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15講
226
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 講述 淨宗法師依此開講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,共五十二講。
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15講 「至心信樂」之內涵㈡
㈢信稱名必生
信何事?即下:「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必得往生」。
再來,我們信是信什麼呢?也就是底下所講的「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必生我國」。也就是相信「願生彌陀淨土,只要專稱彌陀佛名,必生彌陀淨土」。這是我們要信的對象、內涵。
㈣信極樂世界是我的
進一步講,我們信什麼?
《阿彌陀經》講:
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國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
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。
所以,我們是信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。
不過,這樣的信還不夠,還不是淨土法門的信,應該要進一步信極樂世界是我們的,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的,極樂世界完成之後,它的「所有權」是誰的?是十方眾生的,而十方眾生是誰?是我本人,所以要「信極樂世界是我的」。
㈤信彌陀是我的救主
再進一步是信阿彌陀佛的存在,並不是高高在上、讓我們在這裏膜拜而已,而是信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救主,他的存在就是要救度我,可以說跟我們有絕對的關係,就如「你跟我,我跟你」-- 缺少了我,你不能存在;缺少了你,我也不能活著。這才是真正的「你跟我」。阿彌陀佛和我們的關係就是真正的「你跟我」。所以,進一步相信,阿彌陀佛的存在就是為了救度我,而且主動地、平等地、積極地救度我。
㈥信之得與疑之失
不信彌陀救度,是所有惡中之惡;
信受彌陀救度,是所有善中之善。
惡,有大惡,有小惡,可以說罪惡無邊。可是在所有罪惡當中,不相信彌陀的救度是最大的惡。
為什麼這麼講?我們信了彌陀的救度,就能夠離開輪迴、往生成佛,將來廣度眾生。由於不信彌陀救度,就繼續六道輪迴,一旦輪迴六道,不但自己將來墮落三惡道受苦,即使離開三惡道,到了人間,也會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,無惡不作,無作不惡。那豈不是說,眾生之所以繼續輪迴、造惡無邊,是因為不信彌陀的救度。
信受彌陀救度,是所有善中之善。六度萬行之善,都不如信受彌陀救度之善,因為我們修六度萬行,由於根機不堪,所修的其實都是有為有漏的,所以,不能算為真正純淨的善;而信受彌陀救度,卻能夠往生成佛。佛本身是福德智慧兩相具足的,所謂「兩足尊」,往生成佛的話,不但自己不會去造罪業、危害眾生,反而能夠廣泛救度眾生,使眾生離苦得樂。
所以,從這一點來講,「不信彌陀救度,是所有惡中之惡;信受彌陀救度,是所有善中之善!」
五逆十惡固然極惡,但信彌陀者終必得救;
五戒十善固然大善,但疑彌陀者難免墮落。
五逆十惡可以說是惡中之惡,可是他最後能夠信受彌陀救度的話,他當下也能被救,不至於繼續墮落輪迴。
五戒十善固然是大善,可是懷疑彌陀救度的話,照樣會墮落輪迴。所以說「五逆十惡固然極惡,但信彌陀則得救;五戒十善固然大善,但疑彌陀者墮落。」
善莫大焉,惡不能障
無善能勝彌陀救度之善,
無罪能礙彌陀救度之罪。
我們再怎麼樣地行善積德,其實都是少善根少福德,跟阿彌陀佛的功德相比,猶如滄海之一滴,一點都不能比。所以,我們所修的善,沒有能夠勝過彌陀救度的善。
我們從出生到現在,甚至生生世世以來,都造了殺生的罪、偷盜的罪、邪淫的罪、妄語的罪,這一些罪業,就像《華嚴經》所講的,如果有形體的話,盡虛空不能容納。儘管有盡虛空不能容納的這些罪業,但也不能障礙阿彌陀佛的救度。所以,從這幾點可以知道,阿彌陀佛救度的這個法門,是多麼的難能可貴,是多麼的殊勝稀有。
萬行妙體、功德結晶
六字萬德洪名,是六度萬行之妙體;
稱念彌陀名號,是恆沙功德的結晶。
我們說六字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是萬德洪名,既然是萬德的話,就表示八萬四千法門、三藏十二部恆沙的功德,通通在這六字名號裏面了,所以說「六字萬德洪名,是六度萬行的妙體」。
