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觀經疏》序分義
3563
觀經序分義 卷第二(原疏離經別行 今將經疏合刊)
沙門 善導 集記
五門明義 一經五分 | 從此以下,就文料簡,略作「五門明義」: | |
序 分 | 一、從「如是我聞」下至「五苦所逼,云何見極樂世界」以來,明其「序分」。 | |
正宗分 | 二、從日觀初句「佛告韋提,汝及眾生」,下至「下品下生」以來,明「正宗分」。 | |
得益分 | 三、從「說是語時」下至「諸天發心」以來,正明「得益分」。 | |
流通分 | 四、從「阿難白佛」下至「韋提等歡喜」以來,明「流通分」。 | |
王宮會四分 | 此之四義,佛在王宮一會正說。 | |
耆闍分 一經二會 |
五、從阿難為耆闍大眾傳說, 復是一會,亦有三分: |
|
耆闍會三分 | 一、從「爾時世尊,足步虛空,還耆闍崛山」以來,明其「序分」; | |
二、從「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」以來,明「正宗分」; 三、從「一切大眾歡喜奉行」以來,明「流通分」。 |
||
三分由次 | 然化必有由,故先明序;由序既興,正陳所說,次明正宗;為說既周,欲以所說傳持末代,歎勝勸學,後明流通。 | |
五分歸三 | 上來雖有五義不同,略料簡序、正、流通義竟。 | |
壹、序 分 | 又,就前序中,復分為二: | |
一句證信 | 一、從「如是我聞」一句,名為「證信序」; | |
二、從「一時」下至「云何見極樂世界」以來,正明「發起序」。 | ||
一、證信序 | 如是我聞: | |
㈠雙釋二意 信成就 |
初、言「證信」者,即有二義: | |
證信三釋 如是四釋 |
一、謂「如是」二字,即「總標教主,能說之人」; | |
我聞二釋 |
二、謂「我聞」兩字,即「別指阿難,能聽之人」。 故言「如是我聞」。此即雙釋二意也。 |
|
⒈能說證信 機行必益 |
又,言「如是」者,即指法,定散兩門也。 「是」即定辭,機行必益。此明如來所說,言無錯謬,故名「如是」。 |
|
如眾生意 | 又,言「如」者,如眾生意也,隨心所樂,佛即度之;機教相應,復稱為「是」:故言「如是」。 | |
十雙: 漸頓、相空 人天、小大 凡聖、因果 苦樂、遠近 同別、淨穢 |
又言「如是」者,欲明如來所說: 說漸如漸,說頓如頓;說相如相,說空如空; 說人法如人法,說天法如天法;說小如小,說大如大; 說凡如凡,說聖如聖;說因如因,說果如果; 說苦如苦,說樂如樂;說遠如遠,說近如近; 說同如同,說別如別;說淨如淨,說穢如穢。 說一切諸法,千差萬別,如來觀知,歷歷了然;隨心起行,各益不同;業果法然,眾無錯失,又稱為「是」:故言「如是」。 |
|
⒉能聽證信 聞成就 |
言「我聞」者,欲明阿難是佛侍者,常隨佛後,多聞廣識,身臨座下,能聽能持, 教旨親承,表無傳說之錯,故曰「我聞」也。 |
|
㈡就阿難解 |
又,言「證信」者,欲明阿難稟承佛教,傳持末代,為對眾生故,「如是觀法,我從佛聞,證誠可信」,故名「證信序」。此就阿難解也。 | |
二、發起序 發起序七緣 |
二、就「發起序」中, 細分為七: |
|
化前序 | 初、從「一時佛在」下至「法王子而為上首」以來,明化前序: | |
禁父緣 | 二、從「王舍大城」下至「顏色和悅」以來,正明發起序,禁父之緣; | |
禁母緣 | 三、從「時阿闍世」下至「不令復出」以來,明禁母緣; | |
厭苦緣 | 四、從「時韋提希被幽閉」下至「共為眷屬」以來,明厭苦緣; | |
欣淨緣 | 五、從「唯願為我廣說」下至「教我正受」以來,明其欣淨緣; | |
散善顯行緣 | 六、從「爾時世尊,即便微笑」下至「淨業正因」以來,明散善顯行緣; | |
定善示觀緣 |
七、從「佛告阿難等諦聽」下至「云何得見極樂國土」以來,正明定善示觀緣。 上來雖有七段不同,廣料簡發起序竟。 |
|
㈠化前序 ⒈明起化時 |
初、解「化前序」者, 就此序中,即有其四: |
|
時成就 | 一時, | |
一時四釋 | 初、言「一時」者,正明「起化之時」。佛將說法,先託於時處,但以眾生開悟,必藉因緣;化主臨機,待於時處。 | |
⑴一代時處 一代化時 |
又,言「一時」者,或就日夜十二時、年月四時等。 此皆是如來應機攝化時也。 |
|
一代化處 一代化益 觀經化益 |
言「處」者,隨彼所宜:如來說法,或在山林處,或在王宮聚落處,或在曠野塚間處,或在多少人天處,或在聲聞菩薩處,或在八部人天王等處,或在純凡若多一二處,或在純聖若多一二處。隨其時處,如來觀知,不增不減,隨緣授法,各益所資。斯乃洪鐘雖響,必待扣而方鳴;大聖垂慈,必待請而當說。故名「一時」也。 | |
⑵觀經時處 以下形上 |
又,「一時」者,阿闍世正起逆時。佛在何處?當此一時,如來獨與二眾,在彼耆闍。 此即以下形上意也,故曰「一時」。 |
|
以上形下 | 又,言「一時」者,佛與二眾於一時中,在彼耆闍,即聞阿闍世起此惡逆因緣,此即以上形下意也,故曰「一時」。 | |
⒉標定化主 | 佛 | |
主成就 | 二、言「佛」者,此即「標定化主,簡異餘佛、獨顯釋迦」意也。 | |
⒊明遊化處 處成就 |
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, 三、從「在王舍城」以下,正明「如來遊化之處」,即有其二: |
|
㈠遊王城聚落,為化在俗之眾; ㈡遊耆山等處,為化出家之眾。 |
||
在家 畫水喻 境界住 |
又,「在家」者: 貪求五欲,相續是常;縱發清心,猶如畫水。 但以隨緣普益,不捨大悲;道俗形殊,無由共住:此名境界住也。 |
|
出家 依止住 |
又,「出家」者:亡身捨命,斷欲歸真,心若金剛,等同圓鏡,悕求佛地,即弘益自他;若非絕離囂塵,此德無由可證:此名依止住也。 | |
⒋明佛徒眾 眾成就 |
與大比丘眾,千二百五十人俱; 菩薩三萬二千,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。 |
|
四、從「與大比丘眾」下至「而為上首」以來,明「佛徒眾」。 就此眾中,即分為二: |
||
二 眾 | 一者聲聞眾;二者菩薩眾。 |
|
⑴聲聞眾 |
就「聲聞眾」中,即有其九:初言「與」者,佛身兼眾,故名為「與」;二者總大;三者相大;四者眾大;五者耆年大;六者數大;七者尊宿大;八者內有實德大;九者果證大。 | |
聲聞置首問答 | 問曰:一切經首,皆有此等聲聞以為猶置,有何所以? | |
賢愚經 千眾之由 二百五十之由 |
答曰:此有別意。云何別意?此等聲聞,多是外道。如《賢愚經》(卷二意)說:優樓頻螺迦葉領五百弟子修事邪法,伽耶迦葉領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,那提迦葉領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,總有一千,皆受佛化,得羅漢道;其二百五十者,即是舍利、目連弟子,共領一處,修事邪法,亦受佛化,皆得道果;此等四眾,合為一處,故有千二百五十人也。 | |
