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觀經疏》定善義
3813
觀經正宗分定善義 卷第三
沙門 善導 集記
貳、正宗分 | 從此以下,次辨正宗,即有其十六。還就一一觀中,對文料簡,不勞預顯。 | |
定立正宗 |
今定立正宗,與諸師不同,今直以就法定者:從日觀初句,下至下品下生以來,是其正宗。從日觀以上,雖有多義不同,看此文勢,但是由序也。應知。 | |
定善義 | ||
一、日觀 | 就初「日觀」中,先舉,次辨,後結。即有其五: | |
⒈總告總勸 | 佛告韋提希:汝及眾生,應當專心,繫念一處,想於西方。 | |
一、從「佛告韋提」下至「想於西方」以來,正明「總告總勸」。 | ||
機緣未備 顯行未周 自開三福 重勸流通 |
此明韋提前請彌陀佛國,又請正受之行,如來當時即許為說。但以機緣未備,顯行未周, 更開三福之因,以作未聞之益。 又如來重告,勸發流通,此法難聞,廣令開悟。 |
|
言「佛告韋提,汝及眾生」者,此明告勸,若欲等出塵勞,求生佛國者,宜須勵意也。 | ||
安心三昧 八一 一向專稱 |
言「應當專心」以下,此明眾生散動,識劇猿猴,心遍六塵,無由暫息;但以境緣非一,觸目起貪亂想,安心三昧,何容可得?自非捨緣託靜,相續注心,直指西方,簡餘九域。是以一身、一心、一迴向、一處、一境界、一相續、一歸依、一正念,是名想成就,得正受,此世後生,隨心解脫也。 | |
⒉牒所觀事 |
云何作想?凡作想者,一切眾生,自非生盲,有目之徒皆見日沒。 二、從「云何作想」下至「皆見日沒」以來,正明「牒所觀事」。 |
|
安心正念 | 此明諸眾生等,久流生死,不解安心,雖指西方,不知云何作意;故使如來為生反問,遣除疑執,以示正念之方。 | |
顯觀方便 | 言「凡作想」者,此明總牒前意,顯後入觀之方便。 | |
總舉得生 | 言「一切眾生」者,總舉得生之類。 | |
簡機堪否 | 言「自非生盲」以下,此明簡機堪與不堪。 | |
言「生盲」者,從母胎中出,眼即不見物者,名曰生盲。此人不得教作日觀,由不識日輪光相故。除生盲以外,遇緣患者,教作日觀,盡得成就。由未患眼時,識其日輪光明等相,今雖患目,但令善取日輪等相,正念堅持,不限時節,必得成就。 | ||
先教觀日問答 | 問曰:韋提上請,願見極樂之境,及至如來許說,即先教住心觀日,有何意也? | |
日觀三由 | 答曰:此有三意: | |
⑴識境住心 |
一者:欲令眾生識境住心,指方有在。不取冬夏兩時,唯取春秋二際,其日正東出,直西沒,彌陀佛國,當日沒處,直西超過十萬億剎即是。 | |
⑵識障輕重 | 二者:欲令眾生識知自業障有輕重。云何得知?由教住心觀日。 | |
日觀作法 |
初欲住心時,教令跏趺正坐:右腳著左髀上與外齊,左足安右髀上與外齊,左手安右手上,令身正直。合口齒,勿相近,舌柱上顎,為令咽喉及鼻中氣道宣通故。 | |
又令觀身四大,內外俱空,都無一物: | ||
五大皆空 | 身之地大,皮肉筋骨等,心想散向西方,盡西方際,乃至不見一塵之相; | |
又想身之水大,血汗津淚等,心想散向北方,盡北方際,乃至不見一塵之相; 又想身之風大,散向東方,盡東方際,乃至不見一塵之相; 又想身之火大,散向南方,盡南方際,乃至不見一塵之相; 又想身之空大,即與十方虛空一合,乃至不見一塵不空之相; |
||
識大唯有 | 又想身之五大皆空,唯有識大,湛然凝住,猶如圓鏡,內外明照,朗然清淨。 | |
作此想時,亂想得除,心漸凝定。然後徐徐轉心,諦觀於日。其利根者,一坐即見明相現前。當境現時,或如錢大,或如鏡面大,於此明上,即自見業障輕重之相: | ||
三障 三雲障日喻 |
一者黑障,猶如黑雲障日; 二者黃障,又如黃雲障日; 三者白障,如似白雲障日。 |
|
此日猶雲障故,不得朗然顯照;眾生業障亦如是,障蔽淨心之境,不能令心明照。 | ||
懺悔作法 待緣而懺 滅障漸頓 |
行者若見此相,即須嚴飾道場,安置佛像,清淨洗浴,著淨衣,又燒名香,表白諸佛一切賢聖,向佛形像,現在一生,懺悔無始以來,乃身口意業,所造十惡、五逆、四重、謗法、闡提等罪,極須悲涕雨淚,深生慚愧,內徹心髓,切骨自責。懺悔已,還如前坐法,安心取境。境若現時,如前三障盡除,所觀淨境,朗然明淨,此名頓滅障也。 | |
或一懺即盡者,名利根人也。或一懺但除黑障,或一懺得除黃白等障,或一懺但除白障,此名漸除,不名頓滅也。 | ||
憶得即懺 不容四待 |
既自識業相如是,唯須勤心懺悔,日夜三時六時等,但憶得即懺者,最是上根上行人也。譬如湯火燒身,一覺即卻,豈容徒待時、待處、待緣、待人,方始除也? | |
⑶識境光相 |
三者:欲令眾生識知彌陀依正二報、種種莊嚴光明等相,內外照曜,超過此日百千萬倍。行者等,若不識彼境光相者,即看此日輪光明之相,若行住坐臥,禮念憶想,常作此解,不久之間,即得定心,見彼淨土之事,快樂莊嚴。 為此義故,世尊先教作日想觀也。 |
|
⒊正教觀察 | 當起想念,正坐西向,諦觀於日欲沒之處,令心堅住,專想不移。見日欲沒,狀如懸鼓。 | |
三、從「當起想念」下至「狀如懸鼓」以來,「正教觀察」。 此明正身威儀,面向西方,守境住心,堅執不移,所期皆應。 |
||
⒋辨觀成相 |
既見日已,閉目開目,皆令明了。 四、從「既見日已」下至「明了」以來,「辨觀成相」。 此明標心見日,制想除緣,念念不移,淨相了然而現。 |
|
三昧定樂 | 又,行者初在定中,見此日時,即得三昧定樂,身心內外,融液不可思議。 | |
誡起貪心 |
當見此時,好須攝心令定,不得上心貪取。若起貪心,心水即動;以心動故,淨境即失,或動、或闇、或黑、或青、黃、赤、白等色,不得安定。見此事時,即自念言:「此等境相搖動不安者,由我貪心動念,致使淨境動滅。」即自安心正念,還從本起,動相即除,靜心還現。既知此過,更不得起增上貪心也。 | |
辨觀邪正 | 以下諸觀邪正得失,一同此也。觀日見日,心境相應,名為正觀;觀日不見日,乃見餘雜境等,心境不相應,故名邪也。 | |
日觀結語 | 斯乃娑婆之闇宅,觸事無以比方;唯有朗日舒輝,寄想遠標於極樂。 | |
5.總結 |
是為日想,名曰初觀。 五、從「是為」以下,「總結」。 上來雖有五句不同,廣明日觀竟。 |
|
二、水觀 | 二、就「水觀」中,亦先舉,次辨,後結。即有其六: | |
⒈總標地體 |
作水想:見水澄清,亦令明了,無分散意。 既見水已,當起冰想。見冰映徹,作琉璃想。此想成已,見琉璃地,內外映徹。 |
|
一、從「次作水想」下至「內外映徹」以來,「總標地體」。 | ||
何故觀水問答 | 問曰:前教觀日,為知業相等,故令觀日;今此觀中,又教觀水,有何所以? | |
水觀所由 況地等平 |
答曰:日輪常照,以表極樂之長暉;復恐彼地不平,類此穢國之高下。但以娑婆闇宅,唯日能明;此界丘坑,未無高下之處;欲取能平之者,無過於水,示斯可平之相,況彼琉璃之地也。 | |
又,問曰:此界之水,濕而且軟,未審彼地亦同此水也? | ||
況地映徹 | 答曰:此界之平水,以對彼地,等無高下。又轉水成冰者,對彼琉璃之地,內外映徹也。 | |
地輪映徹之由 | 此明彌陀曠劫,等行無偏,正習俱亡,能感地輪之映徹。 | |
水觀作法問答 | 又,問曰:既教想水以住心、轉水以成冰、轉冰以成琉璃地者,云何作法而令境現? | |
碗水投塵喻 |
答曰:若住身威儀,一同前日觀中法。又欲觀水以取定心者,還須對相似之境而觀,即易可得定。行者等,於靜處,取一碗水,著床前地上,好滿盛之,自身在床上坐。當自眉間,著一白物,如豆許大,低頭臨面水上,一心照看此白處,更莫異緣。又,水初在地,波浪不住,臨面觀之,不見面像;為觀不休,漸漸面現。初時面相不住,乍長乍短,乍寬乍狹,乍見不見。此相現時,更須極細用心,不久之間,水波微細,似動不動,面相漸得明現。雖見面上眼耳鼻口等,亦未須取,亦不須妨,但縱身心,知有勿取也;唯取白處,了了觀之,正念守護,勿令失意異緣。當見此時,心漸得住,水性湛然也。 | |
又,行者等,欲識知自心中水波浪不住者,但觀此水動不動之相,即知自心境現不現、明闇之相也。 又,待水靜時,取一米許,當水上,信手投之水中,其水波即動,遍於碗內,自面臨上觀之,其白者即動。更著豆許投之,水波更大,面上白者,或見不見。乃至棗等,投之於水,其波轉大。面上白者,及自身頭面,總皆隱沒不現,猶水動故也。 言碗者,即喻身器也。 言水者,即喻自心水也。 言波浪者,即喻亂想煩惱也。 言漸漸波浪息者,即是制捨眾緣,住心一境也。 言水靜境現者,即是能緣之心無亂,所緣之境不動,內外恬泊,所求之相顯然。 又,細想及粗想,心水即動;心水既動,靜境即失。又細塵及以粗塵,投之寂靜水中,其水波浪即動。 又,行者等,但看此水動不動相,即識自心住不住也。 又,境現失不失、邪正等,一同前日觀也。 |
