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12講

141


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 講述   淨宗法師依此開講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,共五十二講。



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12講 彌陀悲心五點

  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。

  三界就好像很廣大的屋子,而這屋子卻是沒有一點點光明,是非常黑暗的,等於是說我們三界六道的凡夫都是迷而不悟的。

  又說:

  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,長寢大夢,莫知悕出。

  永遠睡在大夢當中,不曉得出離,所以輪轉在三界裏面。如果沒有遇到佛法,或是遇到佛法而沒遇到彌陀的救度,就永遠在黑暗的三界裏面,在大夢的六道裏面,不能脫離了。

三、三惡道眾生

《大阿彌陀經》六道眾生

  而《大阿彌陀經》則言:

  諸天人民,蜎飛蠕動之類。

  由上諸文,可知六道眾生都包含在內,不但救度人天,亦救惡趣眾生,故言「蜎飛蠕動之類」。

蜎飛蠕動

  「蜎飛」就是在空中飛的小蟲;「蠕動」就是在地面上爬的幼蟲。「蜎飛蠕動」也就是所有的動物,天空飛的、地上爬的、水裏游的,通通涵蓋。

三惡道眾生

  然彌陀大悲於苦者,心偏愍念常沒眾生;猶如溺水之人,急須偏救。故《莊嚴經》如是言:

  三惡道中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皆生我剎,受我法化,不久悉成佛。

輪迴眾生、阿鼻眾生、苦眾生

  又言:

  輪迴諸趣眾生類,速生我剎受快樂;
  常運慈心拔有情,度盡阿鼻苦眾生。

《念佛感應錄》畜生道往生

  在我們《念佛感應錄》裏面,就有實際的例子。

  《念佛感應錄》第一集裏面,就有鸚鵡往生,也有牛往生、魚往生,也有蛇往生,所謂「萬蛇念佛,一起超生」、「萬魚念佛,聲動天地」。

  《念佛感應錄》第二集裏面,有蛇往生,有兔往生,有松鼠往生,也有群豬往生。

  我們最近流通《逆緣》這片VCD,這是根據我們這本《念佛感應錄》第二集,第一四八頁「惡不能障,彌陀救度」的事蹟製作出來的。這裏面顯示彌陀救度真的不可思議,這些豬被殺的時候,只有痛苦、惶恐、不安,甚至滿腹瞋恨,牠們居然也能往生,為什麼?在於有人一心虔誠,專心念佛,祝願這些豬能夠蒙佛救度,把念佛的功德都迴向給牠們,結果這些豬也往生了。這顯示不只念佛能往生,助念也能往生;人能往生,畜生也能往生。同時也是勸誡我們不殺生,殺生是有果報的;要我們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。

  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裏面,有蛇往生,有貓往生,有猴、雀鳥、豬、雞、鵝往生的實際例子,這些都顯示畜生能往生。

餓鬼道、地獄道往生

  餓鬼或是地獄眾生的往生,在《念佛感應錄》第一集裏也有好幾件例子,譬如二○八頁所講的「遍獄罪人,皆得解脫」,二一○頁所講的「地獄罪人,皆生淨土」,二一九頁所講的「冥刑停止,念佛往生」,二二六頁所講的「二十餘人,皆離地獄,方生淨土」,二二七頁所講的「地獄眾生,業輕微者,皆離苦得樂」,三六○頁所講的「亡靈往生」,三六三頁所講的「盲魂往生」,三六五頁所講的「冤魂往生」,三六八頁所講的「牛魂往生」。這在在顯示:鬼道的眾生、地獄的眾生也能往生,以事實證明阿彌陀佛所說的「三惡道中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皆生我剎,受我法化,不久悉成佛」,真實不虛。

經證、理證、事證

  我們學佛,有經證、有理證、有事證。

  「經證」:就是有經典的證明。佛說為經,既是佛說,所以可信。

  「理證」:就是經中所說的內容、道理。

  「事證」:雖然有經文的依據,有道理的依據,可是有沒有事實證明呢?如果不能成為事實的話,等於空論,沒有效益。《念佛感應錄》或《淨土聖賢錄》充份地顯示經證、理證是事實不虛,值得深信不疑的,這就是「事證」。

第二節 彌陀悲心五點

  以上經文所顯明之十方眾生,乃是具足三毒、已墮或當墮三惡道之人。亦知彌陀之悲心,有以下五點:

