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17講
21
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 講述 淨宗法師依此開講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,共五十二講。
《第十八願傳承解》第17講 眾生當願生㈠
二、世間的真相
㈠一切無可樂
《無量壽經》說:
愛欲榮華,不可常保,皆當別離,無可樂者。
世間的恩愛再深,擁有再多的榮華富貴,也都只是一時因緣和合,不能長久保留,時間一到,都會各自離散而去。人愈是享樂,因緣離散時愈是痛苦。
所以,我們要瞭解世間本來如此,唯有極樂世界才是究竟可樂的。
㈡身獨不相代
又說:
人在世間,愛欲之中,獨生獨死,獨去獨來。
當行至趣,苦樂之地,身自當之,無有代者。
人在這個世間,因為貪圖五欲,所以都在「愛欲之中」。但其實都是「獨生獨死,獨去獨來」,這並不表示我們死的時候才是獨死、才是獨去,連我們生的時候,也是獨生獨來。「獨生獨來」是指我們即使有六親眷屬,恩愛和合在一起,但其實也是孤獨的,因為往往我們的心事,很難有一個知交能讓我們傾訴,所以台語有一句話說「心事誰人知」,這個大家都有同感吧!所以,即使與眾相處也是「獨」。更何況:
「當行至趣,苦樂之地,身自當之,無有代者」:當我們臨終受果報的時候,不管是到苦的地方,還是到樂的地方,是善道還是惡道,都要自己去承擔,沒有人可以替代,即使想替代也替代不得,這就是「自因自果」、「自作自受」。
除非是阿彌陀佛來承擔我們罪業的重擔、救度我們免於輪迴。所以,八萬四千無量法門,除了彌陀救度的法門能夠使我們脫離生死輪迴之外,沒有一個法門、沒有一個人能夠代替我們的生死輪迴。
㈢至親路各別
《地藏經》說:
父子至親,歧路各別;
縱然相逢,無肯代受。
「父子至親」:父子的親情是天性,在人世間,自然會互相恩義,父慈子孝,可是一旦死了,到了地獄之後,就各走各的路,因為每個人今生三業行為都各不一樣,即使夫妻、母女、父子,也各有不同的業,所以死的時候,就隨各自的業去受果報,不能夠相逢的,所謂「歧路各別」。即使偶然相逢了,也「無肯代受」,為什麼?地獄的痛苦實在難以忍受,而且,自己的痛苦都忍受不了了,怎麼有能力為人代受?想要代受也絕不可能的。
㈣萬般皆成空
人生在世,物質方面的金銀財寶會離開我們,即使恩愛的親人,也會離開我們;而且,每一個人各自受報,是不能互相代替的,也難得再度相見。所謂:
金也空,銀也空,死後何曾在手中;
妻也空,子也空,黃泉路上不相逢。
又說:
一旦無常到,方知夢裏人;
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
㈤客居不可久
此亦客也,不可以久;
圖久遠者,莫如西歸。
這段話是從一個典故來的。有一對父子,他們沒有家,四處流浪,今天乞討到這個地方,明天又乞討到另一個地方。好不容易有個地方安頓下來,父親就告訴兒子:「這也不是我們的家,到了這裏還是作客,不能長久。」
當初看到這段典故時,內心有著深度的傷悲。我們在娑婆世界,是旅客而已。能夠長久的,只有極樂世界,所以「圖久遠者,莫如西歸」。
㈥圖久當生西
世間眷屬,緣盡則離;
圖久聚者,當結佛緣,
同念彌陀,同生極樂。
這段法語也很容易理解。世間眷屬雖然恩愛相處,但也不過是這幾十年的和合,幾十年過了,緣盡了,就彼此各自離開,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再相聚,俗語說:「父母恩深終有別,夫妻義重也分離;人生似鳥同林宿,大限來時各自飛。」又說:「送君千里,終須一別。」所以人生都很可悲、很無奈。
有可能再相聚的,就是要結佛緣。結什麼佛緣?就是彼此都「專稱彌陀佛名」,彼此都「願生彌陀淨土」,這樣,不只現世六親眷屬和樂相處,未來也能再度團聚,永不相離。
修行用功,原為了生死,故凡學佛,必須先了生死;
生死不了,危險太大,輪迴未出,難免墮落,
努力今生,以了生死。
這些都是很淺顯的法語,目的是要促使我們提升強烈的願生之心。
三、釋迦勸願生
㈠成佛目的
《小經》言:
眾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。
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
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
這三段文意思都一樣,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在《阿彌陀經》裏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殷勤勸導眾生,應當發願;所發的願不是生天,或再為人,或是其他的願,而是願生極樂世界;而且一而再、再而三,不斷地勸,表示釋迦牟尼佛一生最終的目的,就是希望我們願生極樂世界。