||
往生論 彼國分量 |
又,天親《讚》(《往生論》)云:「觀彼世界相,勝過三界道。究竟如虛空,廣大無邊際。」此即總明彼國地之分量也。 | |
⒉地下莊嚴 |
下有金剛七寶金幢,擎琉璃地。其幢八方,八楞具足;一一方面,百寶所成;一一寶珠,有千光明;一一光明,八萬四千色;映琉璃地,如億千日,不可具見。 | |
二、從「下有金剛七寶」下至「不可具見」以來,正明「地下莊嚴」,即有其七: | ||
幢體無漏 | ㈠明幢體等是無漏金剛; | |
擎地莊嚴 | ㈡明擎地相,顯映莊嚴; | |
方楞非圓 | ㈢明方楞具足,表非圓相; | |
量即非量 | ㈣明百寶合成,量出塵沙; | |
光周無際 | ㈤明寶出千光,光周無邊之際; | |
光益隨機 | ㈥明光多異色,色照他方,隨機變現,無時不益也; | |
新往難悉 | ㈦明眾光散彩,映絕日輪,新往者睹之,卒難周悉。 |
|
讚云: | ||
地下莊嚴讚 無生自悟 |
地下莊嚴七寶幢,無量無邊無數億。 八方八面百寶成,見彼無生自然悟。 |
|
無生寶國永為常,一一寶流無數光。 行者傾心常對目,騰神踴躍入西方。 又讚云: |
||
證果體用 | 西方寂靜無為樂,畢竟逍遙離有無。 | |
大悲薰心遊法界,分身利物等無殊。 或現神通而說法,或現相好入無餘。 變現莊嚴隨意出,群生見者罪皆除。 又讚云: |
||
歸去來偈 | 歸去來,魔鄉不可停! | |
曠劫來流轉,六道盡皆經。 到處無餘樂,唯聞愁嘆聲。 |
||
入涅槃城 |
畢此生平後,入彼涅槃城。 |
|
⒊地上莊嚴 | 琉璃地上,以黃金繩雜廁間錯,以七寶界分齊分明。 | |
三、從「琉璃地上」下至「分齊分明」以來,正明「地上莊嚴,顯標殊勝」。 | ||
依持圓淨 | 此明依、持、圓、淨:七寶池林等是能依,琉璃寶地是所依;地是能持,池、臺、樹等是所持。 | |
感報圓明之由 無漏為體 |
此由彌陀因行周備,致使感報圓明; 明淨之義,即「無漏為體」也。 |
|
讚云: | ||
地上莊嚴讚 | 寶地莊嚴無比量,處處光明照十方。 | |
寶閣華臺皆遍滿,雜色玲瓏難可量。 寶雲寶蓋臨空覆,聖眾飛通互往來。 寶幢旛蓋隨風轉,寶樂含輝應念迴。 |
||
疑生華胎 | 帶惑疑生華未發,合掌籠籠喻處胎。 | |
內受法樂無微苦,障盡須臾華自開。 耳目精明身金色,菩薩徐徐授寶衣。 光觸體得成三忍,即欲見佛下金臺。 法侶迎將入大會,瞻仰尊顏讚善哉。 言「金繩」以下,正明黃金作道,狀似金繩也。或以雜寶為地,琉璃作道;或以琉璃為地,白玉作道;或以紫金白銀為地,百寶作道;或以不可說寶為地,還以不可說寶作道;或以千萬寶為地,二三寶作道。如是轉相間雜,轉共合成,轉相照曜,轉相顯發,光光色色,各各不同,而無雜亂。行者等莫言但有金道,而無餘寶作道也。 |
||
⒋空裏莊嚴 |
一一寶中,有五百色光。其光如華,又似星月,懸處虛空,成光明臺。樓閣千萬,百寶合成。於臺兩邊,各有百億華幢、無量樂器以為莊嚴。 | |
四、從「一一寶中,有五百色光」下至「樂器以為莊嚴」以來,正明「空裏莊嚴」,即有其六: ㈠明寶出多光; ㈡明喻顯其相; ㈢明光變成臺; ㈣明光變成於樓閣; ㈤明光變成於華幢; ㈥明光變成於寶樂之音。 又明地上雜寶,一一各出五百色光;一一色光,上湧空中,作一光臺;一一臺中,寶樓千萬,各以一、二、三、四,乃至不可說寶以為莊嚴合成也。 言「如華又如星月」者,佛以慈悲,畏人不識,故借喻以顯之。 言「於臺兩邊,各有百億華幢」者,寶地眾多,光明無量,一一光等,化作光臺,遍滿空中。行者等行住坐臥,常作此想。 |
||
⒌光音說法 | 八種清風從光明出,鼓此樂器,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之音。 | |
五、從「八種清風」下至「無我之音」以來,正明「光變樂音,轉成說法之相」,即有其三: ㈠明八風從光而出; ㈡明風光即出,即鼓樂發音; ㈢明顯說四倒、四真,恆沙等法。 |
||
往生論 水觀結語 念佛速滿 |
《讚》(《往生論》意)云: 「安樂國清淨,常轉無垢輪;一念及一時,利益諸群生。 讚佛諸功德,無有分別心;能令速滿足,功德大寶海。」 |
|
⒍總結 |
是為水想,名第二觀。 六、從「是為」下,「總結」。 上來雖有六句不同,廣明水觀竟。 |
|
三、地想觀 | 三、就「地想觀」中,亦先舉,次辨,後結。即有其六: | |
⒈結前生後 |
此想成時, 一、從「此想成時」,正明「結前生後」。 |
|
⒉辨觀成相 想心粗見 三昧真見 |
一一觀之,極令了了。閉目開目,不令散失,唯除睡時,恆憶此事。 如此想者,名為粗見極樂國地。 若得三昧,見彼國地,了了分明,不可具說。 |
|
二、從「一一觀之」下至「不可具說」以來,正明「辨觀成相」,即有其六 : | ||
㈠明心標一境,不得總雜觀之; ㈡明既專一境,境即現前,既得現前,必令明了; ㈢明境既現心,閉目開目,守令莫失; ㈣明身四威儀,晝夜常念,唯除睡時,憶持不捨; |
||
想心思惟 三昧正受 |
㈤明凝心不絕,即見淨土之相,此名想心中見,猶有覺想故; ㈥明想心漸微,覺念頓除,正受相應,證於三昧,真見彼境微妙之事,何由具說? 斯乃地廣無邊,寶幢非一,眾珍曜彩,轉變彌多,是以勸物傾心,恆如對目。 |
|
⒊總結 |
是為地想,名第三觀。 三、從「是為」下,「總結」。 |
|
⒋勸發流通 | 佛告阿難:汝持佛語,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,說是觀地法。 | |
四、從「佛告阿難」下至「說是觀地法」以來,正明「勸發流通,隨緣廣說」,即有其四: ㈠明告命; ㈡明勸持佛語,廣為未來大眾說前觀地之益; |
||
真報佛恩 諸佛出世本懷 稱佛本願 宿惡無信 不得解脫 宿善能信 念佛必生 |
㈢明簡機堪受堪信,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,八苦、五苦、三惡道苦等,聞即信行者,不惜身命,急為說之。 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,是名真報佛恩。 何以故?諸佛出世,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,不欲直令制惡修福,受人天樂也。人天之樂,猶如電光,須臾即捨,還入三惡,長時受苦。為此因緣,但勸即令求生淨土,向無上菩提。 是故今時有緣相勸,誓生淨土者,即稱諸佛本願意也。若不樂信行者,如《清淨覺經》(卷四意)云:「若有人聞說淨土法門,聞如不聞,見如不見,當知此等,始從三惡道來,罪障未盡,為此無信向耳。佛言: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。」此《經》(《平等覺經》卷四、《大阿彌陀經》卷下、《大經》卷下意)又云:「若人聞說淨土法門,聞即悲喜交流,身毛為豎者,當知此人,過去已曾修習此法;今得重聞,即生歡喜,正念修行,必得生也。」 |
|
㈣明正教觀寶地以住心也。 | ||
⒌顯觀利益 | 若觀是地者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;捨身他世,必生淨國,心得無疑。 | |
五、從「若觀是地者」下至「心得無疑」以來,正明「顯觀利益」,即有其四: ㈠明指法唯觀寶地,不論餘境。 |
||
觀地除障之由 捨身必生 |
㈡明因觀無漏之寶地,能除有漏多劫罪也。 ㈢明捨身以後,必生淨土。 |
|
邊界 宮胎 開華三昧 宮華 |
㈣明修因正念,不得雜疑。雖得往生,含華未出,或生邊界, 或墮宮胎; 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,疑障乃除, 宮華開發,身相顯然,法侶攜將遊於佛會。 |
|
地觀結語 願行已圓 |
斯乃注心見於寶地,即滅宿障罪愆, 願行之業已圓,命盡無疑不往。 今既觀斯勝益,更勸辨知邪正。 |
|
⒍辨觀邪正 | 作是觀者,名為正觀;若他觀者,名為邪觀。 | |
六、從「作是觀」以下,正明「辨觀邪正」。邪正義者,前日觀中已說。 上來雖有六句不同,廣明地觀竟。 |
||
四、寶樹觀 | 四、就「寶樹觀」中,亦先舉,次辨,後結。即有其十: | |
⒈結前生後 |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地想成已,次觀寶樹。 | |