我們要去實踐六度萬行,是有心無力、做不到,可是只要我們稱念彌陀名號,就擁有了恆沙功德,因為這句彌陀名號就是恆沙功德的結晶。所以說「六字萬德洪名,是六度萬行之妙體;稱念彌陀名號,是恆沙功德的結晶」。
信者得救
信者得救,念佛容易故,念佛殊勝故,順彌陀佛願故。
我們只要信受阿彌陀佛,就能夠當下被救度,因為念佛很容易,只怕不相信,一相信都可以稱念,名號功德就是我們的。如果它很困難,儘管我們怎樣相信,可是做不到,那還是得不到利益。
同時,它又很殊勝。雖然容易,可是不能離開六道、不能往生成佛,那再怎麼容易也沒有意義。但念佛本身既容易、又殊勝,為什麼?因為背後有彌陀的願力。
所以蓮池大師說:
千信即千生,萬信即萬生。
一千個人相信,一千個人往生;一萬個人相信,一萬個人往生。
只要你相信,相信就是你的。
只怕你不信,不怕你相信。
五、善導大師的解釋
㈠機法二種深信
現在以善導大師的一段法語,做為「信樂」的結論。
善導大師「機法二種深信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二四四頁):
一者決定深信: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,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,無有出離之緣。
二者決定深信: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攝受眾生;無疑無慮,乘彼願力,定得往生。
這段文叫做「機法二種深信」之文,是出自善導大師的《觀經四帖疏》「散善義」中。
■ 一個信心,圓具捨自與歸他
雖言信機、信法,並非信心有兩種,是一個深信從機、法兩方面來說明。
信機即「捨自」,信法即「歸他」。一個信心之中圓具捨自與歸他,此是淨土門他力之信相。
聖道門高談生佛一如,而欲自力取證,但難如登天;
淨土門信受彌陀救度,專稱彌陀佛名,則易如反掌。
機法二種深信,第一種是信機,第二種是信法;雖有一者二者,但並不是說信心有兩種,只不過是從機、法兩方面來說明。「機」是指我們十方眾生,也就是信受彌陀救度的眾生,都稱為機;「法」就是指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救度。信機,就能夠捨掉自力,信法就能夠完全歸順他力。所以,這個信心儼然具足「捨自力,歸他力」這二種內涵,這也是淨土法門所謂「信」的內容、信的相貌,和聖道門不一樣。
聖道門所講的是「生佛一如」,凡夫跟佛,所謂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」,凡夫本性都具有佛的內涵,所以他們是想以自己的力量,去證悟自己的佛性而成佛,但難如登天,所謂億億人修行,罕一得道。
淨土法門完全不一樣,淨土法門曉得眾生雖有佛性,但以我們的力量證悟不到,所以完全依靠彌陀救度,則易如反掌,所謂萬修萬人去。
■ 淨土宗是救度的法門
淨土宗是救度的法門,能救者彌陀,所救者眾生;彌陀是法,眾生是機;法者救機,機者信法;深信機無出離之緣,深信法救如此之機;法不離機,機不離法;機法一體,生佛不離。若無機深信,則無法深信;若無機法深信,則非真實信心,也非真佛弟子。
■ 二種深信歸一向專稱
顯現機法深信是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」,大師說:「眾生稱念,必得往生。」
■ 心有執著,不能與佛性相應
學佛的人都曉得,南北朝時代有一位梁武帝,梁武帝雖然身為皇帝,但是他的生活,卻有如出家人的生活,他發心蓋了四百八十座寺廟,所謂「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樓臺煙雨中」,也度了很多人出家,甚至自己也曾三次到寺院出家,做佛的奴僕,可說功德是很大的。但是他遇到了達摩祖師,問達摩祖師說:「我發心建寺度僧,而且為佛教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業,像這樣的功德有多少?」
達摩祖師跟他講:「毫無功德!」
就像《金剛經》所講的:「所謂功德,即非功德,是名功德。」由於他只是以凡夫的分別觀念來說功德,如果還執著這種觀念,就不合乎無為的本性,所以只要執著功德,就不是真正的功德。
但是,眾生在貪瞋癡還沒有斷除、降伏之下,永遠都是有執著的。心若有執著,要和沒有執著的佛性相應,那是完全不可能的。
所以,以自己的力量要達到成佛,那真的是比登天還難。但如果有外力 -- 也就是佛的力量,讓我們做為階梯,那我們成佛就非常容易。
機法二種深信,正是這個說明。
㈡信機
「一者決定深信」:這個「決定」就是決定性,不是不定性或或然性。
「決定深信」:毫無懷疑地相信。
相信什麼?不是相信自己是善人、會修行、能夠以自己的智慧力量來脫離輪迴、來成佛,不是!而是相信自己根本沒有力量脫離輪迴,自己只有造罪造業的力量,沒有解脫的力量。
