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05講

797


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 講述   淨宗法師依此開講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,共五十二講。



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05講 淨土宗傳承根本㈡
發願本意

  其實也因為有道綽大師這一段文,才使得第十八願活躍起來,才使得阿彌陀佛大悲哀憫的願心徹底流露出來,也使我們這五濁惡世的惡人有了得救的希望,黑暗中看到了光明。

  所謂「縱令一生造惡」,在第十八願裏面是沒有這些文字,可是卻有這些含義,而且含義是非常明顯的。因為阿彌陀佛發願的本意是為了救度眾生,而真正需要被救度的,就是有罪而無力修行的人

醫病喻

  就像醫生立志行醫濟世,他所要醫治的,是不是有病的人?也唯有生病的人才需要醫生,健康的人倒不需要醫生。

  同樣的,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,正是需要被救度的眾生。

  眾生中有聖人也有凡夫聖人已經脫離六道生死輪迴,即使沒有阿彌陀佛的救度,也不至於去造罪造業、受苦受難;唯有凡夫,因為會造業造罪、受苦受難、永遠輪迴,才需要救度。

  凡夫當中有善人、有惡人,善人會行善積德,還不至於墮落三途;而造惡之人,他將來必定墮入三惡道。

  佛的慈悲,對於造罪造惡、會墮入三惡道受無間之苦的眾生特別憐憫。

父憐癡子喻

  就好像兩個兒子,一個聰明有為,不必父母操心;一個比較愚癡,往往會造無知之罪,使得父母對他特別地關愛、照顧。

慈悲是佛心

  那麼,佛的心是什麼?大慈大悲是佛心,而大慈大悲的對象,就是慈悲於應該慈悲的。

  而造罪造業的眾生,正是迫切需要慈悲的人。

  造惡眾生當中有平時、有臨終,如果他還沒有臨命終,或許還能回頭是岸,放下屠刀立地成佛;正是因為這個造惡的人,正要臨命終了,他只有大概十口氣的生命而已,這個時候如果不能救度他,那他一定墮落。因此,即使一生造惡的眾生,在他臨命終的時候才遇到了善知識,給他安慰,為他介紹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,使得這個造惡之人,最後迴心念佛,即使十念也能夠蒙受救度、往生極樂世界,這更能顯出阿彌陀佛悲心願力之所在。

臨終機相

  因為往往一生造惡的人,在他臨命終的時候,所顯現在他眼前的,就是地獄的景象,牛頭馬面會來到他的面前。這個時候,正如《無量壽經》所講的:「大命將終,悔懼交至」。這個人就會懊悔平生所做的惡事,想要改已經來不及了,這個時候,唯有恐懼會墮落地獄、受地獄之火的燃燒。在他懊悔的時候,想要悔改,可是生命將盡,沒辦法讓生命再度延長,讓他好好地懺悔、彌補,回頭來行善積德、依法修行,他有這個心,可是來不及了。這個時候,唯有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才能救度他,也唯有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才能顯出佛教真正的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、有救無類地拔苦與樂之所在。假如這個人生命延長的話,他就會成為「乃至」一輩子的念佛,而不會只是十念而已。

  所以,唯有「縱令一生造惡」這六個字,才能徹底顯出阿彌陀佛的悲心。

  同時,有了這一句,使得我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。

眾生機相

  因為,誰敢說他一生都沒有造惡?或許有人會說「我雖然有造惡,但是我更有行善」,其實,如果加加減減,我們都是善少惡多,因為我們都在五濁惡世,根本上我們都有見濁、煩惱濁。從思想上的混濁,以及根深蒂固貪瞋癡的煩惱所展現出來的心念、行為,當然就是惡多善少。

  所以,《地藏經》就直截了當地說:「閻浮提眾生,舉止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。」所以,老實反省、檢討自己一生到底是善多還是惡多的時候,我們誰都不敢說自己是善多惡少。

  往往到閻羅王庭的時候,閻羅王第一句就會問:「某某人,你出生在人間佛法流傳之世,你行善多少、作惡多少?你有依佛法修行嗎?」這個時候,我們如何回答?

  所以,愈是檢討自己,就會愈加慚愧,從而心地柔軟,不會貢高我慢,認為自己很會修行、很會積德,就不敢這麼說了,反而會頭低下來,而慚愧地說:「唉!像我這種惡人,到底哪個法門可以救度我、使我將來能夠脫離閻羅王的審判、能夠遠離地獄之火呢?