一、從「佛告阿難」下至「次觀寶樹」以來,正明「告命」,「總舉觀名,結前生後」。 | ||
⒉觀相儀則 | 觀寶樹者,一一觀之,作七重行樹想。 | |
二、言「觀寶樹」者,重牒觀名也。 言「一一觀之」以下,「生後觀相,正教儀則」。 此明彌陀淨國廣闊無邊,寶樹寶林豈以七行為量也! |
||
七重樹釋 大經上卷意 彌陀經義 |
今言「七重」者,或有一樹,黃金為根,紫金為莖,白銀為枝,瑪瑙為條,珊瑚為葉,白玉為華,真珠為果。如是七重,互為根莖,乃至華果等,七七四十九重也。或有一寶為一樹者,或二三四,乃至百千萬億不可說寶,為一樹者。此義《彌陀經義》中已廣論竟。故名「七重」也。 | |
想釋 |
言「行」者,彼國林樹雖多,行行整直,而無雜亂。 言「想」者,未閑真觀,自在隨心,要藉假想以住心,方能證益也。 |
|
⒊樹之體量 |
一一樹高,八千由旬。 三、從「一一」下至「由旬」以來,正明「樹之體量」。 |
|
佛心出樹 樹體無漏之由 往生論 |
此明諸寶林樹,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; 由佛心是無漏故,其樹亦是無漏也。 《讚》(《往生論》)云:「正道大慈悲,出世善根生。淨光明滿足,如鏡日月輪。」 |
|
樹無漸長之由 無生之界 |
言「量」者,一一樹高三十二萬里,亦無老死者,亦無小生者,亦無初生漸長者,起即同時頓起,量數等齊。何意然者?彼界位是無漏無生之界,豈有生死漸長之義也? | |
⒋雜樹嚴飾 |
其諸寶樹,七寶華葉,無不具足;一一華葉,作異寶色:琉璃色中出金色光,玻璃色中出紅色光,瑪瑙色中出硨磲光,硨磲色中出綠真珠光,珊瑚琥珀,一切眾寶以為映飾。 | |
四、從「其諸寶樹」下至「以為映飾」以來,正明「雜樹、雜嚴、雜飾異相」,即有其四: ㈠明林樹華葉,間雜不同; ㈡明一一根、莖、枝、條、果等,皆具眾寶; ㈢明一一華葉,轉互不同,琉璃色中,出金色光,如是轉相間雜; ㈣明更將一切雜寶而嚴飾之。 |
||
往生論 | 又《讚》(《往生論》)云:「備諸珍寶性,具足妙莊嚴。無垢光炎熾,明淨曜世間。」 | |
寶樹讚 |
又讚云: 彌陀淨國寶樹多, |
|
四面垂條,天衣掛繞; 寶雲含蓋,化鳥連聲, 旋轉臨空,奏法音而入會。 他方聖眾,聽響以開心; 本國能人,見形而取悟。 |
||
⒌樹上空嚴 |
妙真珠網,彌覆樹上。一一樹上,有七重網;一一網間,有五百億妙華宮殿,如梵王宮,諸天童子自然在中;一一童子,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寶以為瓔珞,其摩尼光,照百由旬,猶如和合百億日月,不可具名,眾寶間錯,色中上者 。 | |
五、從「妙真珠網」下至「色中上者」以來,正明「樹上空裏莊嚴相」,即有其七: ㈠明珠網臨空覆樹; ㈡明網有多重; ㈢明宮殿多少; ㈣明一一宮內多諸童子; ㈤明童子身服珠瓔珞; ㈥明瓔珞光照遠近; ㈦明光超上色。 |
||
⒍無雜自然 | 此諸寶樹,行行相當,葉葉相次。於眾葉間,生諸妙華,華上自然有七寶果。 | |
華果自然之由 |
六、從「此諸寶林」下至「有七寶果」以來,明其「林樹雖多,而無雜亂;華實開時,不從內出」。 斯乃法藏因深,致使自然而有。 |
|
⒎華葉色相 | 一一樹葉,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;其葉千色,有百種畫,如天瓔珞。有眾妙華,作閻浮檀金色,如旋火輪,宛轉葉間。 | |
七、從「一一樹葉」下至「宛轉葉間」以來,正明「華葉色相不同」,即有其五: ㈠明葉量大小,等無差別; ㈡明葉出光色多少; ㈢明恐疑不識,借喻以顯,如天瓔珞; ㈣明葉有妙華,色比天金,相喻火輪; ㈤明迭相顯照,宛轉葉間。 |
||
⒏果有德用 | 湧生諸果,如帝釋瓶。有大光明,化成幢幡,無量寶蓋;是寶蓋中,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,十方佛國亦於中現。 | |
八、從「湧生諸果」下至「亦於中現」以來,正明「果有不思議德用之相」,即有其五: ㈠明寶果生時,自然湧出。 ㈡明借喻以標果相。 ㈢明果有神光,化成幡蓋。 ㈣明寶蓋圓明,內現三千之界,依正二嚴,種種相現。 |
||
蓋現十方國 | ㈤明十方淨土普現蓋中,彼國人天無不睹見。又,此樹量彌高,縱廣彌闊,華果眾多,神變非一。一一樹既然,遍滿彼國所有諸樹之果眾多,盡皆如此,應知。一切行者,行住坐臥常作此想。 | |
⒐辨觀成相 | 見此樹已,亦當次第一一觀之,觀見樹、莖、枝、葉、華、果,皆令分明。 | |
九、從「見此樹已」下至「分明」以來,「辨觀成相」,即有其三: ㈠明結觀成相。 ㈡明次第觀之,不得雜亂。 ㈢明一一起心住境,先觀樹根,次想莖枝乃至華果,次想網宮,次想童子瓔珞,次想葉量華果光色,次想幡蓋廣現佛事。既能一一次第觀之者,無不明了也。 |
||
⒑總結 | 是為樹想,名第四觀。 | |
十、從「是為」下,「總結」。 | ||
樹觀結語 |
斯乃寶樹連暉,網簾空殿,華分千色,果現他方。 上來雖有十句不同,廣明寶樹觀竟。 |
|
五、寶池觀 | 五、就「寶池觀」中,亦先舉,次辨,後結。即有其七: | |
1.總舉觀名 牒前生後 |
次當想水。欲想水者, 一、從「次當想水」以下,「總舉觀名,即是牒前生後」。 |
|
池觀二由 | 此明寶樹雖精,若無池水,亦未名好。一為不空世界,二為莊嚴依報,為斯義故,有此池渠觀也。 | |
⒉池數出處 | 極樂國土,有八池水;一一池水,七寶所成,其寶柔軟,從如意珠王生。 | |
二、從「極樂國土」下至「如意珠王生」以來,「正明池數,並辨出處」,即有其五: ㈠明標指所歸之國。 ㈡明池有八數之名。 ㈢明一一池岸,七寶合成,正由寶光映徹,通照八德之水,一同雜寶之色,故名寶水也。 ㈣明是諸眾寶,體性柔軟。 |
||
如意水 八德水釋 彌陀經義 |
(五)明八池之水,皆從如意寶中出,即名如意水。 此水即有八種之德:一者清淨潤澤,即是色入攝;二者不臭,即是香入攝;三者輕;四者冷;五者軟,即是觸入攝;六者美,是味入攝;七者飲時調適;八者飲已無患,是法入攝。 此八德之義,已在《彌陀義》中廣說竟。 |
|
寶池讚 |
又讚云: 極樂莊嚴安養國,八德寶池流遍滿。 |
|
四岸含暉間七寶,水色分明映寶光。 體性柔軟無堅觸,菩薩徐行散寶香。 寶香寶雲成寶蓋,寶蓋臨空覆寶幢。 寶幢嚴儀圍寶殿,寶殿寶鈴垂珠網。 寶網寶樂千重轉,隨機讚歎寶宮樓。 一一宮樓有佛會,恆沙聖眾坐思量。 願此有緣常憶念,捨命同生彼法堂。 |
||
⒊池溜旋還 | 分為十四支,一一支作七寶妙色。黃金為渠,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。 | |
三、從「分為十四支」下至「以為底沙」以來,正明「池分異溜,旋還無亂」,即有其三: ㈠明渠數多少; ㈡明一一渠岸,作黃金色; ㈢明渠下底沙,作雜寶色。 |
||
金剛釋 | 言「金剛」者,即是無漏之體也。 | |
⒋水不思議用 | 一一水中,有六十億七寶蓮華;一一蓮華,團圓正等十二由旬。其摩尼水,流注華間,尋樹上下; | |
四、從「一一水中」下至「尋樹上下」以來,正明「水有不思議用」,即有其五: ㈠明別指渠名,顯彼莊嚴之相; ㈡明渠內寶華多少; ㈢明華量大小; ㈣明摩尼寶水,流注華間; |
||
如意水 | ㈤明寶水從渠而出,尋諸寶樹,上下無礙,故名如意水也。 | |
⒌水不思議德 | 其聲微妙,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、諸波羅蜜,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。 | |
五、從「其聲微妙」下至「諸佛相好者」以來,正明「水有不可思議德」,即有其二: | ||
水聲說法 | ㈠明寶水華間流注,微波相觸,即出妙聲,聲中皆說妙法。 | |
極樂說苦之由 |
㈡明寶水上岸,尋樹枝、條、華、果、葉等,或上或下,中間相觸,皆出妙聲。聲中皆說妙法:或說眾生苦事,覺動菩薩大悲,勸令引他;或說人天等法;或說二乘等法;或說地前地上等法;或說佛地三身等法。 | |
⒍摩尼神德 | 如意珠王,湧出金色微妙光明,其光化為百寶色鳥,和鳴哀雅,常讚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 | |