  一、不簡眾生。二、凡夫為本。三、苦機為先。四、亦使成佛。五、自覺為我一人。

不簡眾生

  一開始說「十方眾生」,十方眾生就是「二十五有」,二十五有當然涵蓋了六道所有的眾生,不過《大阿彌陀經》卻直接點出「諸天人民」以及「蜎飛蠕動之類」。到了《莊嚴經》,又直接說明是三惡道的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同時,又以「輪迴諸趣眾生類,速生我剎受快樂」來顯示阿彌陀佛是時時刻刻主動地在呼喚、在要求、在拜託六道輪迴的任何眾生,快速地接受他的救度;更進一步顯示阿彌陀佛的慈悲,真的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即使阿鼻地獄的眾生,也要救度,一個不留。

  所以就顯示:

  第一,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,是「不簡眾生」。「簡」就是揀別,也就是說,不論任何的眾生。

凡夫為本

  第二,十方眾生之中,有聖人與凡夫,在此顯示以「凡夫為本」之義。

苦機為先

  第三,凡夫之中,有善凡夫與惡凡夫,在此也顯示以痛苦的惡凡夫為先。因為眾生最痛苦的,沒有比畜生、餓鬼、地獄更痛苦,阿彌陀佛心心念念就是以這些眾生為優先救度的對象。

亦使成佛

  第四,不止是要度他們出離輪迴、離苦得樂,而且所得的是成佛之樂,所以「亦使成佛」。

無緣大慈

  尤其「度盡阿鼻苦眾生」,正顯示阿彌陀佛慈悲徹底。

  若論阿鼻眾生,也有兩種,一是現在正在造作阿鼻地獄之罪業,亦即「五逆謗法行十惡」,將來必墮阿鼻地獄;二是過去已造、現在已墮阿鼻地獄受大苦之眾生。這兩種眾生,阿彌陀佛也都呼喚而言:「欲生我國」、「速生我剎受快樂」,並積極地欲「拔」欲「度盡」之;則阿彌陀佛的深慈大悲,至高至深,無以復加。佛教的「大慈大悲」、「拔苦與樂」,正指阿彌陀佛大悲救度的念佛法門而言。

  佛教最大的特色就是慈悲,慈悲有三種:「眾生緣慈」、「法緣慈」、「無緣慈」。阿彌陀佛的慈悲,正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也唯有阿彌陀佛的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才能真正顯示佛教所講的拔苦與樂之所在。因為如果沒有阿彌陀佛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」的這種主動、積極、平等、沒有差別條件之救度法門的話,怎麼能夠顯示「拔苦與樂」呢?因為其他任何法門都有條件、都不平等,因為沒有那種根機就學不來、修不成;唯有阿彌陀佛這個法門,是任何根機都能做得到的,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、拔苦與樂。

  一個法門,如果是聖者才能夠受益,那麼,它不算大,因為還有凡夫,他做不到;聖者跟凡夫,甚至善人跟惡人都能夠受益,這個大,才是真正的大,不然它的大還有限度、還有個範圍。

  剛好,阿彌陀佛的救度廣大無邊、徹底無遺、沒有限度。也就是地獄的眾生往生、餓鬼的眾生往生、畜生道的眾生往生,六道的眾生都能因彌陀的救度而通通往生淨土。

一、不簡眾生

  修行法門,如果不是淨土門,就是聖道門。聖道門的特色不在於救度,而是自己刻苦修行;而我們這個法門是淨土門,是專稱彌陀佛名,願生彌陀淨土,是屬於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,這是淨土門的特色。

慈悲救度

  至於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有條件嗎?有門檻嗎?沒有!所以說「不簡任何眾生」。「簡」就是揀別的意思,就是分別。分別這個會修行(那麼救度他)、那個不會修行(不救度他)-- 沒有這種分別觀,所以叫「不簡」,不簡任何眾生。

  眾生之中有聖人、有凡夫;凡夫之中有善人、有惡人。但是,對於聖凡善惡,阿彌陀佛的救度通通都沒有分別觀念的。

如日普照

  彌陀救度如同太陽,太陽沒有分別心。太陽一出,陽光普照,照了高山,同時也照平地;照大樹,同時也照小草;照善人,同時也照惡人。普遍照滿大地上的所有動物、植物、礦物。可謂陽光普照、一時遍照,平等、無差別、無條件。

如月相隨

  彌陀救度如同月亮,月亮沒有分別心。月亮一出,影現千江萬水,同一個時間,月影照在大海、長江,同時也照在小溪、井水,乃至臉盆的水、杯中的水,同時都現出月影。一個人在東邊,看到月亮在他頭頂;到了西邊,同樣看到月亮跟他到西邊。不管這個人走到哪裡,都看到月亮跟隨他到哪裡。可以說,月亮沒有差別的,同一個時間普照所有的人,每一個人都親見月亮與我同在。阿彌陀佛的救度也是這樣,念佛的眾生,阿彌陀佛的光明永遠攝取著他、護念著他,不論何時,不論何地。