㈡出世本懷
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,可說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。在《無量壽經》裏,釋迦牟尼佛的「本懷文」就說:
如來以無盡大悲,矜哀三界,所以出興於世,光闡道教,
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
釋迦牟尼佛,乃至十方諸佛出現於世間的目的,就是要告訴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唯有這件事才是真實的利益。
㈢特留念佛
《無量壽經》的最後,釋迦牟尼佛也說:
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,止住百歲。
其有眾生,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
意思就是說,將來末法時代過了,就是滅法時代(三藏十二部依次消滅,先從《楞嚴經》開始),所有經典都沒有了,也沒有三寶的名字,那時的眾生也不曉得有善惡報應、三世因果、六道輪迴。可是即使這樣,釋迦牟尼佛也以慈悲哀愍我們十方眾生,以他的慈悲願力把《無量壽經》保留下來。保留《無量壽經》就等於保留念佛法門,因為《無量壽經》在講什麼呢?在講四十八大願,四十八大願的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,第十八願在講什麼?講「願生極樂、稱念彌陀,就必定往生極樂」。
㈣決定願生
為什麼這樣強調,甚至做為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最終目的,因為「願」這個字非常重要。
世上學佛念佛的人很多,但大部分都為了求得現生的福報,或是下輩子還能夠得好人身,再度獲得人身的種種福報,如果是這種願的話,就跟阿彌陀佛相違背了。第十八願說「欲生我國」,阿彌陀佛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,離開生死,可是我們偏偏進入生死;阿彌陀佛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,可是我們偏偏要長住娑婆,這就跟佛願相違背。跟佛願相違背的話,就不能往生;不能往生,我們一輩子念佛就盡付東流了,因為沒有達成最終目標。
好比一塊田地,本來能夠豐收稻米,但是所種的偏偏是稗子,結果所能收穫的,只不過是稗草而已,不能得到好的收成。
所以,念佛的人信要真信、行要真行、願也要真願,所謂「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」,「至心」就是真心。也就是我們宗旨所講的,「信受彌陀救度」要真,「專稱彌陀佛名」也要真,「願生彌陀淨土」也要真。盡這一輩子,決定不生天上,也不再來人間,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如果是這樣的信受、這樣的念佛,就跟第十八願相呼應,就一人念一人往生、十人念十人往生、百人念百人往生。
所以,「願生彌陀淨土」,可說是我們人生的目標、學佛的目的,也是我們淨土宗的宗旨;是阿彌陀佛的本懷,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,也是我們眾生的本懷。願生極樂,毫不妥協,毫不苟且,決定願生極樂,絕不往生其他淨土,絕不貪戀娑婆世界,這樣的話,就合乎阿彌陀佛所講的「欲生我國」。
四、諸佛勸願生
《觀經疏》言:
諸佛出世,種種方便,勸化眾生者,不欲直令制惡修福、受人天樂也;
人天之樂,猶如電光,須臾即捨,還入三惡,長時受苦。
為此因緣,但勸即令求生淨土,向無上菩提。
是故今時,有緣相勸,誓生淨土,
即稱諸佛本願意也。 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一五七頁)
《觀經疏》是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當中最重要、最核心的著作。《觀經疏》的教理,是我們淨土法門的標準。
㈠不勸人天
《觀經疏》說:
「諸佛出世,種種方便,勸化眾生」:十方三世諸佛,悲愍十方眾生,所以出現世間,依據眾生的種種根性,隨宜方便地勸化眾生。
「不欲直令制惡修福、受人天樂也」:最終目的並不是想讓我們只是去惡行善、受人界或天界的福樂果報。要生而為人,必須具足五戒的功德;要轉生天道,必須具足十善的功德。即使我們能夠行十善、修五戒,但也不是以這些來求人天的果報,為什麼?
