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07講

1560


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 講述   淨宗法師依此開講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,共五十二講。



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07講 「設我得佛」之內涵㈡

果地法門

  「設我得佛」顯示這就是果地的法門

  有句話說:

  以果地覺,為因地心;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。

  「以果地覺,為因地心」:菩薩修行,如果願行不圓滿,就不能達到這個果地。現在阿彌陀佛以願行圓滿的果地,來送給我們還在因地、還沒有成就的眾生,使我們因地的眾生在因地就擁有了果地覺,擁有了果地的圓滿功德。等於阿彌陀佛的願是我們的願、阿彌陀佛的行是我們的行。我們即使沒發大願、沒修大行,但卻有了大願,有了大行,不修而有大願大行,這就是「以果地覺,為因地心」。

  「因該果海」:眾生因地所接受的,全部是果地廣大無邊的功德。

  「果徹因源」:阿彌陀佛所成就的,全部要給因地的眾生。

從果向因

  果地法門,是「從果向因」,非從因向果。也就是說,直接由佛來賜給因地的眾生,這個就是從果向因;而不是眾生從因地發願起修,然後一級一級地往佛的境界前進。

  以階位來講,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三大阿僧祇劫,就是要經過四十一階位,從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然後十地和等覺,經過了三大阿僧祇劫,經過了這些階位,才能夠進入妙覺,也就是成佛的境界。

  但是,淨土法門是果地法門,在因地就能夠橫超到果地,不必經過這些階位。

  好像臺北一○一大樓,從第一層要到最高的一○一層,如果坐電梯的話,一下子就到了,如果不是坐電梯,一階一階地爬,時間要很久,力量不足的話,還爬不到,殘障的話,更不能爬。可是如果乘坐電梯的話,有力量沒力量,有殘障沒殘障,都同樣快速地到達一○一層。

  所以,果地法門就是「橫超」的法門,這個都是由於法藏菩薩「設我得佛」的發願。

  有關「設我得佛」,就概略地提出這幾點。

第二節 彌陀久已成佛

  《阿彌陀經》說:

  阿彌陀佛,成佛以來,於今十劫。

  也就是說,他在十劫以前,還沒有成佛,還在修成為阿彌陀佛的菩薩無量德行,一直到了距今十劫之時,才成就,才圓滿,而成為南無阿彌陀佛

非過現未來

  但是,如果就《無量壽經》的另一種譯本 --《莊嚴經》來看,其實法藏菩薩(阿彌陀佛)是古佛的示現。

  彌陀久已成佛,故《莊嚴經》言:

  彼佛如來,來無所來,去無所去,無生無滅,非過現未來;

  但以酬願度生,現在西方。

  這段經文可說淺顯易懂,說明阿彌陀佛其實早已成佛,但是為了度化眾生,所以才又顯現在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「彼佛如來,來無所來,去無所去」:我們所謂的「來」,必定是有從一個方向而來的,比如說從高雄來到臺北,或者從臺灣到美國去,有一個方位,有一個過程,可是如果成佛的話,是來無所來、去無所去的。為什麼呢?對我們凡夫來講,有空間、有方位,但是對佛來講,無所謂空間,沒有所謂東西南北上下空間的存在,可以說盡虛空都在佛的身心裏面,所以,佛是無所不在的,沒有所謂的從哪裡來、往哪裡去,所以說來無所來、去無所去。也是無生無滅,並不像我們凡夫,有生有死,有六道三途輪迴,因此就有現在、過去、未來的三世因果、六道輪迴,因此說「無生無滅,非過現未來」。

法性法身

  這是指什麼?指法身而言的,法身原來存在、永恆存在、普遍存在、永不變異,當然超越時間、空間,而且,沒有所謂的生,沒有所謂的滅。既然超越時間,就沒有所謂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

方便法身

  同時,法身不是我們凡夫所能夠看得到、聽得到、嗅得到,能夠觸摸、能夠形容、能夠想像的,法身離開凡夫的一切思惟境界。但,如果佛永遠都在法身當中,如何能救度眾生呢?不可能救度眾生!必須要從法身而出,示現一個方便,才能讓我們看得到、聽得到,能夠讓我們來讚歎、來稱念,能夠讓我們來憶佛、念佛,所以,必須要示現一個方便的法身。

