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心

625


  有人感嘆說,平常不覺有什麼煩惱或妄想雜念,可是一旦念佛,妄念就特別多。其實這是很正常的。

  佛教說人的心就是「八識」--心有八種功能。形容這八種功能,有首偈是這樣說的:

  兄弟八個一個呆,五個門前做買賣,
  一個在家出主意,一個司帳管錢財。

  「兄弟八個」是指八識,因為八識是一體的,一個心分為八種功能、作用。「一個呆」,呆是哪一識呢?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,也叫做「藏識」。這個倉庫本身不選擇,統統接受,不會分別好壞,所以「兄弟八個一個呆」。

  「五個門前做買賣」,這五個就是。眼見色,耳聞聲,鼻嗅香,舌嚐味,身接觸,要透過這五識,第六識才能產生作用

  「一個在家出主意」,就是第六識。八識當中,第六識可說是總經理,他能夠記憶、分別、思惟、判斷,具有取捨的功能。

  「一個司帳管錢財」,這就是第七識「末那識」。末那識就是執著、執取,把倉庫當作身家性命。所以,凡是前面五識--五個兄弟所做的買賣,經過總經理收納之後,末那識將之點點滴滴都收在阿賴耶識裏面。

  阿賴耶識可說是董事長,要負最後的成敗責任。如果轉識成智,統統是妙善的功德,他就能成佛;如果是惡的話,就永遠在六道、三惡道,甚至地獄輪迴。

  所以,唯識學就有兩句話說:

  受薰持種根身器,去後來先做主公。

  就是在說明第八識。第八識「受薰持種」,接受,而且把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以及第六意識,所看、所聽、所想的,如同一顆顆種子,落在第八識--阿賴耶識的田地裏面,而成為未來的果報。所以說「受薰持種根身器」。

  「去後來先做主公」,「去後」,是說人死的時候,第八識最後才離開,身體逐漸逐漸地冷,如果沒有全部冷透,表示他的阿賴耶識還在身體當中;必須全部冷透了,第八識最後才離開,這個人才稱為「死亡」。「來先」,也就是投胎的時候,他最先到,還沒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時候,他已經到了。所以「去後來先做主公」。

  剛剛講總經理就是第六意識,他是在家出主意的,像老闆一樣。第六意識,有所謂的「五俱意識」跟「獨頭意識」。

  當第六意識伴隨著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在一起產生作用,這就是「五俱意識」。當我們「五俱意識」的時候,根塵接觸,是有針對性的,所以比較不易察覺妄想雜念。

  一旦閉目專心念佛,眼睛不看、耳朵不聽,身體也沒什麼動作,只是嘴巴專一地念佛,此時稱為「獨頭意識」。這時我們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就會紛紛浮現,就會躁動不安,就會神識飛揚。

  「獨頭意識」有很散亂的獨頭,譬如當自己靜下來的時候,念頭紛飛,這是「散亂獨頭」;也有「夢中獨頭」,睡夢中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都沒作用了,但夢裡面居然還有聲音、景象,還能做種種動作,那是「夢中獨頭」。

  有「定中獨頭」。入定也是第六識的範圍,一切都沒有離開第六意識。我們平常自以為很清淨,根機很銳利,很能夠修其他法門,一旦靜坐,才發現自己不是昏沉,就是散亂,煩惱之盛,妄念之多,可謂天南地北,上窮碧落下黃泉。這時才感觸到,自己真的是「薄地凡夫」啊!

  這些都叫「妄想」。為什麼說「妄」呢?因為世間萬法,無論物質界或精神界,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,緣聚則生,緣散就滅。因緣時時刻刻都在變,但我們凡夫往往會執著、放不下,對逝去的因緣,有種種追憶或悔恨。就本質來講,這是實在的嗎?不是!是虛幻的。所謂「有想皆妄」,所以才說「妄想」。

  我們凡夫之可悲、可憐、可嘆,就在這裏!

  這樣的凡夫,如果以自己的力量要超越三界六道,根本沒辦法,幸有彌陀的慈悲救度,才得免於苦海沉淪。

--摘自〈第十八願之義〉第九課(2005.11.20)

標籤: 慧淨法師, 演講摘錄, 妄念, 八識, 阿賴耶識, 末那識, 轉識成智, 唯識學, 獨頭意識, 五俱意識, 三界六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