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11講
578
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 講述 淨宗法師依此開講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,共五十二講。
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11講 十方眾生之所指㈡
第一節 十方眾生之所指
一、九法界一切眾生
「設我成佛,十方眾生」:顯示阿彌陀佛的成佛就是為了十方眾生,如果不是為了十方眾生,阿彌陀佛就不成為這樣的佛,可以說,這一尊佛跟十方眾生、十方眾生跟這一尊佛是一體的、共命的、彼此依靠的、互相需要的。
十方之義
「十方眾生」的「十方」是什麼意思呢?如果從字面上來講,就是四維上下的總稱,也就是東、南、西、北,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,以及上方跟下方,這就顯示是整個法界、整個大宇宙的意思。
《無量壽經》第十七願說:
十方世界,無量諸佛。
可知,這個十方,就是十方世界的意思,十方世界就是指法界中所有的一切世界、一切國土。《阿彌陀經》舉出「六方世界」,而玄奘大師所翻譯的《稱讚淨土經》(《阿彌陀經》的同本異譯),就舉出「十方世界」; 這兩部經文文字不同,但意義是相同的,都是指整個大法界。《莊嚴經》說:
所有十方無量、無邊、無數世界,一切眾生。
《悲華經》裏也說:
無量無邊阿僧祇餘佛世界,所有眾生。
「阿僧祇」是印度用來計算數目的單位,亦即「不可計算、無量數、無央數,或極大數」之意。
由此可知,「十方」涵蓋整個大宇宙;所有一切世界當中,所有的一切眾生,就是「十方眾生」。
眾生之義
「眾生」又翻譯為「有情」或「含識」,或者是「含靈」,也就是,眾生都是有感情的、有心識的、有靈性的,因此就做這樣的翻譯。
普通來講,眾生是指迷界的有情、迷界的眾生。所謂迷界,是指六道的眾生,六道就是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羅道、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。
如果從廣義上來講,佛菩薩及聲聞緣覺也都涵攝在眾生這個名詞之中,這就成為十法界的眾生。「十法界」包含剛剛所講的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等六道輪迴的凡夫,以及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四種的聖人。六道跟四聖,包含起來總稱為十法界的眾生。
九法界一切眾生
《仁王經》裏面說:
三賢十聖住果報,
唯佛一人居淨土。
「三賢十聖」:「三賢」是指菩薩階位的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;「十聖」就是十地。這三賢十聖的菩薩,還住在因果報應之中,這怎麼講?當然,這必須引用一些教理來解釋了。如果斷見惑的話,他就進入了初信的果位;斷思惑的話,就進入了七信的果位;斷塵沙惑的話,就進入了十信的果位。之後,破一分的無明,證一分的法性,就進入了初住的果位,一階一階上去。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性,破一分、證一分,直到四十一品的無明通通破盡,就進入佛的境界。所以,如果還沒有到達佛的境界的話,都還在果報當中。只有佛一人在常寂光土裏面,不生不滅。
如果從這裏來講,彌陀發願救度的十方眾生,就是除佛以外的九法界眾生。
但是,九法界之中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是三種聖人,已經出了六道輪迴,雖然還沒有成佛,但並沒有貪瞋癡,不受造罪造業、受苦受難的輪迴果報。
而需要彌陀救度的眾生,就是還在造罪造業、受苦受難的六道輪迴的凡夫。
二、二十五有眾生
「十方眾生」在《無量壽經》本身來講,是怎麼解釋的呢?
《無量壽經》第十八願成就文言:
諸有眾生。
《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》言:
餘佛剎中,諸有情類。
「諸有」、「諸有情類」,意思一樣,是指二十五有。
二十五有
所謂「二十五有」,就是二十五種有著生死輪迴的生命形態,就是指六道,也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、人、天。天界裏面又包含欲界六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。同時,又涵蓋初果、二果、三果的聖者,這樣歸納起來,總共有二十五種,所以叫做二十五有。
「有」是佛教的專有名詞,「有」就是有生死輪迴。成了四果阿羅漢,了脫輪迴,就不再「有」,所謂「不受後有」,在此之前都是「有」。
《往生論註》八番問答
我們的淨土宗的祖師,對於「諸有眾生」是怎麼樣的眾生,有很簡要明瞭的定義。
在曇鸞大師所作的《往生論註》卷上的最後,就是「八番問答」的地方,曇鸞大師以問答的方式來顯示,「諸有眾生」是怎麼樣的眾生。
何等眾生問答
第一問答,也就是「何等眾生問答」:
問曰:
天親菩薩迴向章中言:「普共諸眾生,往生安樂國。」
此指共何等眾生耶?