六、從「如意珠王」下至「念佛法僧」以來,正明「摩尼多有神德」,即有其四: ㈠明珠王內出金光; ㈡明光化作百寶之鳥; ㈢明鳥聲哀雅,天樂無以比方; |
||
鳥讚念佛 | ㈣明寶鳥連音,同聲讚歎念佛、法、僧。 | |
三寶德能 |
然佛是眾生無上大師,除邪向正;法是眾生無上良藥,能斷煩惱毒病,法身清淨;僧是眾生無上福田,但使傾心四事,不憚疲勞,五乘依果,自然應念,所須而至。 | |
池觀結語 | 其寶珠,前生八味之水,後出種種金光,非直破闇除昏,到處能施佛事。 | |
⒎總結 | 是為八功德水想,名第五觀。 | |
七、從「是為」下,「總結」。 上來雖有七句不同,廣明寶池觀竟。 |
||
六、寶樓觀 | 六、就「寶樓觀」中,亦先舉,次辨,後結。即有其十一: | |
⒈總舉觀名 | 眾寶國土, | |
牒前生後 | 初、言「眾寶國土」者,即是「總舉觀名,牒前生後」。 | |
樓觀之由 | 此明淨土雖有寶流灌注,若無寶樓宮閣,亦未為精,為此依報莊嚴,種種圓備也。 | |
⒉寶樓住處 | 一一界上, | |
二、言「一一界上」者,正明「寶樓住處地界,遍於彼國,樓亦無窮」也。 | ||
⒊一界樓數 | 有五百億寶樓。 | |
三、言「有五百億」者,「正顯其數」。一界之上既然,遍滿彼國亦皆如是,應知。 | ||
⒋閣內莊嚴 |
其樓閣中,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。 四、從「其樓閣中」下至「作天伎樂」以來,正明「閣內莊嚴」。 |
|
⒌樓外莊嚴 | 又有樂器,懸處虛空,如天寶幢,不鼓自鳴。 | |
不鼓自鳴 無思成事 |
五、從「又有樂器」下至「不鼓自鳴」以下,正明「樓外莊嚴」。寶樂飛空,聲流法響,晝夜六時,如天寶幢,無思成自事也。 | |
⒍樂讚念佛 | 此眾音中,皆說念佛、念法、念比丘僧。 | |
無識說法 | 六、從「此眾音中」下至「念比丘僧」以來,正明「樂雖無識,即有說法之能」。 | |
⒎顯觀成相 | 此想成已,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、寶地、寶池。 | |
七、從「此想成已」下至「寶池」以來,正明「顯觀成相」。 | ||
莊嚴總現 | 此明專心住境,悕見寶樓,剋念不移,自上莊嚴總現。 | |
⒏總結 |
是為總觀想,名第六觀。 八、從「是為」下,「總結」。 |
|
⒐牒前生後 |
若見此者, 九、從「若見此者」,「牒前觀相,生後利益」。 |
|
⒑正顯觀益 捨身必生 |
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,命終之後,必生彼國。 十、從「除無量」下至「生彼國」以來,正明「依法觀察,除障多劫,身器清淨,應佛本心,捨身他世,必往無疑」。 |
|
⒒辨觀邪正 | 作是觀者,名為正觀;若他觀者,名為邪觀。 | |
十一、從「作是觀者」下至「邪觀」以來,「辨觀邪正之相」。 上來雖有十一句不同,廣明寶樓觀竟。 |
||
七、華座觀 | 七、就「華座觀」中,亦先舉,次辨,後結。即有其十九: |
|
⒈敕聽許說 除苦惱法 |
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諦聽,諦聽!善思念之。 吾當為汝,分別解說除苦惱法。 |
|
一、從「佛告阿難」下至「除苦惱法」以來,正明「敕聽許說」,即有其三: ㈠明告命二人; ㈡明敕聽,令之諦受,正念修行; ㈢明佛為說華座觀法,但能住心緣念,罪苦得除。 |
||
⒉勸發流通 | 汝等憶持,廣為大眾分別解說。 | |
急救常沒 |
二、從「汝等憶持」下至「解說」以來,正明「勸發流通」。 此明觀法深要,急救常沒眾生,妄愛迷心,漂流六道。汝持此觀,處處勸修,普得知聞,同昇解脫。 |
|
⒊二尊許應 住立空中尊 |
說是語時,無量壽佛住立空中, 觀世音、大勢至,是二大士侍立左右,光明熾盛,不可具見,百千閻浮檀金色,不得為比。 |
|
二尊一致 | 三、從「說是語時」下至「不得為比」以來,正明「娑婆化主為物故,住想西方;安樂慈尊知情故,則影臨東域」。 | |
二尊隱顯之由 | 斯乃二尊許應無異,直以隱顯有殊;正由器樸之類萬差,致使互為郢匠。 | |
許應同時 |
言「說是語時」者,正明就此意中,即有其七: ㈠明告勸二人時也。 |
|
應聲即現 證得往生 |
㈡明彌陀應聲即現, 證得往生也。 |
|
正念願生 立即得生 |
㈢明彌陀在空而立者,但使迴心正念,願生我國, 立即得生也。 |
|
來迎本尊 常立不坐問答 |
問曰:佛德尊高,不可輒然輕舉,既能不捨本願,來應大悲者, 何故不端坐而赴機也? |
|
空立別意 苦惱機相 來迎佛心 立撮即行 |
答曰:此明如來別有密意。 但以娑婆苦界,雜惡同居;八苦相燒,動成違返;詐親含笑,六賊常隨;三惡火坑,臨臨欲入。 若不舉足以救迷,業繫之牢何由得免? 為斯義故,立撮即行,不及端坐以赴機也。 |
|
侍無餘眾 | ㈣明觀音、勢至以為侍者,表無餘眾也。 | |
三尊圓淨 | ㈤明三尊身心圓淨,光明踰盛也。 | |
佛光遍照 | ㈥明佛身光明朗照十方,垢障凡夫何能具睹? | |
佛光無漏 | ㈦明佛身無漏,光亦同然,豈將有漏之天金比方之也? | |
⒋韋提得忍 |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,接足作禮。 | |
韋提是凡 韋提見佛之由 |
四、從「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」下至「作禮」以來,正明「韋提實是垢凡女質,不足可言; 但以聖力冥加,彼佛現時,得蒙稽首」。 |
|
見國喜歎 見佛悟忍 |
斯乃序臨淨國,喜歎無以自勝; 今乃正睹彌陀,更益心開悟忍。 |
|
⒌領荷佛恩 | 白佛言:世尊,我今因佛力故,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; | |
五、從「白佛言」下至「及二菩薩」以來,正明「夫人領荷佛恩,為物陳疑,生於後問」。 此明夫人意者:「佛今現在,蒙尊加念,得睹彌陀;佛滅後眾生,云何可見也?」 |
||
⒍為物置請 | 未來眾生,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? | |
六、從「未來眾生」下至「及二菩薩」以來,明其「夫人為物置請,使同己見」。 | ||
⒎總告許說 |
佛告韋提希:欲觀彼佛者,當起想念。 七、從「佛告韋提」下至「當起想念」以來,正明「總告許說之言」。 |
|
但指兼為問答 |
問曰:夫人置請,通己為生;及至如來酬答,但指韋提,不通生也? 答曰:佛身臨化,說法以逗機,不請尚自普弘,何論別指而不等備?但以文略故無,兼為之心必有也。 |
|
⒏教觀方便 |
於七寶地上,作蓮華想。 八、從「七寶地上」下至「華想」以來,正明「教觀方便」。 |
|
凡見佛境問答 |
問曰:眾生盲闇,逐想增勞,對目冥若夜遊;遠標淨境,何由可悉? 答曰:若望眾生,惑障動念,徒自疲勞;仰憑聖力遙加,致使所觀皆見。 |
|
住心作法 |
云何作法住心而令得見也?欲作法者,諸行者等,先於佛像前至心懺悔,發露所造之罪,極生慚愧,悲泣流淚。 悔過既竟,又心口請釋迦佛、十方恆沙等佛。 |
|
歸命彌陀 見以不見 皆佛恩力 |
又念彼彌陀本願言:「弟子某甲等,生盲罪重,障隔處深。願佛慈悲,攝受護念,指授開悟;所觀之境,願得成就。今頓捨身命,仰屬彌陀,見以不見,皆是佛恩力。」 | |
地觀作法 |
道此語已,更復至心懺悔。竟已,即向靜處,面向西方,正坐跏趺,一同前法。既住心已,徐徐轉心,想彼寶地,雜色分明。初想不得亂想多境,即難得定;唯觀方寸一尺等,或一日、二日、三日,或四、五、六、七日,或一月、一年、二、三年等,無問日夜,行住坐臥,身口意業常與定合。 | |
如癡易得 | 唯萬事俱捨,由如失意、聾盲、癡人者,此定必即易得。若不如是,三業隨緣轉,定想逐波飛,縱盡千年壽,法眼未曾開。 | |
二種見 | 若心得定時,或先有明相現,或可先見寶地等,種種分明不思議者。有二種見: | |
思惟想見 正受真見 |
一者想見,猶有知覺故,雖見淨境,未多明了。 二者若內外覺滅,即入正受三昧,所見淨境,即非想見得為比較也。 |
|
⒐寶華莊嚴 | 令其蓮華,一一葉上,作百寶色,有八萬四千脈,猶如天畫;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。 | |