  所以,一個學佛、修行的人,他到最後所得的感想、結論,最終的盼望、要求,就是:「有哪個法門能夠救度我?」

  道綽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,將彌陀的悲心徹底揭示出來,使我們有罪的眾生有了獲救的希望。

四、善導大師釋

善導大師 立教開宗 宗祖

  到了善導大師,也就是淨土宗集大成者,淨土宗真正立教開宗的宗祖,他對第十八願的開展,就更廣泛了。

  四十八願 一一願言

四十八願,一一願言:
若我得佛,十方眾生,稱我名號,願生我國,下至十念,
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

  本來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各有不同的內容,不然一願就好了,不必四十八願,可是正好相反,善導大師對四十八願並不各別去做不同的解釋,而都解釋為第十八願的內容。

  如果對四十八願、對彌陀的本懷不瞭解的話,就會認為善導大師這樣的解釋根本不通。但是如果對四十八願因本、根本的關係有瞭解的話,知道每一願都是指引、歸向第十八願,那麼,自自然然就會對善導大師的解釋首肯、認同,甚至讚歎、感動,只有善導大師才能作出這種徹入佛心,徹入造罪眾生心的契理契機的解釋。

第一願「國無三惡道願」指向

  設我得佛,國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者,不取正覺。

  譬如第一願「國無三惡道願」,從表面看起來,只是說極樂國土沒有三惡道。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層次,那就是一種冷冰冰的、膚淺的、觀念的、學問性、知識性的、與自己生死大事漠不相關的一種認識,絲毫沒有探及佛心的慈悲,絲毫沒有觸及自己的靈魂,可以說,有這一願也沒有什麼意義,有等於沒有。這樣來理解,鮮活的佛心等於就死了,整個四十八願也等於是死的。

  其實這一願很活躍、很靈動,表面上只是在說明極樂國土沒有三惡道,內在裏卻隱含著阿彌陀佛救度的無限慈悲,而直接引向第十八願

  說國無三惡道,不只是說無三惡道,說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生信,不然何必要說?意思是說:「我若成佛,國無三惡道,十方造罪眾生,你要至心信樂。」為什麼說「至心」?因為心懷貪瞋癡煩惱、造作三惡道罪業的眾生,生生世世以來,常以三惡道為家鄉,常沒常流轉,即使偶爾為人,也是常見常聞地獄鬼畜之報,不容易相信還有無三惡道的世界,所以勸信:「我的國土,由清淨願力功德成就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你要相信,信則有喜樂、有希望、有安慰。」

  又進一步來講,法藏菩薩說「我國無三惡道」,目的是要把這樣的國土送給我們,好讓我們這些現造三惡道罪業眾生往生到那裏,究竟免於三惡道的苦報,不然何必要說?等於是說:「我若成佛,國無三惡道,十方造罪眾生,你要欲生我國!」好像一個大富長者,對窮人說他有錢,目的就是要把錢給窮人,不然就是炫富。

  所以,勸信的目的不只是勸信,而是為了讓我們發願,「十方造罪造業的眾生,既然相信有這樣的國土,就應該求願往生。當知我成就這樣的國土,本來就是為了哀愍救度十方造罪的凡夫,如果是阿羅漢聖者,自不必為他們發願,所以你們切不可自甘下劣,而不願求生我的淨土。」

  又進一步來講,既然勸我們往生,那就要為我們指示往生的方法,不然就是空談。法藏菩薩當然知道造作三惡道罪業的眾生,靠他們自己只能再度墮入三惡道,不可能來往生的。所以,他要為我們成就功德,也就是不可思議的萬德洪名,讓我們只要稱念,萬不漏一,都能往生。等於是說:「我若成佛,國無三惡道,十方造罪眾生,乃至十念,稱我名號,必定往生;若不生者,我誓不取正覺!」

  再來,法藏菩薩發願成就無三惡道的國土,既然以救度造作三惡道罪業的眾生為目的,十方眾生的罪業也就不成為障礙,反而是疑心及邪見會成為大障礙。法藏菩薩為了讓十方造罪眾生絕無一漏地往生,最後還必須要掃除我們的疑心和邪見。等於是說:「我成佛時,國無三惡道,本來就是要承擔眾生三惡道的罪業,所以,你們絲毫不必擔心自己罪業太重而不能往生,反而要深信無疑;但也要謹慎,從今以後,要盡力收束自己的罪業,儘量去惡行善,固然因為造惡成習而難以全部制止,但至少至少不能造五逆、謗法的重罪,如果不收攝、不謹慎,犯此二罪,即是罪不可宥,不能往生我國。」這就是第十八願最後的抑止 --「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」。

  所以,這一條願就是完完全全引導歸向第十八願的。因為嚮往沒有三惡道的國土,就會自然「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⋯⋯」,把心迴轉到極樂世界,把行調到念佛這個法門上來。

其他四十七願叫做欣慕願

  其他的願也都是一樣。因此,第十八願叫做「根本願」,而其他四十七願叫做「欣慕願」,欣慕四十七願所誓的功德利益,而回歸到根本的念佛,如果不欣慕這四十七願的話,那麼極樂世界就沒有那麼美好、殊勝了,何必念佛往生呢?因為四十七願的完成使得極樂世界是真的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,因此就想念佛,想願生極樂。

  所以,善導大師就說「四十八願,一一願言」,這是力透紙背、深入佛心,透過文字直達實義的解釋,而不是就文字解釋文字,所謂「依義不依語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,依智不依識」就都有了。

  如果沒有善導大師這樣的解釋,我們凡夫誰能看得出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有這樣深刻的內涵呢?

標籤: 第十八願講話, 慧淨法師, 第十八願傳承解, 淨宗法師, 第十八願, 四十八願, 三惡道, 欣慕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