淨土宗三經一論的《往生論》,是天親菩薩所寫,由偈語和論文兩部分組成,文字並不長,偈語也只有二十四首,每一首四句,每一句五個字。最後一首顯示作這部論的目的說:
我作論說偈,願見彌陀佛,
普共諸眾生,往生安樂國。
他作這部《往生論》,目的是為了親見阿彌陀佛,同時,也普遍地跟所有眾生一起往生安樂國,所以說「普共諸眾生,往生安樂國」。
但若論天親菩薩,他不是凡夫,是菩薩。菩薩所說的「普共諸眾生」,這個「眾生」到底是菩薩的眾生,還是我們六道還有貪瞋癡、具足煩惱的凡夫呢?如果他所共的眾生是菩薩的話,那麼這部論對我們來講就等於沒有份了;如果是像我們這樣的眾生的話,那麼他所說的法門,也就是我們所做得到的法門。那麼,到底是共菩薩眾生還是共凡夫眾生?
曇鸞大師為了把「普共諸眾生」的定義顯示出來,讓我們凡夫得到安心、得到滿足,曉得這部《往生論》是為我們凡夫所寫的,所以做了這個自問自答。
「普共諸眾生」到底是共怎樣的眾生呢?曇鸞大師舉出《無量壽經》裏面的第十七願的成就文,以及第十八願的成就文來回答。
《無量壽經》佛告阿難:
「十方恆沙,諸佛如來,皆共讚歎,無量壽佛,威神功德,不可思議。
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
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;
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
案此而言,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。
第十八願所講的「十方眾生」,成就文解釋為「諸有眾生」,而「諸有眾生」曇鸞大師就解釋為「一切外凡夫人」。諸有眾生,乃至臨終的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,也能夠往生,所以就斷定一切外凡夫人也都能夠往生。
一切外凡夫人
曇鸞大師在這裏所說的「外凡夫人」,如果以天臺宗的解釋,「十信」的階位叫做外凡夫,若論十信階位,初信位已是斷見惑之初果羅漢,不是一般凡夫。但是,曇鸞大師在這裏所講的「外凡夫」是指「十信外」之「薄地凡夫」,既然是十信之外的凡夫,就表示還有煩惱,還會造業造罪。
當今凡夫,現名信想輕毛,亦名不定聚,亦名外凡夫。
輕毛
「輕毛」,像毛髮那麼輕,隨便一點點風一吹,他就會隨風或東或西。所以,「輕毛」就是形容我們一般的凡夫,心力很拙劣、很脆弱,會隨著環境而進進退退,而造善或是造惡。
由此可知,「諸有眾生」就是指一般的善惡凡夫。善惡凡夫只要一念至心迴向也能夠往生,也就是說,即使臨終十念、一念,至心願生極樂,當下也能夠往生。
這就是第十八願成就文所講的,「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」。
《觀經》下品下生
又舉「下品下生」最下造惡一類,以顯明攝取上中之機。
可知淨土宗旨,救苦為懷,舉惡況善。
舉出了第十八願的成就文之外,曇鸞大師又舉出《觀無量壽經》的下品下生,來解釋「諸有眾生」。
「下品下生」是怎麼樣的眾生呢?就是「作不善業,五逆十惡,具諸不善」,也就是說這種眾生,一生當中都沒有機會遇到善緣來行善積德,都沒有遇到佛緣來依法修行,所遇到的,都是惡緣,因此他一生所造的不是善業,而是五逆十惡種種不善。這種眾生臨命終時果報來了,地獄之火燃燒到他面前,這時候,他才恐懼驚慌。但他宿世與佛有緣,這時才能夠遇到善知識,為他做種種安慰,為他宣說彌陀的救度、極樂世界的微妙安樂,教他念佛。可是這個人已臨命終,業果現前,重病在床,他哪有可能來做寂靜的心中念佛、思惟佛德?這時候善知識告訴他:「你只要嘴巴喊南無阿彌陀佛,就能夠解除地獄的果報,就能夠當下往生極樂世界。」