如鏡不拒

  彌陀救度如同大鏡,鏡子沒有分別心。白來白現,黑來黑現。不管美麗、醜陋,不管善人、惡人,智、愚、賢、不肖,這面鏡子都在同一時間照出他們,毫不嫌棄他們,也不會拒絕他們。

如藥自然

  彌陀救度如同藥物,藥物沒有分別心。藥,不論男女老幼、善惡賢愚,不管是主動歡喜吃下去,還是被迫不情願地吃下去,藥都自自然然地、沒有差別地在他身上產生功效。

如地普載

  彌陀救度如同大地,大地沒有分別心。大地普載萬物,高山也好,大海也好,都承載在大地之上,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善人、惡人、清淨的、不清淨的,大地都毫無簡別,也毫不嫌棄。所以,《易經》說: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;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。」阿彌陀佛的德,可以說是萬德,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,愛心無窮無盡一切接納,他接納所有眾生、包容所有眾生、救度所有眾生(希望我們也能學習厚德載物,彼此接納,互相包容;有緣相處,儘量給對方溫暖、給對方歡喜。自己一句話,或一個神情,是不是給對方帶來了溫暖、帶來了歡喜呢?我們在這方面,應該多注意)。

如空廣涵

  彌陀救度如同虛空,虛空沒有分別心。《楞嚴經》說: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」《往生論》說「究竟如虛空,廣大無邊際」。佛心之所以這樣廣大,是因為佛心是無心,無心才能廣大無邊,而我們眾生都是有心,因為有心,所以就狹窄。

  雖然佛心無心,卻是以眾生心為心,以眾生境為境,也就是時刻以眾生為念,只要能給眾生帶來利益、為眾生拔苦與樂的,佛就會在他身上,與他同在。

報土

  善導大師說:

  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,致使五乘齊入。 -- 不簡眾生

  這句話前面,先說「極樂世界是報土」。所謂「報土」,就是佛所受報的、所受用的,同時也是要給往生者所受用。也就是說,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有什麼、有多少,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也就有什麼、有多少。就好像父母的財產就是兒女的財產,家裏的東西,兒子都可以自由使用,這種境界叫「報土」。

強緣

  有人就生起疑問說:按一般的教理,像這樣的「報土」,是只有大菩薩才可以進入的境界,即使是小聖(也就是三賢位的聖者),都不能夠進入,何況貪瞋癡的煩惱凡夫,怎麼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這種涅槃的報土呢?

  善導大師的解釋,就是我們現在所學的這段:

  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,致使五乘齊入。

  正是由於依靠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作為我們的強緣,所以,不論大乘聖人、小乘聖人,還是凡夫,都能夠往生。

  所謂「緣」,助因成果叫做緣,有因、沒有緣,絕對不能有果。就好像植物,因為有土壤、陽光、水份、養分,才能生長、開花、結果。

  所謂「強緣」,就是絕對的緣。如果這個緣是弱緣、是劣緣,恐怕不能成果,即使得到一個果,也是不好的果。阿彌陀佛的願力是絕對性的,必定能夠使我們達到目的、成就聖果,也就是絕對能夠讓我們往生極樂,往生之後都不退轉,都是「阿鞞跋致」,都是「一生補處」,都能成佛-- 這就是強緣。

  不然的話,就不是強緣。

五乘齊入

  「致使五乘齊入」:「五乘」就是人乘、天乘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;「齊入」:雖然天、人是凡夫,還有善惡,還有煩惱,也能夠跟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齊同進入。

聖凡相對

  從這一點來講,真的是不簡別,不分別任何的眾生。聖人、凡夫,平等地到極樂世界成佛。

  也就是聖人與凡夫相對照,來說明阿彌陀佛的救度並不分別任何眾生,所以是「聖凡相對,不簡眾生」。

石頭乘船喻

  就好像石頭乘船過海,只要有大船可以依靠,不管是大石頭、小石頭,哪怕是幾千萬噸的石頭,都可以到達彼岸;如果沒有大船的話,即使一顆小小的石頭,放到水面上也會很自然地沉下去。