九、從「令其蓮華」下至「八萬四千光」以來,正明「寶華有種種莊嚴」,即有其三: ㈠明一一華葉,備眾寶色; ㈡明一一葉,有眾多寶脈; ㈢明一一脈,有眾多光色。 此令行者住心,一一想之,悉令心眼得見。 既見華葉已,次想葉間眾寶。次想寶出多光,光成寶蓋。次想華臺,臺上眾寶及珠網等。次想臺上四柱寶幢。次想幢上寶幔。次想幔上寶珠,光明雜色,遍滿虛空,各現異相。 如是次第,一一住心不捨,不久之間,即得定心;既得定心,彼諸莊嚴,一切顯現,應知。 |
||
⒑辨觀成相 |
了了分明,皆令得見。 十、從「了了」下,「辨觀成相」。 |
|
⒒華葉莊嚴 |
華葉小者,縱廣二百五十由旬。如是蓮華,具有八萬四千葉;一一葉間,各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;一一摩尼珠,放千光明,其光如蓋,七寶合成,遍覆地上。 | |
十一、從「華葉小者」下至「遍覆地上」以來,正明「葉葉有種種莊嚴」,即有其六: ㈠明華葉大小; ㈡明華葉多少; ㈢明葉間珠映多少; ㈣明珠有千光; ㈤明一一珠光變成寶蓋; ㈥明寶蓋,上照虛空,下覆寶地。 |
||
⒓臺上莊嚴 |
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臺。此蓮華臺,八萬金剛甄叔迦寶、梵摩尼寶、妙真珠網以為交飾。 十二、從「釋迦毗楞伽」下至「以為交飾」以來,正明「臺上莊嚴之相」。 |
|
⒔幢上莊嚴 | 於其臺上,自然而有四柱寶幢;一一寶幢,如百千萬億須彌山;幢上寶幔,如夜摩天宮。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; | |
十三、從「於其臺上」下至「妙寶珠以為映飾」以來,正明「幢上莊嚴之相」,即有其四: ㈠明臺上自有四幢; ㈡明幢之體量大小; ㈢明幢上自有寶幔,狀似天宮; ㈣明幢上自有眾多寶珠,輝光映飾。 |
||
⒕珠光德用 |
一一寶珠,有八萬四千光;一一光,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;一一金色,遍其寶土,處處變化,各作異相:或為金剛臺,或作真珠網,或作雜華雲,於十方面隨意變現,施作佛事。 | |
十四、從「一一寶珠」下至「施作佛事」以來,正明「珠光有不思議德用之相」,即有其五: ㈠明一一珠有多光; ㈡明一一光各作異色; ㈢明一一光色遍於寶土; ㈣明光所至處,各作異種莊嚴; ㈤明或作金臺、珠網、華雲、寶樂,遍滿十方。 |
||
⒖總結觀名 |
是為華座想,名第七觀。 十五、從「是為」下,「總結觀名」。 |
|
⒗願力成華 華座得成所由 |
佛告阿難:如此妙華,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。 十六、從「佛告阿難」下至「比丘願力所成」以來,正明「華座得成所由」。 |
|
⒘重顯觀儀 |
若欲念彼佛者,當先作此華座想。作此想時,不得雜觀,皆應一一觀之,一一葉、一一珠、一一光、一一臺、一一幢,皆令分明,如於鏡中自見面像。 | |
十七、從「若欲念彼佛者」下至「自見面像」以來,正明「重顯觀儀」,如前次第住心,不得雜亂也。 | ||
⒙結觀成益 除罪得生 |
此想成者,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,必定當生極樂世界。 十八、從「此想成者」下至「生極樂世界」以來,正明「結觀成相」,即有二益:一明除罪益;二明得生益。 |
|
⒚辨觀邪正 | 作是觀者,名為正觀;若他觀者,名為邪觀。 | |
華座觀結語 |
十九、從「作是觀者」下至「名為邪觀」以來,正明「辨觀邪正相」。 斯乃華依寶地,葉間奇珍,臺瑩四幢,光施佛事。 上來雖有十九句不同,廣明華座觀竟。 |
|
八、像觀 | 八、就「像觀」中,亦先舉,次辨,後結。即有其十三: | |
⒈結前生後 |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見此事已,次當想佛。所以者何? | |
問想佛由 |
一、從「佛告阿難」下至「次當想佛」以來,正明「結前生後」。 言「所以者何」者,是其問也,所以須想佛者何。 |
|
⒉諸佛應現 |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入一切眾生心想中。 | |
答想佛由 應心即現 |
二、從「諸佛如來」下至「心想中」以來, 正明「諸佛大慈,應心即現」,有斯勝益故,勸汝想之。 |
|
總舉諸佛問答 | 問曰:韋提上請,唯指彌陀;未審如來今總舉諸佛,有何意也? | |
三身同證 意赴有緣 |
答曰:欲顯諸佛三身同證,悲智果圓,等齊無二; 端身一坐,影現無方;意赴有緣,時臨法界。 |
|
法界身三義 | 言「法界」者,有三義: | |
心遍 | 一者心遍故,解法界; | |
身遍 | 二者身遍故,解法界; |
|
無礙遍 |
三者無障礙故,解法界。 正由心到故,身亦隨到,身隨於心故,言「是法界身」也。 |
|
所化之境 | 言「法界」者,是所化之境,即眾生界也。 | |
能化之身 | 言「身」者,是能化之身,即諸佛身也。 | |
願見即見 |
言「入眾生心想中」者,乃由眾生起念,願見諸佛,佛即以無礙智知,即能入彼想心中現。但諸行者,若想念中,若夢、定中見佛者,即成斯義也。 | |
⒊結勸利益 |
是故汝等心想佛時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諸佛正遍知海,從心想生。 三、從「是故汝等」下至「從心想生」以來,正明「結勸利益」。 |
|
心緣即現 |
此明標心想佛,但作佛解,從頂至足,心想不捨,一一觀之,無暫休息。或想頂相,或想眉間白毫,乃至足下千輪之相。作此想時,佛像端嚴,相好具足,了然而現。乃由心緣一一相故,即一一相現;心若不緣,眾相不可見。但自心想作,即應心而現,故言「是心即是三十二相」也。 | |
言「八十隨形好」者,佛相既現,眾好皆隨也。此正明如來教諸想者,具足觀也。 | ||
是心作佛 | 言「是心作佛」者,依自信心,緣相如作也。 | |
是心是佛 | 言「是心是佛」者,心能想佛,依想佛身而現,即是心佛也;離此心外,更無異佛者也。 | |
心想即現 | 言「諸佛正遍知」者,此明諸佛得圓滿無障礙智,作意不作意,常能遍知法界之心。但能作想,即從汝心想而現,似如生也。 | |
行者錯解 法身無相 喻若虛空 |
或有行者,將此一門之義,作唯識法身之觀,或作自性清淨佛性觀者,其意甚錯,絕無少分相似也。 既言想像,假立三十二相者;真如法界身,豈有相而可緣、有身而可取也? 然法身無色,絕於眼對,更無類可方,故取虛空以喻法身之體也。 |
|
指方立相 不明無相之由 |
又,今此觀門等,唯指方立相,住心而取境,總不明無相離念也。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,立相住心尚不能得,何況離相而求事者,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。 | |
⒋勸觀彼佛 |
是故應當一心繫念,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、阿羅訶、三藐三佛陀。 四、從「是故應當」下至「三佛陀」以來,正明「如前所益,專住必成,展轉相教,勸觀彼佛」也。 |
|
⒌牒前生後 |
想彼佛者,先當想像。 五、從「想彼佛」者,「牒前生後」。 言「先當想像」者,定所觀境。 |
|
⒍辨觀成相 像身觀 |
閉目開目,見一寶像,如閻浮檀金色,坐彼華上。見像坐已,心眼得開,了了分明,見極樂國,七寶莊嚴:寶地寶池,寶樹行列;諸天寶幔,彌覆其上;眾寶羅網,滿虛空中。見如此事,極令明了,如觀掌中。 | |
六、從「閉目開目」下至「如觀掌中」以來,正明「辨觀成相」,即有其四: | ||
觀像之法 | ㈠明身四威儀,眼之開合,見一金像,似現目前,常作此想; | |
㈡明既能觀像,像即須有坐處,即想前華座,想像在上而坐; ㈢明想見像坐已,心眼即開; ㈣明心眼既開,即見金像及彼極樂諸莊嚴事,地上、虛空了然無礙。 又,觀像住心之法,一如前說。從頂一一想之,面、眉毫相、眼、鼻、口、耳、咽、項、肩、臂、手、指;又,抽心向上想,胸、腹、臍、陰、脛、膝、膞、足、十指、千輪等,一一想之。從上向下名順觀,從下千輪向上名逆觀。如是逆順住心,不久必得成也。又,佛身及華座、寶地等,必須上下通觀。 |
||
三觀最要 | 然十三觀中,此「寶地、寶華、金像」等觀最要。若欲教人,即教此法,但此一法成者,餘觀即自然了也。 | |