「人天之樂,猶如電光,須臾即捨」:人的壽命,以目前來講,平均八十歲;天有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欲界天最短的是五百歲,它的一天是我們的五十年;最長的是非想非非想處天,壽命八萬四千劫,以人間來看,是很長了,但是以佛的眼光來看,還是很短,短到什麼地步?善導大師在這裏說「猶如電光」,閃電一閃,我們來不及眨眼,它就消失了,是那麼的短暫。
「還入三惡,長時受苦」:最後還是墮入三惡道,長時受苦。也就是說,即使天界的眾生,他下輩子還是會墮入三惡道,因為天界是受果報的地方,不是行善積德、精進修行的地方,所以,果報一旦享盡的話,就不可能再生天界了,一定是比天界還要低,所以往往是墮落下來的,墮落下來可能是三惡道,甚至是地獄,即使是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,也會墮落三惡道。
佛於《涅槃經》說:
雖復得受梵天之身,乃至非想非非想天,命終還墮三惡道中。
於《正法念處經》說:
從天生地獄,從地獄生天。
㈡天墮事例
在這裏引用兩段故事。《法句譬喻經》裏曾說到,有一位忉利天的天王,叫帝釋天,即將臨命終了,他曉得命終之後會墮落在畜生道,生為驢子,感到非常悲愁。本來是天帝,突然間要生為畜生,天差地別,所以非常痛苦。他想到能救度苦厄的只有佛,就立刻來到佛的面前,向佛頂禮,至誠懇切地三皈依: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」當他頂禮下去的時候,剛好命就斷了,神識立刻投胎在驢腹當中,這頭驢子在行動中,不小心踏破了陶器,這家的主人是做陶器的,主人一生氣,拿鞭子打牠。這頭驢子被打傷了胎氣,一傷胎氣,帝釋天的靈魂立刻又回到他身上來。所以,低頭下去三皈依,舉頭起來,他又回復了帝釋身。這時候,佛陀就大為讚歎地說:「善哉!善哉!帝釋天,你能夠在臨終的時候皈依三寶,實在是很有福報。」佛陀就為他講經說法,這位忉利天的天王當下就證得須陀洹果。
可見,忉利天的天王也會墮落到畜生道,還好,他很有福報,遇到佛陀在世,而親受佛陀說法,所以繼續帝釋天的福報。
另有一部《折伏羅漢經》,也談到一位忉利天的天人,他也是壽命到了,只剩七天-- 天人都有神通,知道他下輩子是投生到畜生道當豬,這時候他就很憂愁、很恐懼。其他的天人就跟他說:「現在佛陀來到忉利天,為他母親說法,這正是你得救的機會,你不妨請佛陀為你開示。」他立刻到了佛陀面前,至誠頂禮,懇切祈求救度。佛陀為他授三皈依:「皈依佛,不墮地獄;皈依法,不墮餓鬼;皈依僧,不墮畜生。」皈依之後,他在這七天當中都誦念三寶: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」七天之後,他壽命盡了,投生到人間一個長者家裏,長大之後遇到了舍利弗,由舍利弗接引,聽聞佛陀講經說法,也證到了果位。
由此可知,人、天最後只有「苦」一個字,都非究竟。