總標外道問答 | 問曰:此眾中亦有非外道者,何故總標? | |
答曰:如經中說,此諸外道,常隨世尊,不相捨離。然結集之家,簡取外德,故有異名;是外道者多,非者少。 | ||
常隨佛後問答 |
又問曰:未審此等外道,常隨佛後,有何意也? 答曰:解有二義:一就佛解,二就外道解。 |
|
佛慈自攝 |
就佛解者:此諸外道,邪風久扇,非是一生;雖入真門,氣習猶在;故使如來知覺,不令外化,畏損眾生正見根芽,惡業增長,此世後生,不收果實。為此因緣,攝令自近,不聽外益。此即就佛解竟。 | |
感恩常隨 |
次就外道解者:迦葉等意,自唯曠劫久沈生死,循還六道,苦不可言;愚癡惡見,封執邪風,不值明師,永流於苦海。但以宿緣有遇,得會慈尊,法澤無私,我曹蒙潤。尋思佛之恩德,碎身之極惘然,致使親事靈儀,無由暫替。此即就外道解竟。 | |
眾所知識問答 | 又問曰:此等尊宿,云何名「眾所知識」? | |
答曰:德高曰尊,耆年曰宿。一切凡聖,知彼內德過人,識其外相殊異,故名「眾所知識」。 上來雖有九句不同,解聲聞眾竟。 |
||
⑵菩薩眾 |
次解「菩薩眾」。就此眾中,即有其七:一者標相;二者標數;三者標位;四者標果;五者標德;六者別顯文殊高德之位;七者總結。 | |
又,此等菩薩,具無量行願,安住一切功德之法,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,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;於無量世界,化成等覺,光明顯曜,普照十方,無量佛土,六種震動;隨緣開示,即轉法輪;扣法鼓,執法劍,震法雷,雨法雨,演法施,常以法音,覺諸世間;摑裂邪網,消滅諸見,散諸塵勞,壞諸欲塹,顯明清白,光融佛法,宣流正化;愍傷眾生,未曾慢恣,得平等法,具足無量,百千三昧,於一念頃,無不周遍;荷負群生,愛之如子,一切善本,皆度彼岸;悉獲諸佛,無量功德,智慧開朗,不可思議。 雖有七句不同,解菩薩眾訖。 上來雖有二眾不同,廣明化前序竟。 |
||
㈡禁父緣 | 二、就「禁父緣」中,即有其七: | |
⒈總起化處 | 爾時王舍大城, | |
一、從「爾時王舍大城」以下,總明「起化處」。 此明往古百姓,但城中造舍,即為天火所燒;若是王家舍宅,悉無火近。後時百姓,共奏於王:「臣等造宅,數為天火所燒,但是王舍悉無火近,不知有何所以?」王告奏人:「自今以後,卿等造宅之時,但言我今為王造舍。」奏人等各奉王敕,歸還造舍,更不被燒,因此相傳,故名「王舍」。 言「大城」者,此城極大,居民九億,故道「王舍大城」也。 |
||
起化處 | 言「起化處」者,即有其二: | |
逆起厭欣 | 一謂闍王起惡,即有禁父母之緣。因禁則厭此娑婆,願託無憂之世界。 | |
順起化益 | 二則如來赴請,光變為臺,影現靈儀。夫人即求生安樂,又傾心請行;佛開三福之因,正觀即是定門,更顯九章之益。 | |
為此因緣,故名起化處也。 | ||
⒉世王信惡 | 有一太子,名阿闍世,隨順調達惡友之教。 | |
二、從「有一太子」下至「惡友之教」以來,正明「闍王恍惚之間,信受惡人所誤」。 言「太子」者,彰其位也。 言「阿闍世」者,顯其名也。 又,「阿闍世」者,乃是西國正音,此地往翻,名未生怨,亦名折指。 |
||
阿闍世因緣問答 | 問曰:何故名未生怨,及名折指也? | |
⑴折指因緣 太子昔因 父王求子 相師指仙 願仙早赴 仙人不可 敕使殺仙 仙人遺語 托生王宮 相師報損 聞損懷憂 共行密計 墜兒高樓 唯折小指 |
答曰:此皆舉昔日因緣,故有此名。 言因緣者,元本父王,無有子息,處處求神,竟不能得。 忽有相師而奏王言:「臣知山中,有一仙人,不久捨壽,命終以後,必當與王作子。」 王聞歡喜:「此人何時捨命?」相師答王:「更經三年,始可命終。」王言:「我今年老,國無繼祀,更滿三年,何由可待?」王即遣使入山,往請仙人曰:「大王無子,闕無紹繼,處處求神,困不能得;乃有相師,瞻見大仙,不久捨命,與王作子。請願大仙,垂恩早赴。」使人受教入山,到仙人所,具說王請因緣。仙人報使者言:「我更經三年,始可命終,王敕即赴者,是事不可。」使奉仙教,還報大王,具述仙意。王曰:「我是一國之主,所有人物皆歸屬我,今故以禮相屈,乃不承我意!」王更敕使者:「卿往重請,請若不得,當即殺之。既命終已,可不與我作子也?」使人受敕,至仙人所,具道王意。仙人雖聞使說,意亦不受。使人奉敕,即欲殺之。仙人曰:「卿當語王,我命未盡,王以心口遣人殺我;我若與王作兒者,還以心口遣人殺王。」仙人道此語已,即受死。既死已,即託王宮受生。當其日夜,夫人即覺有身。王聞歡喜,天明即喚相師,以觀夫人,是男是女。相師觀已,而報王言:「是兒非女,此兒於王有損。」王曰:「我之國土皆捨屬之,縱有所損,吾亦無畏。」王聞此語,憂喜交懷。王白夫人言:「吾共夫人私自平章:相師道兒於吾有損,夫人待生之日,在高樓上,當天井中生之,勿令人承接,落在於地,豈容不死也!吾亦無憂,聲亦不露。」夫人即可王之計。 及其生時,一如前法,生已墮地,命便不斷,唯損手小指,因即外人同唱言「折指太子」也。 |
|
⑵未生怨因緣 提婆惡緣 |
言「未生怨」者,此因提婆達多起惡妒之心故,對彼太子顯發昔日惡緣。云何妒心而起惡緣?提婆惡性,為人兇猛,雖復出家,恒常妒佛名聞利養。然父王是佛檀越,於一時中,多將供養奉上如來,謂金銀七寶、名衣上服、百味果食等。一一色色,皆五百車;香華伎樂,百千萬眾,讚歎圍遶,送向佛會,施佛及僧。 | |
妒心學通 |
時調達見已,妒心更盛,即向舍利弗所,求學身通。尊者語言:「仁者且學四念處,不須學身通也。」既請不遂心,更向餘尊者邊求,乃至五百弟子等,悉無人教,皆遣學四念處。 | |
請不得已,遂向阿難邊學,語阿難言:「汝是我弟,我欲學通,一一次第教我。」然阿難雖得初果,未證他心,不知阿兄私密學通,欲於佛所起於惡計。阿難遂即喚向靜處,次第教之。 | ||
身通之法 | 跏趺正坐,先教將心舉身似動想,去地一分一寸想,一尺一丈想,至舍作空無礙想,直過上空中想,還攝心下至本坐處想。 | |
次將身舉心,初時去地一分一寸等,亦如前法。以身舉心,以心舉身,亦隨既至上空已,還攝取身,下至本坐處。 次想身心合舉,還同前法,一分一寸等,周而復始。 次想身心入一切質礙色境中,作不質礙想。 次想一切山、河、大地等色入自身中,如空無礙,不見色相。 次想自身,或大遍滿虛空,坐臥自在,或坐或臥,以手捉動日月。或作小身入微塵中,一切皆作無礙想。阿難如是次第教已。 時調達既受得法已,即別向靜處,七日七夜一心專注,即得身通,一切自在,皆得成就。 |
||
得通現變 |
既得通已,即向太子殿前,在於空中,現大神變:身上出火,身下出水;或左邊出水,右邊出火;或現大身,或現小身;或坐臥空中,隨意自在。 | |