如善導大師所說:「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,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,無有出離之緣。」善導大師說他就是這樣一個眾生,同時也要我們體悟到,其實每個人都是跟他一樣的。
「現是罪惡生死凡夫」:這是指現在世而言。
「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」:這是指過去世而言。
「無有出離之緣」:這是指未來世而言。
世間法不能解脫,出世間法我們修不來,所以我們永在輪迴,常沒常流轉,永無出期。
所以,這三句話是指現在、過去、未來,都是罪惡生死凡夫,都一直在輪迴,永無出離的因緣。
■ 無明煩惱未斷
「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」的罪惡是什麼?我們都有無明,都有貪瞋癡。在無明、貪瞋癡沒有降伏之下,我們的起心動念,都是從貪瞋癡所延伸出來的。既然這樣的話,再怎麼行善積德,都還是有無明、有貪瞋癡摻雜在裏面。
尤其是我們這些出生在這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,貪瞋癡三毒很強盛,煩惱業障很深重,善心微微,而造惡卻如狂風暴雨那麼強烈。
學佛的人,首先要去惡行善。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?它的標準是:能夠行五戒、行十善就是善;而犯五戒、犯十惡就是惡。
以五戒十善為標準來衡量我們的身口意時,就會發現:我們都是在犯五戒,都是在犯十惡業。從形象上來看,我們是學佛人,所說的都是一些佛法的言語,所做的也是佛門中事,可是我們內心的貪瞋癡,所謂「五蘊」很熾盛,在那裏翻滾,有意無意之中,都會爆發出貪欲心、瞋恨心,無明、計較、嫉妒之心。
所以,《地藏經》說:
南閻浮提眾生,舉止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。
《淨度菩薩經》上也說:
一人一日中,八億四千念,
念念之所為,無非三途業。
■ 用法鏡觀照自己
其實佛法就像一面鏡子-- 我們在鏡子面前才知道自己容貌的美醜。如果到了鏡子面前,沒有發現自己的美醜,就等於沒有照到鏡子。同樣的,我們通過學習佛法,才瞭解自己的本來面目。學佛而不瞭解自己原來是罪惡生死凡夫,那就是沒有以佛法印心,沒有用佛法這面鏡子來觀照自己。
■ 無有出離之緣的悲痛
「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,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」:我們不只今生今世才是罪惡生死凡夫,在漫長的曠劫時間當中,我們也都是常沒常流轉的。「劫」是無量無邊,不可思議長的時間。「曠」做為劫的形容詞,就更加顯示「劫」的漫長。若將六道輪迴譬喻為大海的話,六道輪迴裏面的眾生,出生在天道、阿修羅道、人道這三善道,就是「出」,好像在大海裏短暫地探出頭來;輪迴到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則叫「沒」,沉溺下去了。善導大師說「常沒」,就是說我們曠劫以來,常常在三惡道裏面輪迴,而不是在六道輪迴。因為六道輪迴就有可能是在人道、在天道,但是生於人道、天道都很難。釋迦牟尼佛說「人身難得」,得人身就好像「盲龜浮木」,既然如此,當然都是在三惡道輪迴。最可悲的是「無有出離之緣」,如果過去沒有機會,現在也沒有機會,可是未來有機會的話,那還有一線希望;但如果都沒有出離之緣,豈不是永恆地、盡未來際、從始到終都要在三惡道輪轉了!
當我們深深地觸到「無有出離之緣」的悲和痛,那超越了世間任何的痛苦,即使匍伏在地上哀嚎,都沒法顯露那種無有出離之緣的悲痛,那種悲痛是無法形容的,是達到頂點的。
一個學佛者,如果無法體會到本身沒有出離之緣、沒有解脫希望的話,那麼他很難依靠彌陀救度的法門。
■ 捨自力、歸佛力
無有出離之緣的眾生,才是彌陀發願所要救度的眾生,所以,阿彌陀佛的願力讓無有出離之緣的眾生有了出離的增上緣、救度的增上緣。善導大師說:
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。
沒有出離之緣的眾生,只有信受彌陀的救度。所以,首先要深信自己是毫無力量脫離三界六道,甚至毫無力量出生為人,只能永遠在三惡道輪迴的這種卑劣的、卑賤的、可憐憫的眾生,從而捨掉自己妄自以為可以行善積德、精進修行,將來大概有機會得道證果,要完全捨掉這種觀念,也就是完全捨掉自力觀念,而徹底信受彌陀救度,這就是第二種深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