  因此,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裏就說,阿彌陀佛是什麼?是:

  由法性法身,生方便法身;

  由方便法身,出法性法身。

  這兩句比較深奧,就是說,阿彌陀佛原來是「來無所來,去無所去;無生無滅,非過現未來」的佛,這是法性法身,但為了救度眾生,他示現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,就法身來講,是方便法身,他也是法身,但是這種法身就稱為救度眾生的方便法身。也由於有這個方便法身,才能顯示出他本身的法性法身。所以說:「由法性法身,生方便法身;由方便法身,出法性法身。」

冰水喻

  曇鸞大師進一步又說:

  此二法身,異而不可分,一而不可同。

  這兩種法身,就是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,雖然不同,但同是一個法身,所以「異而不可分」,不可分就是一體的;可是又「一而不可同」,雖然是一體,但法性是法性,方便是方便。法性的話,跟眾生沒有緣,不能救度眾生;方便的話,跟眾生有緣,能夠救度眾生。所以,這兩個是一而二,二而一。

  就好像冰跟水,由水結成冰,冰跟水雖然不同,但是一體不可分,冰仍然是水,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本質、同一個內容、同一個成分。但,水跟冰的作用,各不一樣。

禮佛當作真佛

  曇鸞大師又說:

  法性寂滅,故法身無相,

  無相故能無不相,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。

  也就是說,法身是寂滅性的,不是我們眾生能夠看、能夠聽、能夠想像的,所以是無相;但雖然無相,也由於是無相,沒有一個固定形象,不被一個形象所拘束、束縛,所以才能夠無所不相,要顯現什麼相,就能顯現什麼相,而所顯現的相,仍然不離法身,與法身一體不二。所以,曇鸞大師才說:「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。

  從這一點來講,我們所膜拜的佛像,不管是雕刻的也好、手繪的也好,它跟法身,你說是同還是不同?如果從這一點來講,相好莊嚴就是法身,是「異而不可分、一而不可同」的。因此,我們供養佛像、頂禮佛像,就要把它視為真佛,這樣的話,我們一合掌、一頂禮,當下就跟佛相感通。所以,善導大師說:

  眾生起行,身常禮佛,佛即見之。

第三節 何故示現法藏

佛意幽深

  然何故又示現法藏菩薩,重新為眾生發願修行?

  佛意幽深,凡愚叵測,試述四義。

  意思就是說:固然「酬願度生,現在西方」,可是如果以方便法身示現在西方也可以,為什麼要再度示現為一位國王之身,然後再經過五劫的時間發四十八大願,再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?為什麼要經過那麼樣繁瑣、冗長的過程呢?

  「佛意幽深」:佛的境界是非常幽玄、非常深奧的。

  「凡愚叵測」:「叵」是不可能。也就是說,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夠思惟、能夠瞭解的。《無量壽經》說:

  如來智慧海,深廣無涯底;二乘非所測,惟佛獨明了。

  也就是說,阿彌陀佛的悲願,阿彌陀佛的智慧,深度跟廣度是沒有一個底、沒有一個邊,也就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大宇宙有多大,阿彌陀佛的誓願之海就有多深、多廣、多大,這個不是羅漢、菩薩所能夠思惟而來,是只有佛跟佛才能夠瞭解的。在《無量壽經》裏面,釋迦牟尼就形容說:

  我說無量壽佛,光明威神,巍巍殊妙,晝夜一劫,尚未能盡。

  意思就是說,以釋迦牟尼佛這樣的成佛之身,要來述說形容無量壽佛的光明威神,夜以繼日、相續不斷地來讚歎、來宣說,以一劫的時間,也不能說盡、讚歎盡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(這個「劫」,是多長的時間呢?等一下我們會解釋到)。連佛都這樣了,何況是我們凡夫呢?

試述四義

  底下這四點,是我個人的見解,我想對阿彌陀佛的闡揚,應該是會有幫助的。

  一、為啟眾生信心。

  二、為顯超世大願。

  三、為成諸佛之王。

  四、為使諸佛稱揚。

標籤: 第十八願講話, 慧淨法師, 第十八願傳承解, 淨宗法師, 法藏菩薩, 果地法門, 從果向因, 法性法身, 方便法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