⒎結上生後 |
見此事已, 七、從「見此」以下,「結成上像身觀,生後二菩薩觀」也。 |
|
⒏成三身觀 |
復當更作一大蓮華,在佛左邊,如前蓮華,等無有異;復作一大蓮華,在佛右邊。想一觀世音菩薩像,坐左華座,亦作金色,如前無異;想一大勢至菩薩像,坐右華座。 | |
八、從「復當更作一大蓮華」下至「坐右華座」以來,正明「成上三身觀,生後多身觀」。欲觀此二菩薩者,一如觀佛法也。 | ||
⒐成多身觀 | 此想成時,佛菩薩像皆放光明。其光金色,照諸寶樹;一一樹下,亦有三蓮華;諸蓮華上,各有一佛、二菩薩像,遍滿彼國。 | |
九、從「此想成時」下至「遍滿彼國」以來,正明「結成上多身觀,生後說法相」。 此明諸行者等,行住坐臥,常緣彼國一切寶樹,一切寶樓、華池等。若禮念、若觀想,常作此解也。 |
||
⒑莊嚴說法 | 此想成時,行者當聞水流光明,及諸寶樹、鳧、雁、鴛鴦皆說妙法;出定入定,恆聞妙法。行者所聞,出定之時,憶持不捨。 | |
十、從「此想成時」下至「憶持不捨」以來,正明「因定得見極樂莊嚴,又聞一切莊嚴皆能說於妙法;既見聞此已,恆持莫失,名守定心」也。 | ||
⒒辨觀邪正 | 令與修多羅合。若不合者,名為妄想;若與合者,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。 | |
十一、從「令與修多羅合」下至「見極樂世界」以來,「辨觀邪正之相」。 | ||
⒓總結 |
是為像想,名第八觀。 十二、從「是為」下,「總結」。 |
|
⒔修觀現益 念佛三昧 |
作是觀者,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,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。 十三、從「作是觀者」下至「得念佛三昧」以來,正明「剋念修觀,現蒙利益」。 |
|
像觀結語 像觀之由 |
斯乃群生障重,真佛之觀難階,是以大聖垂哀,且遣注心形像。 上來雖有十三句不同,廣明像觀竟。 |
|
九、真身觀 |
九、就「真身觀」中,亦先舉,次辨,後結。即有其十二: | |
⒈正明告命 結前生後 |
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此想成已,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。 一、從「佛告阿難」下至「身相光明」以來,正明「告命」,「結成前像觀,生後真身之觀」也。 |
|
⒉真佛身相 |
阿難當知:無量壽佛,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。 二、從「阿難當知」下至「金色」以來,正明「顯真佛之身相,踰天金之色」也。 |
|
⒊身量大小 |
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。 三、從「佛身高六十」下至「由旬」以來,正明「身量大小」。 |
|
⒋總觀身相 |
眉間白毫,右旋宛轉,如五須彌山;佛眼如四大海水,青白分明;身諸毛孔,演出光明,如須彌山。彼佛圓光,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;於圓光中,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;一一化佛,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。 | |
四、從「眉間」下至「菩薩為侍者」以來,正明「總觀身相」,即有其六: ㈠明毫相大小; ㈡明眼相大小; ㈢明毛孔光大小; ㈣明圓光大小; ㈤明化佛多少; ㈥明侍者多少。 |
||
5.觀身別相 選擇攝取 光明遍照之文 |
無量壽佛,有八萬四千相;一一相中,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; 一一好中,復有八萬四千光明; 一一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 |
|
光益有緣 | 五、從「無量壽佛」下至「攝取不捨」以來,正明「觀身別相,光益有緣」,即有其五: | |
㈠明相多少; ㈡明好多少; ㈢明光多少; ㈣明光照遠近; |
||
光偏攝益 |
㈤明光所及處,偏蒙攝益。 | |
佛光唯攝念佛問答 | 問曰:備修眾行,但能迴向,皆得往生;何以佛光普照,唯攝念佛者,有何意也? | |
光攝三緣 | 答曰:此有三義: | |
親緣 |
一明「親緣」:眾生起行,口常稱佛,佛即聞之;身常禮敬佛,佛即見之;心常念佛,佛即知之。眾生憶念佛者,佛亦憶念眾生,彼此三業不相捨離,故名「親緣」也。 | |
近緣 | 二明「近緣」:眾生願見佛,佛即應念現在目前,故名「近緣」也。 | |
增上緣 | 三明「增上緣」:眾生稱念,即除多劫罪;命欲終時,佛與聖眾自來迎接;諸邪業繫無能礙者,故名「增上緣」也。 | |
念佛絕比 |
自餘眾行,雖名是善,若比念佛者,全非比較也。 是故諸經中,處處廣讚念佛功能。 |
|
四十八願 唯明專念 |
如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中,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。 又如《彌陀經》中,一日、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。 |
|
十方諸佛 唯證專念 觀經定散 唯標專念 |
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。 又此《經》定散文中,唯標專念名號得生。 |
|
此例非一也。 | ||
廣顯念佛三昧 | 廣顯念佛三昧竟。 | |
⒍結少顯多 |
其光相好,及與化佛,不可具說。 六、從「其光相好」以下,「結少顯多」。輒欲觀者,難為周悉。 |
|
⒎令心眼見 |
但當憶想,令心眼見。 七、從「但當憶想」以下,正明「莊嚴微妙,出過凡境,雖未證目前,但當憶想,令心眼見」也。 |
|
⒏觀益得成 彌陀大慈普救 一切眾生之文 |
見此事者,即見十方,一切諸佛;以見諸佛故,名念佛三昧。 作是觀者,名觀一切佛身;以觀佛身故,亦見佛心。 佛心者,大慈悲是,以無緣慈,攝諸眾生。 |
|
八、從「見此事者」下至「攝諸眾生」以來,正明「功呈不失,觀益得成」,即有其五: | ||
㈠明因觀得見十方諸佛; ㈡明以見諸佛故,結成念佛三昧; |
||
一佛一切佛 佛身佛心 |
㈢明但觀一佛,即觀一切佛身也; ㈣明由見佛身故,即見佛心也; |
|
佛心慈悲 普攝一切 |
㈤明佛心者,慈悲為體,以此平等大慈,普攝一切也。
|
|
⒐捨身得生 |
作此觀者,捨身他世,生諸佛前,得無生忍。 九、從「作此觀者」下至「得無生忍」以來,正明「捨身他世得生彼益」也。 |
|
⒑結勸觀益 |
是故智者,應當繫心,諦觀無量壽佛。觀無量壽佛者,從一相好入:但觀眉間白毫,極令明了;見眉間白毫相者,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。見無量壽佛者,即見十方無量諸佛;得見無量諸佛故,諸佛現前授記。 | |
十、從「是故智者」下至「現前授記」以來,重明「結勸修觀利益」,即有其五: ㈠明簡出能修觀人。 ㈡明專心諦觀無量壽佛。 ㈢明相好眾多,不得總雜而觀,唯觀白毫一相;但得見白毫者,一切眾相自然而現也。 |
||
見彌陀即見十方佛 |
㈣明既見彌陀,即見十方佛也。 ㈤明既見諸佛,即於定中得蒙授記也。 |
|
⒒總結 |
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,名第九觀。 十一、從「是為遍觀」以下,「總結」。 |
|
⒓辨觀邪正 |
作是觀者,名為正觀;若他觀者,名為邪觀。 十二、從「作此觀」以下,正明「辨觀邪正之相」。 |
|
真身觀結語 乘佛本弘 |
斯乃真形量遠,毫若五山,震響隨機,光沾有識; 欲使含靈歸命,注想無遺,乘佛本弘,齊臨彼國。 上來雖有十二句不同,廣明真身觀竟。 |
|
十、觀音觀 | 十、就「觀音觀」中,亦先舉,次辨,後結。即有其十五: | |
⒈結前生後 |