太子敬重 食太子唾 |
太子見已,問左右曰:「此是何人?」左右答太子言:「此是尊者提婆。」太子聞已,心大歡喜,遂即舉手喚言:「尊者,何不下來?」提婆既見喚已,即化作嬰兒,直向太子膝上。太子即抱,鳴口弄之,又唾口中,嬰兒遂咽之,須臾還復本身。 | |
受敬索供 |
太子既見提婆種種神變,轉加敬重。既見太子心敬重已,即說父王供養因緣,色別五百乘車,載向佛所,奉佛及僧。太子聞已,即語尊者:「弟子亦能備具,色各五百車,供養尊者,及施眾僧,可不如彼也。」提婆言:「太子,此意大善!」 | |
得供增慢 杖打惡狗喻 破僧改法 |
自此以後,大得供養,心轉高慢。 譬如以杖,打惡狗鼻,轉增狗惡。 此亦如是。太子今將利養之杖,打提婆貪心狗鼻,轉加惡盛,因此破僧,改佛法戒,教戒不同。 |
|
索佛法眾 |
待佛普為凡聖大眾說法之時,即來會中,從佛索於徒眾:「并諸法藏,盡付屬我,世尊年將老邁,宜可就靜,內自將養。」一切大眾聞提婆此語,愕爾迭互相看,甚生驚怪。 | |
為世尊呵 | 爾時世尊即對大眾語提婆言:「舍利、目連等,即大法將,我尚不將佛法付屬,況汝癡人食唾者乎!」 | |
狂起惡計 除佛除父 太子初瞋 更顯昔緣 太子重審 太子信惡 |
時提婆聞佛對眾毀辱,猶如毒箭入心,更發癡狂之意。藉此因緣,即向太子所,共論惡計。太子既見尊者,敬心承問言:「尊者,今日顏色憔悴,不同往昔。」提婆答曰:「我今憔悴,正為太子也。」太子敬問:「尊者為我,有何意也?」提婆即答云:「太子知不?世尊年老,無所堪任,當可除之,我自作佛;父王年老,亦可除之,太子自坐正位。新王、新佛治化,豈不樂乎!」太子聞之,極大瞋怒:「勿作是說!」又言:「太子莫瞋,父王於太子,全無恩德。初欲生太子時,父王即遣夫人,在百尺樓上,當天井中生,即望墮地令死。正以太子福力故,命根不斷,但損小指。若不信者,自看小指,足以為驗。」太子既聞此語,更重審言:「實爾已否?」提婆答言:「此若不實,我何故來作漫語也?」因此語已,遂即信用提婆惡見之計,故道「隨順調達惡友之教」也。 | |
⒊世王禁父 |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,幽閉置於七重室內;制諸群臣,一不得往。 | |
三、從「收執父王」下至「一不得往」以來,正明「父王為子幽禁」。 此明闍世取提婆之惡計,頓捨父子之情,非直失於罔極之恩,逆響因茲滿路。 忽掩王身曰「收」,既得不捨曰「執」,故名「收執」也。 言「父」者,別顯親之極也。 「王」者,彰其位也。 「頻婆」者,彰其名也。 言「幽閉七重室內」者,所為既重,事亦非輕,不可淺禁人間,全無守護。但以王之宮閤,理絕外人,唯有群臣則久來承奉,若不嚴制,恐有情通,故使內外絕交,閉在七重之內也。 |
||
⒋夫人奉食 | 國太夫人名韋提希,恭敬大王。澡浴清淨,以酥蜜和麨,用塗其身;諸瓔珞中盛葡萄漿,密以上王。 | |
四、從「國太夫人」下至「密以上王」以來,正明「夫人密奉王食」。 言「國太夫人」者,此明最大也。 言「夫人」者,標其位也。 言「韋提」者,彰其名也。 言「恭敬大王」者,此明夫人既見王身被禁,門戶極難,音信不通,恐絕王身命,遂即香湯滲浴,令身清淨,即取酥蜜,先塗其身,後取乾麨,始安酥蜜之上;即著淨衣,覆之在外,衣上始著瓔珞,如常服法,令外人不怪;又取瓔珞孔,一頭以蠟塞之,一頭孔中盛葡萄漿,滿已還塞,但是瓔珞,悉皆如此。莊嚴既竟,徐步入宮,與王相見。 |
||
夫人得入問答 | 問曰:諸臣奉敕,不許見王。未審夫人門家不制,放令得入者,有何意也? | |
答曰:諸臣身異,復是外人,恐有情通,致使嚴加重制。又,夫人者,身是女人,心無異計,與王宿緣業重,久近夫妻,別體同心,致使人無外慮,是以得入,與王相見。 | ||
⒌因禁請法 |
爾時大王,食麨飲漿,求水漱口。漱口畢已,合掌恭敬,向耆闍崛山,遙禮世尊,而作是言:「大目犍連是吾親友,願興慈悲,授我八戒。」 | |
五、從「爾時大王食麨」,下至「授我八戒」以來,正明「父王因禁請法」。 此明夫人既見王已,即刮取身上酥麨,團授與王。王得即食,食麨既竟,即於宮內,夫人求得淨水,與王漱口。淨口已竟,不可虛引時朝,心無所寄,是以虔恭合掌,迴面向於耆闍,致敬如來,請求加護。此明身業敬,亦通有意業也。「而作是言」以下,正明口業請,亦通有意業也。 言「大目連是吾親友」者,有其二意:但目連在俗是王別親,既得出家即是門師,往來宮閤,都無障礙。然在俗為親,出家名友,故名「親友」也。 言「願興慈悲,授我八戒」者,此明父王敬法情深,重人過己,若未逢幽難,奉請佛僧不足為難;今既被囚,無由致屈。是以但請目連,受於八戒也。 |
||
禮佛請僧問答 | 問曰:父王遙敬,先禮世尊,及其受戒,即請目連。有何意也? | |
答曰:凡聖極尊,無過於佛,傾心發願,即先禮大師。戒是小緣,是以唯請目連來授。然王意者,貴存得戒,即是義周,何勞迂屈世尊也? | ||
唯請八戒問答 | 問曰:如來戒法,乃有無量,父王唯請八戒,不請餘也? | |
不堪餘戒 八戒 齋 八戒勝德 日受八戒 |
答曰:餘戒稍寬,時節長遠,恐畏中間失念,流轉生死。其八戒者,如餘佛經說,「在家人持出家戒」。此戒持心,極細極急,何意然者?但時節稍促,唯限一日一夜,作法即捨。云何知此戒用心行細?如戒文中具顯云「佛子,從今旦至明旦,一日一夜,如諸佛不殺生,能持否?」答言:「能持。」第二又云「佛子,從今旦至明旦,一日一夜,如諸佛不偷盜,不行淫,不妄語,不飲酒,不得脂粉塗身,不得歌舞唱伎及往觀聽,不得上高廣大床」,此上八是戒非齋;「不得過中食」,此一是齋非戒。此等諸戒,皆引諸佛為證。何以故?唯佛與佛,正、習俱盡;除佛以還,惡習等猶在,是故不引為證也。是以得知,此戒用心起行極是細急。又,此戒佛說有八種勝法,若人一日一夜具持不犯,所得功德,超過人天、二乘境界,如經廣說。有斯益故,致使父王日日受之。 | |
⒍父王受法 | 時目犍連如鷹隼飛,疾至王所。日日如是,授王八戒。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。 | |
六、從「時大目連」下至「為王說法」以來,明其「父王因請,得蒙聖法」。 此明目連得他心智,遙知父王請意,即發神通,如彈指頃到於王所。又恐人不識神通之相,故引快鷹為喻。然目連通力,一念之頃遶四天下百千之匝,豈得與鷹為類也?如是比較,乃有眾多,不可具引,如《賢愚經》具說。 言「日日如是,授王八戒」者,此明父王延命,致使目連數來授戒。 |
||
日受八戒問答 | 問曰:八戒既言勝者,一受即足,何須日日受之? | |
八不厭喻 德無厭足 |
答曰:山不厭高,海不厭深,刀不厭利,日不厭明,人不厭善,罪不厭除,賢不厭德,佛不厭聖。然王意者,既被囚禁,更不蒙進止,念念之中,畏人喚殺,為此晝夜傾心,仰憑八戒,望欲積善增高,擬資來業。 | |
言「世尊亦遣富樓那為王說法」者,此明世尊慈悲意重,愍念王身,忽遇囚勞,恐生憂悴。然富樓那者,於聖弟子中最能說法,善有方便,開發人心。為此因緣,如來發遣,為王說法,以除憂惱。 | ||
