環境當中,總有無可奈何的時候,應該不打妄語,可是往往不得不說一些客套話,如果把真心所想的講出來,恐怕會破壞氣氛、破壞關係,所以,人總有無奈在。也因為這樣,學佛的人反省檢討,對自己有所要求的話,就會有一種慚愧的心、懺悔的心。

  宗祖善導大師說:

  念念稱名常懺悔。

  我們凡夫處在這個五濁惡世,面對五濁惡人,不能彼此坦誠,所以只好念佛,念念之中,就具足慚愧、懺悔、滅罪的功能。

五、願生必真

  既然我們的心往往是多虛少實-- 多份虛假、少份真實,那怎麼能往生?照樣往生!這叫做「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」,我們處在娑婆世界,不能真心誠意地面對自己、面對別人,才讓我們更感覺娑婆世界是污濁的,彼此造罪造業,彼此無窮盡地輪轉,所以才要欣求極樂。

  儘管我們對人對事有時候難以真心實意,可是對往生極樂世界,卻可以真心實意,可以至誠懇切。所以,這裏的「至心」,也可以說是對往生極樂世界的至誠懇切的心。對於世間的人、事、物,未必能夠完全做到真心誠意,但是對於往生極樂世界卻必須是真心誠意的、至誠懇切的。

第三節 信樂之義

一、信與樂

  信樂-- 信者不疑。罪機得救,稱名必生,信而有樂

  接下來,解釋「信樂」。

  所謂「信」,就是不懷疑,不懷疑就是信。有了信,自然就會有好樂、喜樂。這個「樂」,有「好樂」的意思,也有「喜樂」的意思。在第十八願的成就文解釋為「信心歡喜」,如果就歡喜來講,這個字就讀作喜樂的「樂」。為什麼會有樂?因為我們這種造罪造業的人,居然由於信受彌陀救度、願生彌陀淨土、專稱彌陀名號,就能夠往生彌陀淨土,不但離開六道輪迴,而且能夠往生成佛,自然就有喜樂之心,所以叫「信樂」。

二、信之功德

  「信」對學佛來講,是很重要的,不管是聖道門,還是淨土門。《華嚴經》有一首偈說:

  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法。

  這兩句話是釋迦牟尼佛讚歎「信」的功德。

  「信為道元」:信是入道的根源。

  「功德母」:信能出生功德。

  「長養一切諸善法」:所有的善法也必須靠信來長養。

  初入門到成菩提都要信,成始成終。

  意思是說,一切的功德跟善法,都是由信所生、由信所長,也由信所滋養。一開始歸依佛門,信佛、學佛也好,或是在這個過程當中,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累積六度萬行,積聚福德跟智慧,都必須要有「信」。所以,信是從最初入門,到最後成就菩提的一種成始成終的要件。

三、信之定義

  佛門所講的「信」,跟一般世俗所講的「五常」有所不同。「仁義禮智信」的「信」是一種信用、信實,也就是信用不虛假。跟人家約定時間,幾點到就幾點到,譬如晚上七點半開始,就晚上七點半開始,這就是信;跟人家借東西、借錢,說什麼時候還就什麼時候還,這也是一種信,所謂「有約必踐,信守不二」,這是一般的信。

  可是,佛法裏面的「信」卻不是這個樣子。

  玄奘大師《唯識論》對佛法的「信」有簡潔扼要的說明。《唯識論》說:

  於實德能,深忍樂欲,心淨為性。

  這樣大家聽起來可能不大瞭解,不過並不難瞭解,我稍微解釋一下。

  「於實德能」:對於真實的、功德的、功能的。

  「深忍樂欲」:「深忍」就是深深地肯定,也就是「深信」的意思;「樂欲」就是喜好。對於真實的、有功德的、能夠離苦得樂的功能深深地相信,而且喜好它,進一步去追求。

  什麼是真實的,什麼是有功德的,什麼是離苦得樂的呢?