  這比喻什麼?我們眾生都有煩惱、罪業,這些煩惱、罪業雖各有輕重,好像石頭有大有小,但只要有罪,就必定在三界六道輪迴。如果有佛力讓我們依靠,不管重罪、輕罪,都能夠解脫;如果沒有佛力讓我們依靠,不僅重罪不能解脫,輕罪也同樣不能解脫,依然都要沉淪。所以,如大、小石頭乘船,自然能到彼岸。

乘機喻

  又好像人不論貴賤,不管是總統還是尋常老百姓,只要登上飛機,同樣都能到達目的地。

  阿彌陀佛這架飛機,是不簡別對象的,只看你有沒有六字「南無阿彌陀佛」的機票,有這張機票就能登上飛機,沒有這張機票就不能登上飛機。所以,這一點是不簡任何眾生。

二、凡夫為本

  彌陀之悲救,雖不簡任何眾生,然以「凡夫為本」,以「苦機為先」,祖師如是釋言:

 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。-- 凡夫為本

大願業力

  這一段也是善導大師在解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。本來第十八願所說的「十方眾生」,包含所有眾生,上至等覺,下至阿鼻地獄的眾生,也包含前面所講的五乘。現在把它縮小範圍,說是凡夫,凡夫當然有善、有惡,或善多惡少,或惡多善少,或善惡俱多,或善惡俱少,或純惡無善,不可能只有善沒有惡的。不管善凡夫、惡凡夫,只要能夠往生,都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--「大願」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尤其是指第十八願;「業」是指阿彌陀佛兆載永劫所積植的菩薩無量德行;「力」是願、行成就之後的一種自自然然的作用,也就是彌陀的願力、佛力、功德力。

增上緣

  阿彌陀佛成佛,自然這句六字洪名就是萬行、萬善的結晶,所謂「萬德洪名」,自然有力量作為我們的增上緣。

  這裏的「增上緣」跟前面所講的「強緣」是一個意思,使得善惡凡夫都能往生極樂世界。

善惡相對

  這一段是從善與惡相對待,來說明阿彌陀佛的救度是「凡夫為本」。

  人天善惡,皆得往生,到彼無殊,齊同不退。

  善跟惡,指人間的人以及天界的天人。因為天人是由於善的果報而在天上享受天福;人是善惡兼雜,所以在人間就有苦有樂。但不管人間或天人,都是善惡交雜的,即使是天人,過去世也有惡業,只是惡的果報還沒有來到,一旦壽命到了,呈現「天人五衰」的現象,就會墮落,那個時候,他的痛苦往往比人臨終的痛苦還要深。

同因同果

  人天善惡,在三界六道依然輪迴,但若依憑彌陀的救度,則通通能夠往生。而且到了極樂世界,都沒有差別,所以說「齊同不退」。就像《阿彌陀經》所講的:

  眾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,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

  「阿鞞跋致」:就是不退轉於佛位。

  「一生補處」:就是候補佛的果位。

  「到彼無殊,齊同不退」:同什麼呢?同因、同果。往生極樂,不管天人、人間的人也好,善也好,惡也好,都要有同一的因,都要念佛靠佛來往生極樂世界,所以曇鸞大師說:

  同一念佛無別道。

  善導大師說:

  同因同行至菩提。

  都是靠「南無阿彌陀佛」這個因,成就到極樂世界成佛這個果。

三、苦機為先

  諸佛大悲於苦者,心偏愍念常沒眾生,是以勸歸淨土。
  亦如溺水之人,急須偏救;岸上之者,何用濟為。
-- 苦機為先

  這一段是講「苦機為先」,而且是「唯惡無善」。

  這一段法語在解釋《阿彌陀經》。《阿彌陀經》是由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,先為眾生介紹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之後,就勸導所有眾生說:

  眾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。

  又說:

  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

  然後又說:

  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

  在這同時,十方諸佛也異口同聲,主動歡喜地來證明:「釋迦牟尼佛勸導你們願生極樂世界,只要念佛,願生者都能往生!」所以說「諸佛大悲於苦者,心偏愍念常沒眾生,是以勸歸淨土」。

  可以說,《阿彌陀經》是十方諸佛都來憐憫五濁惡世的凡夫,要我們念佛往生極樂淨土。

  「心偏愍念常沒眾生」:這個「偏」就是特別的、專門的;「愍」就是憐憫、懷念、掛念、想念,愍念常沒的眾生。

五濁

  「五濁」:就是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五濁眾生,都有這五濁,最基本的是見濁跟煩惱濁,只要有見濁跟煩惱濁,就一定會墮落三惡道。

標籤: 第十八願講話, 慧淨法師, 第十八願傳承解, 淨宗法師, 三界, 二十五有, 慈悲, 善導大師, 五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