⒎父王法悅 | 如是時間經三七日,王食麨蜜,得聞法故,顏色和悅。 | |
七、從「如是時間」下至「顏色和悅」以來,正明「父王因食聞法,多日不死」。 此正明夫人多時奉食,以除飢渴;二聖又以戒法內資,善開王意。食能延命,戒法養神,失苦亡憂,致使顏容和悅也。 上來雖有七句不同,廣明禁父緣竟。 |
||
㈢禁母緣 | 三、就「禁母緣」中,即有其八: |
|
⒈問父音信 | 時阿闍世問守門者:「父王今者猶存在耶?」 | |
一、從「時阿闍世」下至「猶存在耶」以來,正明「問父音信」。 此明闍王禁父,日數既多,人交總絕,水食不通,二七有餘,命應終也。作是念已,即到宮門,問守門者:「父王今者猶存在耶?」 |
||
世王標死問答 |
問曰:若人食一餐之飯,限至七日即死。父王已經三七,計合命斷無疑,闍王何以不直問曰「門家,父王今者死竟耶?」云何致疑而問「猶存在」者,有何意也? | |
答曰:此是闍王意密問也。但以萬基之主,舉動不可隨宜,父王既是天性情親,無容言問死,恐失在當時,以成譏過。但以內心標死,口問在者,為欲息永惡逆之聲也。 | ||
⒉門家具答 | 時守門人白言:「大王,國太夫人身塗麨蜜,瓔珞盛漿,持用上王;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,為王說法,不可禁制。」 | |
二、從「時守門人白言」下至「不可禁制」以來,正明「門家以事具答」。此明闍世前問父王在者,今次門家奉答。 「白言大王,國太夫人」以下,正明夫人密奉王食,王既得食,食能延命,雖經多日,父命猶存,此乃夫人之意,非是門家之過。 |
||
門家顯密問答 | 問曰:夫人奉食,身上塗麨,衣下密覆,出入往還,無人得見,何故門家具顯夫人奉食之事? | |
一切私密 不可久行 |
答曰:一切私密,不可久行;縱巧牢藏,事還彰露。父王既禁在宮內,夫人日日往還,若不密持麨食,王命無由得活。今言密者,望門家述夫人意也。夫人謂密,外人不知,不期門家盡以覺之。今既事窮,無由相隱,是以一一具向王說。 | |
言「沙門目連」以下,正明二聖騰空來去,不由門路,日日往還,為王說法。「大王當知:夫人進食,先不奉王教,所以不敢遮約;二聖乘空,此亦不猶門制也。」 | ||
⒊世王瞋怒 欲害其母 |
時阿闍世,聞此語已,怒其母曰:「我母是賊,與賊為伴;沙門惡人,幻惑咒術,令此惡王多日不死。」 即執利劍,欲害其母。 |
|
三、從「時阿闍世聞此語」下至「欲害其母」以來,正明「世王瞋怒」。 | ||
三業逆 三業惡 |
此明闍王既聞門家分疏已,即於夫人心起惡怒,口陳惡辭。又起三業逆、三業惡:罵父母為賊,名口業逆;罵沙門者,名口業惡;執劍殺母,名身業逆;身口所為,以心為主,即名意業逆。又復,前方便為惡,後正行為逆。 | |
言「我母是賊」以下,正明口出惡辭。云何罵母為賊、賊之伴也?但闍王元心,致怨於父,恨不早終,母乃私為進糧,故令不死,是故罵言「我母是賊、賊之伴也」。 言「沙門惡人」以下,此明闍世瞋母進食,復聞沙門與王來去,致使更發瞋心,故云:「有何咒術,而令惡王多日不死?」 言「即執利劍」以下,此明世王瞋盛,逆及於母。何其痛哉!撮頭擬劍,身命頓在須臾。慈母合掌,曲身低頭,就兒之手。夫人爾時,熱汗遍流,心神悶絕。嗚呼哀哉!恍惚之間,逢斯苦難。 |
||
⒋二臣切諫 |
時有一臣,名曰月光,聰明多智,及與耆婆,為王作禮,白言:「大王,臣聞《毗陀論經》說:劫初以來,有諸惡王貪國位故,殺害其父,一萬八千;未曾聞有無道害母。王今為此殺逆之事,污剎利種,臣不忍聞!是旃陀羅,不宜住此。」 時二大臣說此語竟,以手按劍,卻行而退。 |
|
四、從「時有一臣,名曰月光」下至「卻行而退」以來,正明「二臣切諫不聽」。 此明二臣,乃是國之輔相,立政之綱紀,望得萬國揚名,八方昉習;忽見闍王起於勃逆,執劍欲殺其母,不忍見斯惡事,遂與耆婆犯顏設諫也。 言「時」者,當闍王欲殺母時也。 言「有一大臣」者,彰其位也。 |
||
月光 |
言「月光」者,彰其名也。 言「聰明多智」者,彰其德也。 |
|
耆婆 | 言「及與耆婆」者,耆婆亦是父王之子、柰女之兒,忽見家兄於母起逆,遂與月光同諫。 | |
言「為王作禮」者,凡欲咨諫大人之法,要須設拜,以表身敬。今此二臣亦爾,先設身敬,覺動王心,斂手曲躬,方陳本意也。 又,「白言大王」者,此明月光正欲陳辭,望得闍王開心聽攬,為此因緣,故須先白。 |
||
毗陀論經 |
言「臣聞《毗陀論經》說」者,此明廣引古今書史、歷帝之文記。古人云:「言不關典,君子所慚。」今既諫事不輕,豈可虛言妄說? | |
言「劫初以來」者,彰其時也。 言「有諸惡王」者,此明總標非禮暴逆之人也。 言「貪國位故」者,此明非意所貪,奪父坐處也。 言「殺害其父」者,此明既於父起惡,不可久留,故須斷命也。 言「一萬八千」者,此明王今殺父,與彼類同也。 言「未曾聞有無道害母」者,此明自古至今,害父取位,史籍良談;貪國殺母,都無記處。若論劫初以來,惡王貪國,但殺其父,不加慈母,此則引古異今。大王今者貪國殺父,父則有位可貪,可使類同於古;母即無位可求,橫加逆害,是以將今異昔也。 言「王今為此殺母者,污剎利種」也。言「剎利」者,乃是四姓高元,王者之種,代代相承,豈同凡碎? 言「臣不忍聞」者,見王起惡,損辱宗親,惡聲流布,我之性望,恥慚無地。 |
||
旃陀羅 時眾差別 |
言「是旃陀羅」者,乃是四姓之下流也。此乃性懷兇惡,不閑仁義,雖著人皮,行同禽獸。王居上族,押臨萬基之主,今既起惡加恩,與彼下流何異也? | |
言「不宜住此」者,即有二義: 一者:王今造惡,不存風禮,京邑、神州豈遣旃陀羅為主也?此即擯出宮城意也; 二者:王雖在國,損我宗親,不如遠擯他方,永絕無聞之地,故云「不宜住此」也。 言「時二大臣說此語」以下,此明二臣直諫,切語極粗,廣引古今,望得王心開悟。 言「以手按劍」者,臣自按手中劍也。 |
||
卻行而退問答 |
問曰:諫辭粗惡,不避犯顏,君臣之義既乖,何以不迴身直去,乃言「卻行而退」也? 答曰:粗言雖逆王,望息害母之心;又恐瞋毒未除,繫劍危己,是以按劍自防,卻行而退。 |
|
⒌世王生怖 | 時阿闍世,驚怖惶懼,告耆婆言:「汝不為我耶?」 | |
五、從「時阿闍世驚怖」下至「汝不為我耶」以來,正明「世王生怖」。 此明闍世既見二臣諫辭粗切,又睹按劍而去,恐臣背我,向彼父王,更生異計,致使情地不安,故稱「惶懼」。「彼既捨我,不知為誰?」心疑不決,遂即口問審之,故云「耆婆!汝不為我也?」 言「耆婆」者,是王之弟也。古人云:「家有衰禍,非親不救。」「汝既是我弟者,豈同月光也?」 |
||
⒍二臣重諫 | 耆婆白言:「大王,慎莫害母!」 | |
六、從「耆婆白言」下至「慎莫害母」以來,明「二臣重諫」。 此明耆婆實答大王:「若欲得我等為相者,願勿害母也。」此直諫竟。 |
||
⒎受諫放母 | 王聞此語,懺悔求救,即便捨劍,止不害母。 | |