  比如釋迦牟尼佛一開始所說的「四諦」法門--「苦集滅道」:「苦」就是六道輪迴,是果報;這種苦的果報,是有原因的,叫做「集」,也就是說,它是由貪瞋癡所聚集的,才會形成苦的果報;「滅」就是苦的熄滅,不再輪迴,達到涅槃;要達到離苦得樂的涅槃境界,就必須修「八正道」--「道」。

  「苦集滅道」是真理,要相信;它能夠生出離苦得樂的功德,要相信;它有離苦得樂的功能存在,要相信。

  所以,佛法所講的「信」,是信四諦、十二因緣,是信六度萬行,依照這個去做,能夠讓我們超越輪迴、離苦得樂,甚至能夠證得菩提,也就是成佛,所以說「於實德能,深忍樂欲」,「深忍」就是深信不疑。

  「心淨為性」:佛法的信,它有一個本質,就是心淨也就是心向著解脫的方面去喜好、盼望,而修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度、八正道,不是為了五欲的,也不是希望下輩子享受人天果報,如果是這樣的話,這種信就有污染了,所以叫「心淨為性」。

  因此,佛法所講的信,也叫「淨信」-- 清淨的信心,所信的對象是真實的,有功德的,能夠拔苦與樂,能夠離苦得樂,能夠成就菩提。

  這是佛教通途教理對「信」的定義。

四、淨土門之信

㈠信受彌陀救度

  彌陀唯真,彌陀萬德,念佛能生。

  我們淨土宗對「信」的定義是什麼呢?是「信受彌陀救度」。

  因為彌陀的本身是「實」,是真實;彌陀的本身是「德」,具足萬行、萬德;彌陀的本身是「能」,能夠讓我們離開娑婆、往生淨土成佛。

  所謂的真,以聖道門來講,是「苦集滅道」四聖諦,是十二因緣、六度萬行。到了淨土法門,就獨有彌陀才是真。也就是說「世間虛假,唯佛是真」。

■ 淨土宗的「苦集滅道」

  以「苦集滅道」來講,我們淨土宗說六道輪迴是苦,這就是「苦」;我們之所以輪迴六道,是因為有無明、有貪瞋癡煩惱,這就是「集」;而極樂世界是無為的涅槃境界,往生極樂則諸苦熄滅,所以是「滅」;要往生極樂世界,就要「專稱彌陀佛名」,也就是「道」。因為這六字名號,就是阿彌陀佛的「八道船」。龍樹菩薩的《易行品》主要在解釋「易行道」,而以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做為易行道的本體,說:

  乘彼八道船,能度難度海。

  就是說,我們依靠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的「八正道」之船,就能夠度脫難以度脫的六道生死苦海。

  所以,淨土宗的信,就是信受彌陀救度。唯有彌陀是真實的;唯有彌陀的六字洪名,真的是萬德萬行的結晶;信受彌陀救度,專稱彌陀佛名,就能夠往生涅槃的彌陀淨土。這句六字洪名,是「依正一如」,依報的極樂世界、正報的阿彌陀佛本身,都不離這六字洪名,只要我們稱念,就能夠到達涅槃的極樂世界。

㈡信法藏成佛的事實

  信--以法藏成佛事實為信之內容。信必依他,非他不信,信已經存在的。

  這個「信」,是以法藏成佛的事實,做為我們信心的內容。因為「信」不是我們內心自行產生的,必須要依靠外在,也就是以外在客觀的事實,做為我們內在的信心。

  譬如說,象山社區有個「淨宗書院」,是因為淨宗書院是一個已經客觀存在的事實,所以自自然然就成為我們的信,我們不必假借任何的方法、任何的造作來產生這個信,我們如實地去領納、去肯定它,它就成為我們的信。

  信心來源--「設我得佛」。以果地覺,為因地心。

  如實肯定彌陀的成佛,這就是信,彌陀成佛就是我們信心的來源。也可以說,是阿彌陀佛發下了「設我得佛」的四十八大願,這四十八大願成就了,他所成就的,就成為我們的信,所謂「以果地覺,為因地心」,以阿彌陀佛果地成就的功德,做為我們因地的信心。

標籤: 第十八願講話, 慧淨法師, 第十八願傳承解, 淨宗法師, 至心, 中庸, 真心, 信樂, 唯識論, 苦集滅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