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,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。 一、從「佛告阿難」下至「菩薩」以來,正明「結成前真身觀,生後菩薩觀」。 |
|
⒉總標身相 |
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,身紫金色,頂有肉髻,項有圓光,面各百千由旬。其圓光中,有五百化佛,如釋迦牟尼;一一化佛,有五百化菩薩、無量諸天以為侍者。舉身光中,五道眾生、一切色相,皆於中現。 | |
二、從「此菩薩身長」下至「皆於中現」以來,正明「總標身相」,即有其六: ㈠明身量大小; ㈡明身色與佛不同; ㈢明肉髻與佛螺髻不同; ㈣明圓光大小; ㈤明化佛侍者多少; ㈥明身光普現五道眾生。 |
||
⒊天冠化佛 |
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;其天冠中,有一立化佛,高二十五由旬。 三、從「頂上毗楞伽」下至「二十五由旬」以來,正明「天冠之內,化佛殊異」。 |
|
⒋面身異色 |
觀世音菩薩,面如閻浮檀金色。 四、從「觀音」以下,正明「面色與身色不同」。 |
|
⒌毫光轉變 |
眉間毫相,備七寶色,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;一一光明,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;一一化佛,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,變現自在,滿十方世界,譬如紅蓮華色。 | |
五、從「眉間」下至「蓮華色」以來,正明「毫光轉變,遍滿十方,化侍彌多,更比紅蓮之色」,即有其五: ㈠明毫相作七寶色; ㈡明毫光多少; ㈢明光有化佛多少; ㈣明侍者多少; ㈤明化侍變現,遍滿十方。 |
||
⒍身服光瓔 |
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;其瓔珞中,普現一切諸莊嚴事。 六、從「有八十億光明」下至「莊嚴事」以來,正明「身服光瓔,非眾寶作」。 |
|
⒎手有悲用 |
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;手十指端,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,猶如印文;一一畫,有八萬四千色;一一色,有八萬四千光,其光柔軟,普照一切:以此寶手,接引眾生。 | |
七、從「手掌作五百億」下至「接引眾生」以來,正明「手有慈悲之用」也,即有其六: ㈠明手掌作雜蓮之色; ㈡明一一指端,有八萬印文; ㈢明一一文,有八萬餘色; ㈣明一一色,有八萬餘光; |
||
光體柔軟 手接有緣 |
㈤明光體柔軟,等照一切; ㈥明以此寶光之手,接引有緣也。 |
|
⒏足有德用 |
舉足時,足下有千輻輪相,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;下足時,有金剛摩尼華,布散一切,莫不彌滿。 八、從「舉足時」下至「莫不彌滿」以來,正明「足有德用之相」。 |
|
⒐餘相同佛 |
其餘身相,眾好具足,與佛無異; 九、從「其餘身相」以下,「指同於佛」。 |
|
⒑師徒位別 |
唯頂上肉髻,及無見頂相,不及世尊。 十、從「唯頂上」下至「不及世尊」以來,正明「師徒位別,果願未圓,致使二相有虧,表居不足之地」也。 |
|
⒒總結 |
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,名第十觀。 十一、從「是為」下,「總結」。 |
|
⒓結前生後 |
佛告阿難: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,當作是觀。 十二、從「佛告阿難」下至「當作是觀」以來,正明「重結前文,生其後益」。 |
|
⒔勸觀利益 |
作是觀者,不遇諸禍,淨除業障,除無數劫生死之罪。如此菩薩,但聞其名獲無量福,何況諦觀。 十三、從「作是觀者」下至「何況諦觀」以來,正明「勸觀利益」。 |
|
⒕重顯觀儀 |
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,先觀頂上肉髻,次觀天冠,其餘眾相,亦次第觀之,悉令明了,如觀掌中。 十四、從「若有欲觀觀音」下至「如觀掌中」以來,正明「重顯觀儀,勸物傾心,使沾兩益」。 |
|
⒖辨觀邪正 | 作是觀者,名為正觀;若他觀者,名為邪觀。 | |
十五、從「作是觀」以下,正明「辨觀邪正相」。 | ||
觀音觀結語 |
斯乃觀音願重,影現十方,寶手停輝,隨機引接。 上來雖有十五句不同,廣明觀音觀竟。 |
|
十一、勢至觀 | 十一、就「勢至觀」中,亦先舉,次辨,後結。即有其十三: | |
⒈總舉觀名 |
次觀大勢至菩薩。 一、從「次觀大勢至」以下,「總舉觀名」。 |
|
⒉次辨觀相 | 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。 | |
二、從「此菩薩身量大小」以下,「次辨觀相」,即有其五: ㈠明身量,等類觀音; ㈡明身色,等類觀音; ㈢明面相,等類觀音; ㈣明身光相好,等類觀音; ㈤明毫相舒光轉變,等類觀音。 |
||
⒊正明圓光 | 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,照二百五十由旬。 | |
三、從「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」以下,正明「圓光等,不同觀音之相」, 即有其四: ㈠明圓光大小; ㈡明光照遠近; ㈢明化佛多少; ㈣明化佛侍者多少。 |
||
4.光益有緣 依光立名 依德立名 |
舉身光明,照十方國,作紫金色,有緣眾生,皆悉得見。 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,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,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。 以智慧光,普照一切,令離三途,得無上力,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。 |
|
四、從「舉身光明」下至「名大勢至」以來,正明「身光遠備,照益有緣,等及他方,皆作紫金之色」,即有其八: ㈠明身光總別不同。 ㈡明光照遠近。 ㈢明光所觸處,皆作紫金之色。 ㈣明但與勢至宿業有緣者,即得睹觸此光。 ㈤明但見一毛孔光,即能多見諸佛淨妙身光。此即舉少以顯多益,欲使行之者,悕心渴仰,入觀以證之。 ㈥明依光以立名。 |
||
光明體用 無漏為體 除苦為用 |
㈦明光之體用。 即無漏為體,故名智慧光; 又能除息十方三惡之苦,名無上力,即為用也。 ㈧明名大勢至者,此即依德立名也。 |
|
⒌天冠莊嚴 | 此菩薩天冠,有五百寶華;一一寶華,有五百寶臺;一一臺中,十方諸佛,淨妙國土,廣長之相,皆於中現。 | |
五、從「此菩薩天冠」下至「皆於中現」以來,正明「天冠莊嚴之相,與觀音不同」,即有其四: ㈠明冠上寶華多少; ㈡明一一華上,寶臺多少; ㈢明一一臺中,映現十方諸佛淨土; ㈣明他方土現,彼此都無增減。 |
||
⒍肉髻寶瓶 |
頂上肉髻,如缽頭摩華;於肉髻上,有一寶瓶,盛諸光明,普現佛事。 六、從「頂上肉髻」下至「普現佛事」以來,正明「肉髻寶瓶之相」。 |
|
⒎餘同觀音 |
餘諸身相,如觀世音,等無有異。 七、從「餘諸身相」以下,「指同觀音」也。 |
|
⒏行異觀音 行時地動 |
此菩薩行時,十方世界,一切震動; 當地動處,有五百億寶華;一一寶華,莊嚴高顯,如極樂世界。 |
|
八、從「此菩薩行時」下至「如極樂世界」以來,正明「行與觀音不同相」,即有其四: ㈠明行不同相; ㈡明震動遠近相; ㈢明所震動處華現多; ㈣明所現之華,高而且顯,多諸瑩飾,以類極樂莊嚴也。 |
||
⒐坐異觀音 坐時聖現 |
此菩薩坐時,七寶國土,一時動搖。從下方金光佛剎,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,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,分身觀世音、大勢至,皆悉雲集極樂國土,側塞空中,坐蓮華座,演說妙法,度苦眾生。 | |