七、從「王聞此語」下至「止不害母」以來,正明「闍王受諫,放母殘命」。 此明世王既得耆婆諫已,心生悔恨,愧前所造,即向二臣求哀乞命。因即放母脫於死難,手中之劍還歸本匣。 |
||
⒏餘瞋禁母 | 敕語內官,閉置深宮,不令復出。 | |
八、從「敕語內官」下至「不令復出」以來,明其「世王餘瞋禁母」。 此明世王雖受臣諫放母,猶有餘瞋,不令在外;敕語內官,閉置深宮,更莫令出,與父王相見。 上來雖有八句不同,廣明禁母緣竟。 |
||
㈣厭苦緣 | 四、就「厭苦緣」中,即有其四: | |
⒈夫人被禁 |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,愁憂憔悴。 | |
一、從「時韋提希」下至「憔悴」以來,正明「夫人為子幽禁」。 此明夫人雖免死難,更閉在深宮,守當極牢,無由得出,唯有念念懷憂,自然憔悴。傷嘆曰:「禍哉今日苦,遇值闍王喚;利刃中間結,復置深宮難。」 |
||
夫人愁憂問答 | 問曰:夫人既得免死入宮,宜應訝樂,何因反更愁憂也? | |
答曰:即有三義不同: 一、明夫人既自被閉,更無人進食與王;王又聞我在難,轉更愁憂。今既無食加憂者,王之身命定應不久。 二、明夫人既被囚難,何時更見如來之面及諸弟子? 三、明夫人奉教,禁在深宮,內官守當,水泄不通,旦夕之間,唯愁死路。 有斯三義,切逼身心,得無憔悴也! |
||
⒉因禁請佛 |
遙向耆闍崛山,為佛作禮,而作是言:「如來世尊在昔之時,恆遣阿難來慰問我。我今愁憂,世尊威重,無由得見;願遣目連、尊者阿難,與我相見。」 作是語已,悲泣雨淚,遙向佛禮,未舉頭頃。 |
|
二、從「遙向耆闍崛山」下至「未舉頭頃」以來,正明「夫人因禁請佛,意有所陳」。 | ||
單心面佛 |
此明夫人既在囚禁,自身無由得到佛邊,唯有單心面向耆闍,遙禮世尊,願佛慈悲,表知弟子愁憂之意。 言「如來在昔之時」以下,此有二義: |
|
在禁情乖 | 一、明父王未被禁時,或可王及我身親到佛邊,或可如來及諸弟子親受王請。然我及王身俱在囚禁,因緣斷絕,彼此情乖。 | |
佛遣慰問 | 二、明父王在禁以來,數蒙世尊遣阿難來慰問我。云何慰問?以見父王囚禁,佛恐夫人憂惱,以是因緣,故遣慰問也。 | |
歸尊弟子 |
言「世尊威重,無由得見」者,此明夫人內自卑謙,歸尊於佛弟子:「穢質女身,福因尠薄;佛德威高,無由輕觸。願遣目連等與我相見」。 | |
不敢請佛問答 | 問曰:如來即是化主,應不失時宜;夫人何以不三加致請,乃喚目連等,有何意也? | |
但欲傳語 | 答曰:佛德尊嚴,小緣不敢輒請。但見阿難,欲傳語往白世尊;佛知我意;復使阿難傳佛之語,指授於我。以斯義故,願見阿難。 | |
言「作是語已」者,總說前意竟也。 | ||
渴仰遙禮 | 言「悲泣雨淚」者,此明夫人自唯罪重,請佛加哀;致敬情深,悲淚滿目。但以渴仰靈儀,復加遙禮,叩頂跱[足*余],須臾未舉。 | |
⒊世尊自來 二僧為侍 |
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,知韋提希心之所念。即敕大目犍連及以阿難,從空而來。佛從耆闍崛山沒,於王宮出。時韋提希禮已舉頭,見世尊釋迦牟尼佛,身紫金色,坐百寶蓮華;目連侍左,阿難侍右;釋梵護世諸天,在虛空中,普雨天華,持用供養。 | |
三、從「爾時世尊」下至「天華持用供養」以來,正明「世尊自來赴請」。此明世尊雖在耆闍,已知夫人心念之意。 | ||
二侍從空之由 | 言「敕大目連等從空而來」者,此明應夫人請也。 | |
世尊沒出之由 | 言「佛從耆山沒」者,此明夫人宮內禁約極難,佛若現身來赴,恐畏闍世知聞,更生留難;以是因緣,故須此沒彼出也。 |
|
言「時韋提禮已舉頭」者,此明夫人致敬之時也。 | ||
舉頭見佛 | 言「見佛世尊」者,此明世尊宮中已出,致使夫人舉頭即見。 | |
言「釋迦牟尼佛」者,簡異餘佛。但諸佛名通,身相不異,今故標定釋迦,使無疑也。 言「身紫金色」者,顯定其相也。 言「坐百寶華」者,簡異餘座也。 |
||
侍無餘眾 | 言「目連侍左等」者,此明更無餘眾,唯有二僧。 | |
隱顯王宮 必說稀奇 |
言「釋梵護世」者,此明天王眾等,見佛世尊隱顯王宮,必說稀奇之法;「我等天人,因韋提故,得聽未聞之益。」各乘本念,普住臨空,天耳遙餐,雨華供養。 | |
又,言「釋」者,即是天帝也。 言「梵」者,即是色界梵王等也。 言「護世」者,即是四天王也。 言「諸天」者,即是色、欲界等天眾,既見天王來向佛邊,彼諸天眾亦從王來,聞法供養。 |
||
⒋夫人嘆怨 |
時韋提希見佛世尊,自絕瓔珞,舉身投地,號泣向佛,白言:世尊,我宿何罪,生此惡子?世尊復有何等因緣,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? | |
四、從「時韋提希見世尊」下至「與提婆共為眷屬」以來,正明「夫人舉頭見佛,口言傷嘆,怨結情深」也。 | ||
猶愛身莊 | 言「自絕瓔珞」者,此明夫人身莊瓔珞,猶愛未除,忽見如來,羞慚自絕。 | |
自絕瓔珞問答 | 問曰:云何自絕也? | |
恥愧自絕 |
答曰:夫人乃是貴中之貴、尊中之尊,身四威儀,多人供給,所著衣服,皆使旁人。今既見佛,恥愧情深,不依鉤帶,頓自掣卻,故云「自絕」也。 | |
怨苦難堪 | 言「舉身投地」者,此明夫人內心感結,怨苦難堪,是以從坐踴身而立,從立踴身投地。此乃嘆恨處深,更不事禮拜威儀也。 | |
悶絕號哭 | 言「號泣向佛」者,此明夫人婉轉佛前,悶絕號哭。 | |
不識宿因 |
言「白佛」以下,此明夫人婉轉涕哭,量久少惺,始正身威儀,合掌白佛:「我自一生以來,未曾造其大罪,未審宿業因緣,有何殃咎,而與此兒共為母子?」此明夫人既自障深,不識宿因,今被兒害,謂是橫來——「願佛慈悲,示我徑路。」 | |
言「世尊復有何等因緣」以下,此明夫人向佛陳訴,「我是凡夫,罪惑不盡,有斯惡報,是事甘心;世尊曠劫行道,正、習俱亡,眾智朗然,果圓號佛,未審有何因緣,乃與提婆共為眷屬?」此意有二: | ||
致怨於子 | 一明夫人致怨於子,忽於父母狂起逆心。 | |
又恨提婆 | 二明又恨提婆,「教我闍世造斯惡計。若不因提婆者,我兒終無此意也」。為此因緣,故致斯問。 | |
又,夫人問佛云「與提婆眷屬」者,即有其二:一者在家眷屬,二者出家眷屬。 言在家者,佛之伯叔有其四人:佛者,即是白淨王兒;金毗者,白飯王兒;提婆者,斛飯王兒;釋魔男者,是甘露飯王兒。此名在家外眷屬也。 言出家眷屬者,與佛作弟子,故名內眷屬也。 上來雖有四句不同,廣明厭苦緣竟。 |
||
㈤欣淨緣 | 五、就「欣淨緣」中,即有其八: | |
⒈通請所求 | 唯願世尊,為我廣說無憂惱處,我當往生,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。 | |
一、從「唯願世尊,為我廣說」下至「濁惡世也」以來,正明「夫人通請所求,別標苦界」。 | ||