這時候,這個人就至心地稱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-- 在這裏所謂的「至心」,就是一種迫不及待的,希望趕快解脫面前的痛苦果報的殷切的心,所以這一顆心可以說忘掉了所有一切,只曉得「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⋯⋯」,這樣稱念下去,一直到他斷氣。其實他是臨命終人,這口氣已經快斷了,即使他來念佛,頂多也只是念十句左右。那麼,由於他念念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在念佛當中,每一念、每一念都在消除、滅盡他的生死輪迴的罪業。這時候,地獄之火化為金蓮花,就好像太陽一樣,光明燦爛地在他面前,他就坐上金蓮花,當下往生極樂世界。
曇鸞大師舉出這種下下品的眾生,來說明「諸有眾生」就是這種眾生。
信者皆生
曇鸞大師接著作了一個結論說:
但令不誹謗正法,信佛因緣,皆得往生。
也就是說,只要你不誹謗正法,只要你能夠信受彌陀救度-- 因為既然誹謗正法,就不會信受彌陀救度。誹謗正法就表示他不相信有善惡報應、三世因果、六道輪迴,不相信有彌陀救度,既然不相信,當然就不能往生。所以,只要不誹謗正法,信受彌陀救度、願生彌陀淨土、專稱彌陀佛名,都能夠往生,所以說「信佛因緣,皆得往生」。
舉惡況善
曇鸞大師舉出下品下生-- 最下造惡這種眾生來顯明,阿彌陀佛的救度包含上、中、下的根機;也顯示我們這個法門,是以救度極劣、極惡、極苦的眾生為本懷,彰顯任何眾生都能被救度。
也就是說,臨終乃至一念都能往生,何況平生念念不捨;極惡之人都能往生,何況行善之人;到了臨終都能往生,何況現在就已經願生彌陀淨土、專稱彌陀佛名,更必定往生。所以,以這種眾生來顯示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廣大無邊、徹底無遺的,任何人都是彌陀救度的眾生;任何處、任何時,都是彌陀救度之處、救度之時,給十方眾生絕對的希望和安慰。
逆謗除取問答
又於「八番問答」之二「逆謗除取問答」,顯明一切眾生,但令不謗正法,「願往生者,皆得往生」。
曇鸞大師八番問答裏面的第二問答,也就是「逆謗除取問答」,又顯明「只要不誹謗正法,願往生都能夠往生」。這段話說:
問曰:
《無量壽經》言:
「願往生者,皆得往生;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
《觀無量壽經》言:
「作五逆十惡,具諸不善,亦得往生。」
此二經云何會?
願生皆生
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最後,有「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」,也就是五逆謗法的人不能夠往生。可是《觀無量壽經》裏面,卻是五逆十惡的眾生也往生,那豈不是矛盾嗎?要如何來會通呢?
曇鸞大師就回答說:《無量壽經》所講的是兩種罪,五逆和謗法,因為有兩種罪,所以不能往生。而《觀無量壽經》所講的是一種罪,就是只有十惡五逆,而沒有謗法,因為他沒有謗法,所以能夠往生。
以此顯示「只要願往生,都能夠往生」。
無信罪最大
如同剛剛所講的,願往生就是不誹謗正法,誹謗正法必定不願往生。就像《觀無量壽經》裏所講的,即使五逆十惡這麼重的罪業也能往生,因為他對阿彌陀佛並沒有排拒,如果排拒的話,就表示誹謗正法。所以,這裏「誹謗正法」所講的,主要是對阿彌陀佛的救度而言。因為如果對彌陀的救度不相信、不接受,那就永無出離六道輪迴的機會。所以,誹謗之罪,沒有比對彌陀救度的誹謗來得更大,這麼講起來,所有的罪以對彌陀不信、懷疑的罪為最大。
剋念願生
曇鸞大師在《往生論註》卷下(《聖教集》第三○○頁),對於第十八願成就文也有簡明扼要的解釋:
經言:「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,剋念願生,亦得往生,即入正定聚。」
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,安可思議!