九、從「此菩薩坐時」下至「度苦眾生」以來,正明「坐不同觀音相」,即有其七: ㈠明坐相; ㈡明先動本國相; ㈢明次動他方遠近相; ㈣明動搖下上佛剎多少相; ㈤明彌陀、觀音等,分身雲集相; ㈥明臨空側塞,皆坐寶華; ㈦明分身說法,各應所宜。 |
||
極樂度苦問答 彌陀經 |
問曰:《彌陀經》云:「彼國眾生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」 何故此經分身說法乃云「度苦」者,有何意也? |
|
二種苦樂 | 答曰:今言苦樂者有二種:一者三界中苦樂,二者淨土中苦樂。 | |
三界苦樂 | 言「三界苦樂」者:苦則三塗八苦等,樂則人天五欲、放逸繫縛等樂;雖言是樂,然是大苦,畢竟無有一念真實樂也。 | |
淨土苦樂 | 言「淨土苦樂」者:苦則地前望地上為苦,地上望地前為樂;下智證望上智證為苦,上智證望下智證為樂。此例舉一可知也。 | |
極樂度苦 無漏為體 大悲為用 |
今言「度苦眾生」者,但為進下位令昇上位,轉下證令得上證,稱本所求即名為樂,故言「度苦」也。 若不然者,淨土之中,一切聖人,皆以無漏為體, 大悲為用,畢竟常住,離於分段之生滅,更就何義名為苦也? |
|
⒑辨觀邪正 |
此觀者,名為正觀;若他觀者,名為邪觀。見大勢至菩薩,是為觀大勢至色身想,名第十一觀。 十、從「作此觀者」下至「十一觀」以來,正明「辨觀邪正,總結分齊」。 |
|
⒒修觀利益 |
觀此菩薩者,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; 十一、從「觀此菩薩者」以下,正明「修觀利益,除罪多劫」。 |
|
⒓重生後益 |
作是觀者,不處胞胎,常遊諸佛淨妙國土。 十二、從「作此觀者」下至「淨妙國土」以來,正明「總結前文,重生後益」。 |
|
⒔總辨觀成 | 此觀成已,名為具足觀觀世音、大勢至。 | |
十三、從「此觀成」以下,正明「總牒二身,辨觀成相」。 | ||
勢至觀結語 |
斯乃勢至威高,坐搖他國,能使分身雲集,演法利生,永絕胞胎,常遊法界。 上來雖有十三句不同,廣解勢至觀竟。 |
|
十二、普觀 | 十二、就「普觀」中,亦先舉,次辨,後結。即有其六: | |
⒈牒前生後 |
見此事時, 一、從「見此事時」以下,正明「牒前生後」。 |
|
⒉作自生想 |
當起自心,生於西方極樂世界,於蓮華中結跏趺坐;作蓮華合想,作蓮華開想;蓮華開時,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,眼目開想,見佛菩薩滿虛空中,水鳥樹林及與諸佛,所出音聲皆演妙法。 | |
二、從「當起自心」下至「皆演妙法」以來,正明「凝心入觀,即常作自往生想」,即有其九: ㈠明自生想; ㈡明向西想; ㈢明坐華想; ㈣明華合想; ㈤明華開想; ㈥明寶光來照身想; ㈦明既蒙光照,作眼開想; ㈧明眼目既開,作見佛菩薩想; ㈨明聞法想。 |
||
⒊定散常憶 | 與十二部經合。若出定之時,憶持不失。 | |
三、從「與十二部經合」下至「不失」以來,正明「定散無遺,守心常憶」。一則觀心明淨,二則諸惡不生。由內與法樂相應,外則無三邪之障。 | ||
⒋觀成之益 |
見此事已,名見無量壽佛、極樂世界。 四、從「見此事」以下,明「觀成之益」。 |
|
⒌總結 |
是為普觀想,名第十二觀。 五、從「是為」下,「總結」。 |
|
⒍三身護念 |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,與觀世音及大勢至,常來至此行人之所。 | |
六、從「無量壽」下至「常來至此行人之所」以來,正明「重舉能觀之人,即蒙彌陀等三身護念之益」。 | ||
普觀結語 |
斯乃群生注念,願見西方依正二嚴,了了常如眼見。 上來雖有六句不同,廣解普觀竟。 |
|
十三、雜想觀 | 十三、就「雜想觀」中,亦先舉,次辨,後結。即有其十一: | |
⒈正明告命 結勸生後 |
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若欲至心生西方者, 一、從「佛告阿難」以下,正明「告命,結勸生後」。 |
|
⒉觀像表真 | 先當觀於一丈六像,在池水上。 | |
易境轉觀之由 |
二、從「先當觀於一丈六」以下,正明「觀像以表真,想水以表地」。此是如來教諸眾生易境轉心入觀,或在池水華上,或在寶宮寶閣內,或在寶林寶樹下,或在寶臺寶殿中,或在虛空、寶雲、華蓋之內:如是等處,一一住心想之,皆作化佛想,為令機境相稱,易得成故也。 | |
⒊境大心小 雜觀之由 |
如先所說,無量壽佛身量無邊,非是凡夫心力所及; 三、從「如先所說」下至「非心力所及」以來,正明「境大心小,卒難成就,致使聖意悲傷,勸觀於小」。 |
|
⒋佛力得成 |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,有憶想者必得成就。 | |
四、從「然彼如來」下至「必得成就」以來,正明「凡心狹小,聖量彌寬,注想無由,恐難成就」。 | ||
結歸願力 |
斯乃不以小故難成,不由大故不現,「直是彌陀願重,致使想者皆成」。 | |
⒌比較顯勝 | 但想佛像,得無量福,況復觀佛具足身相! | |
五、從「但想佛像」下至「具足身相」以來,正明「比較顯勝」。想像尚自得福無量,何況觀於真佛者,得益之功更甚。 | ||
⒍佛像皆真 如意變現 |
阿彌陀佛神通如意,於十方國變現自在。 或現大身,滿虛空中;或現小身,丈六八尺。 |
|
能觀所觀 | 六、從「阿彌陀」下至「丈六八尺」以來,正明「能觀所觀佛像,雖身有大小,明皆是真」,即有其三: | |
㈠明彌陀身通無礙,隨意遍周。 | ||
二種如意 如眾生意 如彌陀意 |
言「如意」者有二種: 一者如眾生意,隨彼心念,皆應度之; 二者如彌陀之意,五眼圓照,六通自在,觀機可度者,一念之中,無前無後,身心等赴,三輪開悟,各益不同也。 |
|
㈡明或現大身,或現小身; ㈢明身量雖有大小,皆作真金之色。此即定其邪正也。 |
||
⒎光相同真 |
所現之形,皆真金色;圓光化佛及寶蓮華,如上所說。 七、從「所現之形」以下,正明「身雖大小有殊,光相即與真無異」。 |
|
⒏二侍身同 |
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,於一切處身同; 八、從「觀世音菩薩」以下,正明「指同前觀,佛大侍者亦大,佛小侍者亦小」。 |
|
⒐勸觀二別 |
眾生但觀首相,知是觀世音,知是大勢至。 九、從「眾生但觀首相」以下,正明「勸觀二別」。 |
|
觀音頂佛 勢至頂瓶 |
云何二別?觀音頭首上,有一立化佛; 勢至頭首之上,有一寶瓶。 |
|
⒑三聖宿願 |
此二菩薩,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。 十、從「此二菩薩」以下,正明「彌陀、觀音、勢至等,宿願緣重,誓同捨惡,等至菩提,影響相隨,遊方化益」。 |
|
⒒總結 |
是為雜想觀,名第十三觀。 十一、從「是為」下,「總結」。 上來雖有十一句不同,廣解雜想觀竟。 |
|
十三觀總結 答請定善 |
上從「日觀」,下至「雜想觀」以來,總明世尊 答前韋提第四請云「教我思惟、正受」兩句。 |
|
十三觀總讚 | 總讚云: | |
日水 寶地 |
初教日觀除昏闇,想水成冰淨內心。 地下金幢相映發,地上莊嚴億萬重。 |
|
寶雲寶蓋臨空轉,人天音樂互相尋。 | ||
寶樹寶池 寶樓 華座 金像 真身 觀音 勢至 歸去來 普觀 雜觀 |
寶樹垂瓔間雜果,池流德水注華中。 寶樓寶閣皆相接,光光相照等無蔭。 三華獨迥超眾座,四幢承縵網珠羅。 稟識心迷由未曉,住心觀像靜坐彼。 一念心開見真佛,身光相好轉彌多。 救苦觀音緣法界,無時不變入娑婆。 勢至威光能震動,隨緣照攝會彌陀。 歸去來, 極樂安身實是精。 正念西歸華含想,見佛莊嚴說法聲。 復有眾生心帶惑,緣真上境恐難成。 |
|
專心念佛 總明依報 總明正報 定善門義 |
致使如來開漸觀,華池丈六等金形。 變現靈儀雖大小,應物時宜度有情。 普勸同生知識等,專心念佛向西傾。 又,就前請中: 初、從「日觀」下至「華座觀」以來,總明依報。 二、從「像觀」下至「雜想觀」以來,總明正報。 上來雖有依正二報不同,廣明定善一門義竟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