苦能啟覺 | 此明夫人遇自身苦,覺世非常,六道同然,無有安心之地;此聞佛說淨土無生,願捨穢身,證彼無為之樂。 | |
⒉舉所厭境 | 此濁惡處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盈滿,多不善聚。願我未來,不聞惡聲,不見惡人。 | |
二、從「此濁惡處」下至「不見惡人」以來,正明「夫人舉出所厭之境」。 此明閻浮總惡,未有一處可貪,但以幻惑愚夫,飲斯長苦。 言「此濁惡處」者,正明苦界也,又明器世間,亦是眾生依報處,亦名眾生所依處也。 言「地獄」等以下,三品惡果最重也。 言「盈滿」者,此三苦聚,非直獨指閻浮,娑婆亦皆遍有,故言「盈滿」。 |
||
業能莊識 |
言「多不善聚」者,此明三界六道不同,種類恆沙,隨心差別。《經》云:「業能莊識,世世處處各趣,隨緣受果報,對面不相知。」 | |
真實厭欣 發金剛志 親從慈尊 |
言「願我未來」以下,此明夫人真心徹到,厭苦娑婆,欣樂無為,永歸常樂。 但無為之境,不可輕爾即階;苦惱娑婆,無由輒然得離。自非發金剛之志,永絕生死之元; 若不親從慈尊,何能免斯長嘆? |
|
親疏總捨 |
然「願我未來不聞惡聲惡人」者,此明如闍王、調達,殺父破僧,及惡聲等,願亦不聞不見。但闍王既是親生之子,上於父母起於殺心,何況疏人而不相害?是故夫人不簡親疏,總皆頓捨。 | |
⒊夫人懺悔 | 今向世尊,五體投地,求哀懺悔, | |
三、從「今向世尊」下至「懺悔」以來,正明「夫人淨土妙處,非善不生,恐有餘愆,障不得往,是以求哀,更須懺悔」。 | ||
⒋通請去行 | 唯願佛日,教我觀於清淨業處。 | |
四、從「唯願佛日」下至「清淨業處」以來,正明「夫人通請去行」。此明夫人上即通請生處,今亦通請得生之行。 | ||
佛日除闇 | 言「佛日」者,法、喻雙標也。譬如日出,眾闇盡除;佛智輝光,無明之夜日朗。 | |
言「教我觀於清淨」以下,正明既能厭穢欣淨,若為安心注想,得生清淨處也。 | ||
⒌光臺現國 酬前通請 |
爾時世尊,放眉間光。其光金色,遍照十方無量世界;還住佛頂,化為金臺,如須彌山,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: 或有國土,七寶合成; |
|
復有國土,純是蓮華; 復有國土,如自在天宮; 復有國土,如玻璃鏡, 十方國土,皆於中現。 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,嚴顯可觀,令韋提希見。 五、從「爾時世尊放眉間光」下至「令韋提見」以來,正明「世尊廣現淨土,酬前通請」。 |
||
眉光住頂 佛力令見 |
此明世尊以見夫人廣求淨土,如來即放眉間光,照十方國,以光攝國;還來頂上,化作金臺,如須彌山。「如」之言似,似須彌山。此山腰細上闊,所有佛國,並於中現,種種不同,莊嚴有異。佛神力故,了了分明,加備韋提,盡皆得見。 | |
不說普現問答 | 問曰:韋提上請「為我廣說無憂之處」,佛今何故不為廣說,乃為金臺普現者,有何意也? | |
如來意密 |
答曰:此彰如來意密也。然韋提發言致請,即是廣開淨土之門,若為之總說,恐彼不見,心猶致惑;是以一一顯現,對彼眼前,信彼所須,隨心自選。 | |
⒍總領所現 | 時韋提希白佛言:世尊,是諸佛土雖復清淨,皆有光明, | |
六、從「時韋提白佛」下至「皆有光明」以來,正明「夫人總領所現,感荷佛恩」。 | ||
極樂非比 | 此明夫人總見十方佛國,並悉精華;欲比極樂莊嚴,全非比況,故云「我今樂生安樂國」也。 | |
報土優劣問答 | 問曰:十方諸佛,斷惑無殊,行畢果圓,亦應無二,何以一種淨土,即有斯優劣也? | |
隱顯隨機 望存化益 |
答曰:佛是法王,神通自在;優之與劣,非凡惑所知。隱、顯隨機,望存化益,或可故隱彼為優,獨顯西方為勝。 |
|
⒎別選所求 | 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。 | |
別選極樂之由 | 七、從「我今樂生彌陀」以下,正明「夫人別選所求」。 | |
別願所成 七勝因緣 悲智普攝 諸經廣勸 眾聖齊讚 密遣別選 |
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,願願皆發增上勝因, 依因起於勝行,依行感於勝果,依果感成勝報,依報感成極樂,依樂顯通悲化,依於悲化顯開智慧之門; 然悲心無盡,智亦無窮;悲智雙行,即廣開甘露, 因茲法潤,普攝群生也。諸餘經典,勸處彌多, 眾聖齊心,皆同指讚: 有此因緣,致使如來密遣夫人別選也。 |
|
⒏請求別行 | 唯願世尊,教我思惟,教我正受。 | |
八、從「唯願世尊」以下,正明「夫人請求別行」。 此明韋提既選得生處,還修別行,勵己注心,必望往益。 |
||
教我思惟 定前方便 | 言「教我思惟」者,即是定前方便,思想憶念彼國依正二報、四種莊嚴也。 | |
教我正受 覺想俱亡 | 言「教我正受」者,此明因前思想漸漸微細,覺想俱亡,唯有定心與前境合,名為正受。 | |
此中略已料簡,至下觀門,更當廣辨,應知。 上來雖有八句不同,廣明欣淨緣竟。 |
||
㈥散善顯行緣 | 六、就「散善顯行緣」中,即有其五: | |
⒈光益父王 |
爾時世尊即便微笑,有五色光從佛口出,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。 爾時大王雖在幽閉,心眼無障,遙見世尊,頭面作禮,自然增進,成阿那含。 |
|
一、從「爾時世尊即便微笑」下至「成阿那含」以來,正明「光益父王」。 | ||
如來微笑之由 稱釋迦本心 顯彌陀願意 |
此明如來以見夫人願生極樂,更請得生之行,稱佛本心,又顯彌陀願意。 因斯二請,廣開淨土之門,非直韋提得去,有識聞之皆往; 有斯益故,所以「如來微笑」也。 |
|
佛光必益 |
言「有五色光從佛口出」者,此明一切諸佛心口常威儀法爾,凡所出光,必有利益。 言「一一光照頻婆頂」者,正明口光不照餘方,唯照王頂。 |
|
照益地獄 照益畜生 照益鬼神 照益修羅 照益人道 照益二乘 照益大乘 |
然佛光隨身出處,必皆有益:佛足下放光,即照益地獄道; 若光從膝出,照益畜生道; 若光從陰藏出,照益鬼神道; 若光從臍出,照益修羅道; 光從心出,照益於人道; 若光從口出,照益二乘之人; 若光從眉間出,照益大乘人。 |
|
授王小果 授菩薩記 |
今明此光從口出,直照王頂者,即授其小果。 若光從眉間出,即從佛頂入者,即授菩薩記也。如斯義者,廣多無量,不可具述。 |
|
言「爾時大王雖在幽閉」以下,正明父王蒙光照頂,心眼得開,障隔雖多,自然相見。斯乃因光見佛,非意所期,致敬歸依,即超證第三之果。 | ||
⒉答別求行 阿彌陀佛 去此不遠 |
爾時,世尊告韋提希:汝今知不? 阿彌陀佛去此不遠。汝當繫念,諦觀彼國,淨業成者。我今為汝廣說眾譬, |
|
二、從「爾時世尊」下至「廣說眾譬」以來,正明「答前夫人別選所求之行」。 | ||