「若人」:只要有人,不管這個人是善人、惡人;他只要聽聞到極樂世界的清淨安樂--
「剋念願生」:「剋念」就是出自於內心,徹底地、毫無保留地、毫無退轉地願生極樂世界,也能夠往生。
「即入正定聚」:當下也入了不退轉的果位。
一念至心
曇鸞大師以「剋念」來解釋「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」的「一念」;這一念的「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」,叫做「剋念願生」,所以說「一念至心」。「至心」,是通達內心,懇切至誠,這個叫做「至心」。對於往生,是絕對要往生的,是不退轉的、毫無保留的、不受任何影響所轉動的,這個叫做「一念至心」。這也是曇鸞大師在這裏所解釋的「剋念」。
第十八願所講的「乃至十念」也好,或是成就文所講的「乃至一念」也好,都是指臨終的眾生而言的,也就是以臨終的十念、一念「亦得往生」(也能夠往生),以此來涵蓋平生之人的念念不捨,就更能往生。
以法為鏡
「諸有眾生」既然是這種眾生的話,我們以這面鏡子來照照自己-- 經典就像一面鏡子,我們到了鏡子面前,就能看出我們乾不乾淨、端不端整。面對佛法,以佛法來對照自己的三業行為,就能夠顯示出自己是善是惡,根器是高是低,是會修行還是不會修行,將來會到哪裡去,接受什麼果報。
鸞師自白
曇鸞大師是一個老實修行的人,他以佛法的鏡子來照自己,所得的結論是(在他的《讚阿彌陀佛偈》裏面自白的一首偈):
我從無始循三界,為虛妄輪所迴轉;
一念一時所造業,足繫六道滯三途。
曇鸞大師說,他從無始以來就在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輪迴,所以說「我從無始循三界」。
「為虛妄輪所迴轉」:三界就是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本身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,而我們居然不知道它是虛妄的,把虛妄當作真實,一直在輪迴,永無休止,一直到今天。
「一念一時所造業,足繫六道滯三途」:「一念一時」,也就是心心念念。心心念念都在造業。當然,業有善業跟惡業,可是曇鸞大師說他的業,足夠被綁在六道裏面,被堵在三惡道之中。
曇鸞大師自認為是一個造罪造業的凡夫,念念所造的不是善業,反而是能夠讓他停留在三惡道之業。
本來釋迦牟尼佛說六道是苦海,六道的輪迴像大海一樣,廣無邊深無底。我們在六道裏面,偶爾生而為人,在大海裏面探出頭來呼吸幾口空氣,之後又沉沒下去了,所謂「頭出頭沒」。我們眾生都是在六道裏面「頭出頭沒」,連曇鸞大師都自認為他是在六道裏面頭出頭沒,而且往往都是滯留在三惡道比較多,更何況我們!
若無彌陀,永無出期
若論曇鸞大師,在南北朝的時候,梁武帝都要向他的方向頂禮,尊稱他為「鸞菩薩」;北魏皇帝,又尊稱他為「神鸞」,這樣的人,還自認為是罪惡眾生,何況我們呢?
以此而言,我們可說是沒有出離六道的能力和機緣,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下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」的第十八願的話,我們就永遠在六道中輪迴,永無出期了。
《淨度菩薩經》眾生相
眾生起心動念都是怎樣的行為呢?在《淨度菩薩經》裏說:
一人一日中,八億四千念,
念念之所為,皆是三途業。
每個人在一天當中,念頭有多少呢?有八億四千,這個「八億四千」不是具體數目,是一種表法,也就是無量無邊、數不清的念頭。這些念頭,念念之所為,卻不是能夠讓我們生而為人,或是上生天堂,更不是讓我們脫離六道輪迴,反而都是在造三途業,都是在造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之業。這想起來是很恐懼的,我們心心念念居然結果是這樣。
《地藏經》眾生相
誠如《地藏經》所說:
南閻浮提眾生,舉止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。
也就是說,起心動念、身口意三業行為,都是業,都是罪。
又說:
業力甚大,能敵須彌,能深巨海,能障聖道。
這個世界最高的山是須彌山,而我們的罪業比須彌山還高;最深的是大海,而我們的罪業比大海還深。我們的罪業能夠障礙我們超凡入聖,障礙我們脫離輪迴。
像這樣的眾生,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願的話,我們就永遠只能在三界六道輪轉了。
三界相狀
這個「三界」,曇鸞大師如何來形容呢?
曇鸞大師說:
三界是虛假相、污染相、顛倒相、破壞相、輪轉相、無窮相。
也就是說,三界眾生,他的因、他的果都是虛假,不是真實的;都是污染,不是清淨的;都是顛倒,不是正知正見的;都是破壞,念念都在無常轉變,不是永恆存在的;都是一直在輪轉,不是地獄,就是餓鬼,不是餓鬼,就是畜生,一直在輪轉,無有窮盡。這樣想起來是非常恐怖、非常可怕的。
又說:
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。
三界就好像很廣大的屋子,而這屋子卻是沒有一點點光明,是非常黑暗的,等於是說我們三界六道的凡夫都是迷而不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