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04講
5642
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 講述 淨宗法師依此開講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,共五十二講。
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04講 淨土宗傳承根本㈠
第三節 淨土宗傳承根本
唯有第十八願,才是淨土宗的根本傳承。淨土宗祖師們所依據、所弘傳、所開展的,就是第十八願。
一、龍樹菩薩釋
龍樹菩薩《易行品》易行道
譬如說,被尊為八宗共祖的龍樹菩薩,他在《十住毗婆沙論》〈易行品〉當中,把佛法無量門歸納為兩種法門,也就是兩種道路,即是「易行道」及「難行道」。
什麼叫易行道?易行道之「以信方便,易行疾至」-- 即是「信受彌陀救度、專稱彌陀佛名」,而容易實踐、快速到達佛的境界。這就是易行道的內涵。
本願稱名
這個內涵在經典上有什麼依據?根據哪一部經、哪一句佛語佛說?龍樹菩薩舉出三世佛、十方佛,到最後歸結在阿彌陀佛的本願上。
龍樹菩薩《易行品》〈本願取意文〉:
阿彌陀佛本願如是:若人念我,稱名自歸,即入必定,
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故常應憶念。
龍樹菩薩不以其他法門、其他經典、其他的佛說為易行道的根本,而只舉出阿彌陀佛的本願。這一段文詳細對照第十八願,就可以曉得這是第十八願「取意之文」。
取意文
所謂「取意」,就是祖師在引用經文的時候,不一定是每字每句、不增不減地引用,而往往是簡潔扼要、深入淺出地把經文解釋出來。
就剛才那一段,如果龍樹菩薩原原本本地引用第十八願的願文,可能我們還要經過一番解釋才看得懂。沒有善知識的解說,單單依照經文的文字我們未必看得懂。既然經文看不懂,即使有經典的存在,幾乎沒有經典的生命,等於這個法是滅了。
如果有人能夠正確地瞭解經文的含義,加以弘揚、解說,那即使經典看不到、看不懂,甚至不存在了,可是真正的法還是依然留存著。這就是祖師為什麼取意解釋第十八願。
這是龍樹菩薩對第十八願的傳承。
二、曇鸞大師釋
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速得菩提三願
接下來是曇鸞大師,也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。他在所著的《往生論註》(《淨土宗聖教集》三三六頁)解釋念佛法門之所以能夠快速地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速證菩提、速成佛果,完完全全都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,並舉出四十八願當中的三個願來證明:凡是念佛人的往生、成佛、度生,完全都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。
緣佛願力
第一個就是第十八願,第十八願叫做「念佛往生願」,也就是「乃至十念」就必定往生。因此曇鸞大師說:
緣佛願力故,十念念佛,便得往生;
得往生故,即免三界輪轉之事;
無輪轉故,所以得速。
「緣佛願力」:也就是依靠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力量。
「十念念佛,便得往生」:使「乃至十念」-- 念佛的眾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。
「得往生故,即免三界輪轉之事;無輪轉故,所以得速」:因為一旦往生極樂世界,三界六道的輪迴就當下斷除了;既不在六道輪迴,就能夠快速地成就佛果。
為什麼說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六道輪迴,所以快速成佛?想想看,即使今世生而為人,也不一定會遇到佛緣,行善積德,修習佛法,尋求解脫。即使有了佛緣,進入佛門修行,也不一定今生會有成就。既然如此的話,就還有輪迴。還有輪迴就非常非常危險,因為人身難得,失去了人身就是墮三惡道,而三惡道的壽命非常漫長,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生而為人,所謂「一失人身,萬劫不復」。即使再生為人,也未必能夠遇到佛法;即使這一世學佛,下一輩子也生而為人又學佛,可是誰都不能保證生生世世都能出生為人、都能遇到佛法。假如出生在天上,天上的壽命也很長,同時,天上並不是修行的地方,它是純粹享受福報樂果的地方,等壽命一到,因為不能再超升,只有往下墜。
所以,如果不能往生極樂世界,就永遠在六道輪迴。
而往生極樂世界,六根接觸極樂世界的六塵,當下就能夠悟道,所謂「六識縱橫自然悟,未藉思量一念功」。所以,曇鸞大師說,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快速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這是曇鸞大師對第十八願的傳承。
三、道綽大師釋
接下來的一位祖師叫道綽大師,也就是善導大師的師父,他對第十八願的傳承在哪裡?我們看,《安樂集》中說:
若有眾生,縱令一生造惡,臨命終時,十念相續,稱我名字,
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
又說:
縱使一形造惡,但能繫意專精,常能念佛,
一切諸障,自然消除,定得往生。
又說:
上盡一形,下至十念,無不皆往。
一到彼國,即入正定聚,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也。
這幾段話都是對第十八願的取意之文。
聖淨二門
第一段文之前,道綽大師將整個佛教判為二門,一個是「聖道門」,一個是「淨土門」,說:
當今末法,現是五濁惡世,
唯有淨土一門,可通入路。
意思是說,現在這個時代是末法時代,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又是五濁惡世--如果在正法時代,民風沒有那麼濁惡,尤其是有佛陀存在,佛法很純粹地在弘傳,又有證果的羅漢聖者,或許還可以解脫修行證果。可是到了像法,尤其是末法時代,五濁惡世的眾生,聖道門是不可能讓我們有力量通往解脫的。只有淨土一門,才可能讓我們通入涅槃解脫之道。
淨土門通在第十八願
淨土法門裏面,也有各種修行的方法,但是道綽大師在這裏,所謂的「淨土一門,可通入路」的,就只舉出第十八願。因此,道綽大師接著就說:「是故《大經》云:若有眾生,縱令一生造惡,臨命終時,十念相續,稱我名字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」這一段話,正是第十八願取意之文。
縱令一生造惡
有人看了這一段文會疑惑,甚至會指責,認為說:第十八願裏面,並沒有「縱令一生造惡」這些文字啊!有了「縱令一生造惡」六個字,恐怕讓人家因為有了這一願作為靠山,而肆無忌憚地去一生造惡。
會有這樣的批評-- 這是錯解了道綽大師的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