迄此經文來由 世尊默然 阿難傳語 耆闍會 |
此明如來從上耆闍沒,王宮出,訖至此文, 世尊默然而坐,總未言說; 但中間夫人懺悔、請問,放光、現國等,乃是阿難從佛王宮見此因緣,事了還山,傳向耆闍大眾,說如上事,始有此文, 亦非是無時佛語也。應知。 |
|
言「爾時世尊告韋提」以下,正明告命許說也。 | ||
三不遠 | 言「阿彌陀佛不遠」者,正明標境以住心。即有其三: | |
分齊不遠 | ㈠明分齊不遠,從此超過十萬億剎,即是彌陀之國; | |
往生不遠 | ㈡明道里雖遙,去時一念即到; | |
觀見不遠 | ㈢明韋提等,及未來有緣眾生,注心觀念,定境相應,行人自然常見。有斯三義,故云不遠也。 | |
心行業成 |
言「汝當繫念」以下,正明凡惑障深,心多散動,若不頓捨攀緣,淨境無由得現。此即正教安心住行,若依此法,名為「淨業成」也。 | |
自開三福 | 言「我今為汝」以下,此明機緣未具,不可偏說定門,佛更觀機,自開三福之行。 | |
⒊舉機勸益 | 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,得生西方極樂國土。 | |
迴心皆到 | 三、從「亦令未來世」下至「極樂國土」以來,正明「舉機勸修得益」。此明夫人所請利益彌深,及未來迴心皆到。 | |
⒋勸修三福 ⑴世福 ⑵戒福 ⑶行福 三福淨業 |
欲生彼國者,當修三福: 一者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; 二者受持三歸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; 三者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 如此三事,名為淨業。 |
|
四、從「欲生彼國者」下至「名為淨業」以來,正明「勸修三福之行」。 | ||
定散二機 自開三福之由 |
此明一切眾生,機有二種:一者定,二者散。 若依定行,即攝生不盡;是以如來方便,顯開三福,以應散動根機。 |
|
言「欲生彼國」者,標指所歸也。 言「當修三福」者,總標行門也。 |
||
⑴世福 | 云何名三?「一者孝養父母」。即有其四: | |
孝養父母 菩薩處胎經等 藉緣托生恩 父母恩重經意 十月懷胎恩 產時憂難恩 三年不淨恩 將養成人恩 不孝如畜 |
一、言「孝養父母」者:此明一切凡夫皆藉緣而生。云何藉緣? 或有化生,或有濕生,或有卵生,或有胎生。此四生中,各各復有四生,如經廣說。但是相因而生,即有父母; 既有父母,即有大恩。若無父者,能生之因即闕;若無母者,所生之緣即乖;若二人俱無,即失託生之地。 要須父母緣具,方有受身之處。既欲受身,以自業識為內因,以父母精血為外緣,因緣和合,故有此身。以斯義故,父母恩重。 母懷胎已,經於十月,行住坐臥常生苦惱, 復憂產時死難; 若生已,經於三年,恆常眠屎臥尿,床被衣服皆亦不淨; 及其長大,愛婦親兒,於父母處反生憎疾, 不行恩孝者,即與畜生無異也。 |
|
福田之極 | 又,父母者,世間福田之極也;佛者,即是出世福田之極也。 | |
佛言教孝 佛托空缽 比丘獻食 三衣極尊 佛言不消 僧供父母 恩重得消 信佛得消 |
然佛在世時,遇值時年飢儉,人皆餓死,白骨縱橫;諸比丘等,乞食難得。 於時世尊,待比丘等去後,獨自入城乞食,從旦至中,門門喚乞,無與食者,佛還空缽而歸。明日復去,又還不得;後日復去,又亦不得。 忽有一比丘,道逢見佛,顏色異常,似有飢相,即問佛言:「世尊,今已食竟也?」佛言:「比丘,我經三日以來,乞食不得一匙,我今飢虛,無力能共汝語。」比丘聞佛語已,悲淚不能自勝,即自念言:「佛是無上福田,眾生覆護,我此三衣賣卻,買取一缽飯,奉上於佛,今正是時也。」作是念已,即買得一缽飯,急將上佛。佛知而故問言:「比丘,時年飢儉,人皆餓死,汝今何處,得此一缽純色飯來?」比丘如前具白世尊。佛又言:「比丘,三衣者,即是三世諸佛之幢相。此衣因緣極尊、極重、極恩。汝今易得此飯與我者,大領汝好心,我不消此飯也。」比丘重白佛言:「佛是三界福田,聖中之極,尚言不消者,除佛以外,誰能消也?」佛言:「比丘,汝有父母已否?」答言:「有。」「汝將供養父母去。」比丘言:「佛尚云不消,我父母豈能消也?」佛言:「得消,何以故?父母能生汝身,於汝有大重恩,為此得消。」佛又問:「比丘,汝父母有信佛心否?」比丘言:「都無信心。」佛言:「今有信心。見汝與飯,大生歡喜,因此即發信心。先教受三歸依,即能消此食也。」時比丘既受佛教,愍仰而去。以此義故,大須孝養父母。 | |
佛身行孝 |
又,佛母摩耶生佛,經七日已即死,生忉利天。佛後成道,至四月十五日,即向忉利天,一夏為母說法,為報十月懷胎之恩。佛尚自收恩,孝養父母,何況凡夫而不孝養?故知父母恩深極重也。 | |
奉事師長 敬上之行 |
「奉事師長」者:此明教示禮節,學識成德,因行無虧,乃至成佛,此猶師之善友力也。此之大恩,最須敬重。然父母及師長者,名為敬上行也。 | |
慈心不殺 |
言「慈心不殺」者:此明一切眾生皆以命為本,若見惡緣,怖走藏避者,但為護命也。《經》(北本《涅槃經》卷十南本《涅槃經》卷十)云:「一切諸眾生,無不愛壽命,勿殺勿行杖,恕己可為喻。」即為證也。 | |
修十善業 慈下之行 |
言「修十善業」者:此明十惡之中,殺業最惡,故列之在初。十善之中,長命最善,故以之相對也。以下九惡九善者,至下九品中,次應廣述。此明世善,又名慈下行也。 | |
⑵戒福 受持三歸 | 二、言「受持三歸」者:此明世善輕微,感報不具;戒德巍巍,能感菩提之果。但眾生歸信,從淺至深,先受三歸,後教眾戒。 | |
具足眾戒 |
言「具足眾戒」者:然戒有多種,或三歸戒,或五戒、八戒、十善戒、二百五十戒、五百戒、沙彌戒,或菩薩三聚戒、十無盡戒等,故名「具足眾戒」也。又,一一戒品中,亦有少分戒、多分戒、全分戒也。 | |
不犯威儀 |
言「不犯威儀」者:此明身口意業,行住坐臥,能與一切戒,作方便威儀也。若輕重粗細,皆能護持,犯即悔過,故云「不犯威儀」。此名戒善也。 | |
⑶行福 發菩提心 | 三、言「發菩提心」者:此明眾生欣心趣大,不可淺發小因;自非廣發弘心,何能得與菩提相會? | |
度眾生心 | 唯願我身,身同虛空,心齊法界,盡眾生性。 | |
我以身業,恭敬供養禮拜,迎送來去,運度令盡。 又,我以口業,讚歎說法,皆受我化,言下得道者令盡。 又,我以意業,入定觀察,分身法界,應機而度,無一不盡。 我發此願,運運增長,猶如虛空,無處不遍,行流無盡,徹窮後際,身無疲倦,心無厭足。 |
||
求佛果心 |
又,言「菩提」者,即是佛果之名。 又,言「心」者,即是眾生能求之心。故云「發菩提心」也。 |
|
深信因果 印壞文成喻 |
四、言「深信因果」者,即有其二:一明世間苦樂因果,若作苦因,即感苦果;若作樂因,即感樂果。如似以印印泥,印壞文成,不得疑也。 | |
讀誦大乘 | 言「讀誦大乘」者,此明經教,喻之如鏡,數讀數尋,開發智慧。若智慧眼開,即能厭苦、欣樂涅槃等也。 | |
勸進行者 |
言「勸進行者」,此明苦法如毒,惡法如刀,流轉三有,損害眾生。今既善如明鏡,法如甘露,鏡即照正道以歸真,甘露即注法雨而無竭。欲使含靈受潤,等會法流,為此因緣,故須相勸。 | |
言「如此三事」以下,總結成上行也。 | ||
⒌引聖勵凡 | 佛告韋提希:汝今知否?此三種業,乃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。 | |
五、從「佛告韋提」下至「正因」以來,明其「引聖勵凡」。但能決定注心,必往無疑。 上來雖有五句不同,廣明散善顯行緣竟。 |
||
㈦定善示觀緣 | 七、就「定善示觀緣」中,即有其七: | |
⒈敕聽許說 |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諦聽,諦聽!善思念之。如來今者,為未來世一切眾生,為煩惱賊之所害者,說清淨業。 | |
一、從「佛告阿難」下至「清淨業」以來,正明「敕聽許說」。 | ||
總命二人之由 |
此明韋提前請願生極樂,又請得生之行,如來已許;今就此文,正欲開顯正受之方便。此乃因緣極要,利益處深,曠劫稀聞,如今始說。為斯義故,致使如來總命二人。 | |
開淨土門 |
言「告阿難」者,我今欲開說淨土之門,汝好傳持,莫令遺失。 言「告韋提」者,汝是請法之人,我今欲說,汝好審聽,思量諦受,莫令錯失。 |
|
偏為常沒 | 言「為未來世一切眾生」者,但如來臨化,偏為常沒眾生;今既等布慈雲,望欲普沾來潤。 | |
賊害機相 |
言「為煩惱賊害」者,此明凡夫障重,妄愛迷深,不謂三惡火坑闇在人之足下;隨緣起行,擬作進道資糧,何其六賊知聞,競來侵奪。今既失此法財,何得無憂苦也? | |
懺悔清淨 | 言「說清淨業」者,此明如來以見眾生罪故,為說懺悔之方,欲令相續斷除,畢竟永令清淨。 | |
念佛清淨 從觀入念 |
又,言「清淨」者,依下觀門,專心念佛,注想西方,念念罪除,故清淨也。 |
|
⒉問當聖意 | 善哉韋提希!快問此事。 二、從「善哉」以下,正明「夫人問當聖意」。 |
|
⒊付囑流通 | 阿難,汝當受持,廣為多眾宣說佛語。 | |
三、從「阿難汝當受持」下至「宣說佛語」以來,正明「勸持勸說,此法深要,好須流布」。 此明如來前則總告,令安心聽受;此文則別敕阿難,受持勿忘,廣多人處,為說流行。 |
||
佛語生信 | 言「佛語」者,此明如來曠劫已除口過,隨有言說,一切聞者自然生信。 | |
⒋勸修得益 |
如來今者,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,觀於西方極樂世界。以佛力故,當得見彼清淨國土,如執明鏡自見面像。見彼國土極妙樂事,心歡喜故,應時即得無生法忍。 | |
四、從「如來今者」下至「得無生忍」以來,正明「勸修得益之相」。 此明如來欲為夫人及未來等,顯觀方便,注想西方,捨厭娑婆,貪欣極樂。 |
||
佛力故見 凡見佛境之由 |
言「以佛力故」以下,此明眾生業障,觸目生盲,指掌謂遠他方,隔竹簀即踰之千里。豈況凡夫分外,諸佛境內窺心?自非聖力冥加,彼國何由得睹! | |
言「如執明鏡自見面像」以下,此明夫人及眾生等,入觀住心,凝神不捨,心境相應,悉皆顯現;當境現時,如似鏡中見物無異也。 | ||
三忍信喜悟 玄談未得 十信中忍(凡夫位) |
言「心歡喜故得忍」者,此明阿彌陀佛國清淨光明,忽現眼前,何勝踴躍!因茲喜故,即得無生之忍;亦名喜忍,亦名悟忍,亦名信忍。此乃玄談,未標得處,欲令夫人等,悕心此益,勇猛專精,心想見時,方應悟忍。 此多是十信中忍,非解行以上忍也。 |
|
⒌佛力觀成 異方便 |
佛告韋提希:汝是凡夫,心想羸劣,未得天眼,不能遠觀。 諸佛如來有異方便,令汝得見。 |
|
韋提見國之由 | 五、從「佛告韋提」下至「令汝得見」以來,正明「夫人是凡非聖,由非聖故,仰惟聖力冥加,彼國雖遙得睹。」 | |
標定凡夫之由 |
此明如來恐眾生置惑,謂言夫人是聖非凡,由起疑故,即自生怯弱:「然韋提現是菩薩,假示凡身;我等罪人,無由比及」。為斷此疑,故言「汝是凡夫」也。 | |
言「心想羸劣」者,由是凡故,曾無大志也。 言「未得天眼」者,此明夫人肉眼所見遠近不足為言,況淨土彌遙,云何可見? |
||
功悉歸佛 | 言「諸佛如來有異方便」以下,此明若依心所見國土莊嚴者,非汝凡能,普悉歸功於佛也。 | |
⒍牒恩生問 | 時韋提希白佛言:世尊,如我今者,以佛力故,見彼國土; | |
光台佛恩 |
六、從「時韋提白佛」下至「見彼國土」以來,明其「夫人重牒前恩,欲生起後問」之意。此明夫人領解佛意:「如上光臺所見,謂是己能向見;世尊開示,始知是佛方便之恩。若爾者,佛今在世,眾生蒙念,可使得見西方;佛若涅槃,不蒙加備者,云何得見也?」 | |
⒎韋提為物 | 若佛滅後,諸眾生等濁惡不善,五苦所逼,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? | |
七、從「若佛滅後」下至「極樂世界」以來,正明「夫人悲心為物,同己往生,永逝娑婆,長遊安樂」。 | ||
如來息化之由 |
此明如來期心運度,徹窮後際而未休。但以世代時移,群情淺促,故使如來減永生之壽,泯長劫以類人年,攝憍慢以示無常,化剛強同歸於磨滅,故云「若佛滅後」也。 | |
滅後眾生 | 言「諸眾生」者,此明如來息化,眾生無處歸依,蠢蠢周慞,縱橫走於六道。 | |
五濁 | 言「濁惡不善」者,此明五濁也:一者劫濁,二者眾生濁,三者見濁,四者煩惱濁,五者命濁。 | |
劫濁 | 言劫濁者,然劫實非是濁,當劫減時,諸惡加增也。 | |
眾生濁 | 言眾生濁者,劫若初成,眾生純善;劫若末時,眾生十惡彌盛也。 | |
見濁 | 言見濁者,自身眾惡,總變為善;他上無非,見為不是也。 | |
煩惱濁 | 言煩惱濁者,當今劫末眾生,惡性難親,隨對六根,貪瞋競起也。 | |
命濁 |
言命濁者,由前見、惱二濁,多行殺害,無慈恩養;既行斷命之苦因,欲受長年之果者,何由可得也? 然濁者,體非是善。今略指五濁義竟。 |
|
五苦八苦 所化機相 |
言「五苦所逼」者,八苦中,取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苦,此名五苦也。更加三苦,即成八苦:一者五陰盛苦,二者求不得苦,三者怨憎會苦,總名八苦也。 此五濁、五苦、八苦等,通六道受,未有無者,常逼惱之。若不受此苦者,即非凡數攝也。 | |
言「云何當見」以下,此明夫人舉出苦機,此等罪業極深,又不見佛,不蒙加備,云何見於彼國也? 上來雖有七句不同,廣明定善示觀緣竟。 |
||
一會三序 化前序別立 |
初明證信序,次明化前序,後明發起序。 上來雖有三序不同,總明序分竟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